农业现代化视域下的农村水利供给模式与治理探析
——评《农村水利供给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研究》
2021-04-28王珊
王 珊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0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业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在农业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对农业进行转型和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农业灌溉技术不成熟,农村水利设施不健全,农业污染严重,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水利中存在的问题,何寿奎的《农村水利供给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研究》一书对农村水利供给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农村水利供给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研究》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视角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难度大,新建水利设施利用率不高,水利产权不够明晰管理缺位以及农村水利市场化改革和农业水价总和改革配套制度不完善等的现状出发,研究了不同水利性质和不同供给主体供给效率的农村水利供给模式,探讨农村水利资金的筹集制度、供给决策机制、决策方式和收益分配等问题。针对农村水利供给制度的历史,作者首先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了分类:①产权拥挤和产权宽松的农村水利工程;②高专用性农村水利工程与低专用性农村水利工程;③信息可传递性农村水利与信息难传递的农村水利;④纯公共农村水利产品和准公共农村水利产品;⑤高度专用性资产和非专用性资产;⑥按水利资产产权可配置性分。目前农村水利供给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散供水方式;村集中供水方式;乡镇集中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方式。供给的主体主要为:政府供给、市场及农民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农村水利供给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3 个时期:20 世纪50—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制到税费改革前;农村水费改革后。针对3 种不同的供给主义类型对其效率进行评估,首先,政府供给农村水利可以保证财政税收的优势;水利投资建设具有准入优势;同时还能解决搭便车现象和农村水利的外部性问题。其次,市场参与农村水利供给能够增加农村水利的供给数量,形成适度竞争的供给市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发挥市场供给的比较优势。最后,用水协会及第三部门供给服务贴近用户,体现农民诉求;协会组织具有弹性和适用性;可以实现到户服务;通过合作伙伴方式、竞合机制提高供给效率。
为了发挥多元协调供给的优势,提高农村水利的供给效率,需要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当前,我国农村水利供给模式治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第一,乡村组织动员力弱化,缺乏多元供给的动力;第二,基层组织松散,小型水利供给和维护主体缺失;第三,多元供给项目组织权责关系不够明确;第四,多元供给利益分配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第五,农村水利多元供给产权改革政策不够明晰,操作有待规范;第六,多元供给背景下没有明确的监管标准和服务定价的机制。针对农村水利供给多元化模式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元供给模式农村水利进行治理的必要性如下:①维护农村水利相关各方利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②规范用水户协会和社会投资者的经营行为;③保证用水安全及公共利益的需要;④协调农村水利项目相关各方面的矛盾;⑤完善多元供给管理模式,提高多元供给效率。由于农村水利供给存在多元主体,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好农村水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村水利供给进行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切实解决农业中具体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农村水利供给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研究》一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