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体适能训练研究现状探析
2021-04-28王国庆陈朝阳胡正春叶婉婷谢辉宿州学院
王国庆 陈朝阳 胡正春 叶婉婷 谢辉 宿州学院
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随着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适能训练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个新热点项目,属于朝阳产业,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发展良好。体适能训练越来越被国内学者所重视,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也正处于上升的大趋势。
一、体适能训练的概念与意义
身体健康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1971年,美国总统体育与竞技委员会将体适能解释为个人在不感到疲倦的情况下进行日常工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享受休闲的闲散能力,以及应对突然变化和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1]。运动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是体适能的两大模块,人们常说的体适能是指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与人们身心健康有紧密联系的体适能,由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体柔韧性等组成,维护人们自身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健康体适能,也是人们保持愉悦心情完成平日工作和慢性疾病发生率下降的先决条件[2]。
国内专家将体适能概念定义为:在平日生活中,人们在完成工作后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更好的生活,且具有应对突如其来的事务的能力。体适能训练的范围很广,包括体育锻炼、身体成分、反应时间和其他测试[1]。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最合适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增强体质,以适应日常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综合能力。体适能训练的对象也非常广泛,可以是体育健康领域的专业运动员,也可以来自普通群体。体适能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训练计划进行,也可以由体育健康领域的专业教练制定。体适能训练可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地域民族进行。体适能训练是针对人体多功能系统的训练,训练内容涵盖面广,不仅包括耐力训练和肌肉能力训练,还包括反应能力训练、应变能力训练、肢体协调能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身体柔韧性训练、身体平衡能力训练等[3]。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来源
此文所统计的相关文献来自中国知网库(CNKI)和宿州学院图书馆,通过输入“儿童体适能训练、体适能训练”关键词来对中国知网库内所有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并筛选,搜索所有时间段的学术论文、期刊等所有相关文献,初步检索到273篇关于体适能训练研究相关的文献,其中40篇儿童体适能训练,224篇国内体适能训练文献,9篇国外文献。相关专著包括:王健、何玉秀主编的《健康体质》,阐述了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体育活动缺乏的心理原因,提出了有效的干预措施[4];沈建伟、阮伯仁主编的《体质基础理论》,包括体质概论、基础运动科学、运动生理学、心肺耐力素质、肌肉素质、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柔韧性与伸展、压力的理解与治疗等[5];魏野、张崇彦、高东华主编的《体育健身理论与实践》,课程包括健康理论、体质与体育、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运动处方研究、生理健康、运动与医疗保健、身体健康、野外定向、篮球、传统气功健身等[6]。为方便解析,根据解析软件的格式要求,文献信息全部以CAJ形式导出。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整理知网上检索到的“体适能训练”领域的相关文献,借助Excel2016和Spass26.0等其他统计工具对词数、作者等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知识图谱法解析所有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体适能训练领域的探索热点和知识系统,可作为体适能训练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
三、体适能训练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体适能训练研究发文量和高频关键词
我国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最早始于2000年,“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学者对体适能训练的探究越来越深远,体适能训练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在逐年呈上升的走向(见图1),2017年之前发文量增长相对缓慢,大都在10篇以下,但2017年后发文量出现骤增,达到了年发文量稳定在30篇左右,这也进一步表明国内学者越来越看重体适能训练领域的研究。
图1 研究文献年度变化趋势
通过检索整理出来的国内224篇文献资料发现,体适能训练的研究高频关键词除了“体适能训练”之外,还包含“体适能”“健康体适能”“体能训练”“身体素质”“力量训练”“体育训练”等高频词(见图2)。
图2 研究文献高频词
(二)国内体适能训练研究主要作者和机构分析
体适能训练领域的作者和团体机构是该领域研究的中流砥柱。将224篇国内与体适能训练研究相关的文献的作者和所属团体机构的名称一一列出,并依照同一作者和团体机构的发文数量由多到少排列,经过数据统计分析,最终获得以下结果。
(1)国内核心作者及团队分析
核心作者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引导者,在224篇国内体适能训练研究相关的文献中(见表1),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20人,分别为黄晖明、许浩、李森、缪爱琴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分别为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其他发文作者的钻研方向也都在运动、健康、体育研究等方向。
表1 2000年1月—2021年12月发表文章数量2以上作者
通过统计分析,排在前五位的作者每人最多发表文献数量不超过5篇,最多的仅有3篇,且研究体适能训练的学者大多来自于专业的体育高校,拥有专业性的知识,这说明了我国在体适能训练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有待加强。从研究团体的角度来看,我国体适能训练领域的学者多数是“孤军奋战”,组建团体的学者很少,且团体力量较弱,聚集性差,学者之间的交流很少,这也是影响我国体适能训练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2)发文机构分析
机构发布的文献数量反映了该机构在某一研究范畴的研究概述,也代表了该机构在某一领域的影响力程度(见图3)。在国内224篇有关体适能训练研究的文献中,排在前列的出版物是《当代体育科技》占15.66%,《文体用品与科技》占14.46%,《体育风尚》占7.2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占4.82%,《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占3.61%。在所检索到的所有出版物中,文献数量占比超过10%的只有《当代体育科技》与《文体用品与科技》,且发文量较多的一般都是研究体育健康方面的机构,其余机构发文量较少,体育专业类的院校发文量比非体育类院校多,这也说明在体适能训练领域中与体育方面有关的机构研究较多,社会其他机构的研究较少,研究力度也较低,发文量低。同时,机构与机构之间也偏向于独立钻研,两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国在体适能训练方向的研究实力还是相对薄弱的,要想达成体适能训练方向的长久研究,就应该从加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研究开始,增加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体适能训练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3 文献核心期刊来源分布
四、国内体适能训练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
该阶段为体适能训练研究的初始阶段,对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在2018年之前,我国学者在体适能训练方面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平均每年的发文量仅在5篇左右,10篇以上的寥寥无几(见图4)。尽管早在2000年,体适能训练一词就被很多学者提出,但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并没有在体育研究中对体适能训练有深入的认识,也没有将健康体适能训练的概念引入公众视野。
图4 研究文献年度变化趋势
(二)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体适能训练研究的发展阶段,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指出当代青少年存在的各种健康问题,呼吁大家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加强体育锻炼[7]。国内体适能训练方面的研究文献呈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发表的与体适能训练相关的文献在30篇以上(见图5)。两项政策的出台,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适能训练的探析。
图5 研究文献年度变化趋势
五、结论
在健康体适能的领域中,“体适能训练”概念的引进加速了国内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让国内体适能训练领域的研究更趋于成熟。从过往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对体适能训练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研究体适能训练的作者及研究团体来看,国内在该领域的作者发文量较少,团体之间的合作不够多,作者与作者之间更偏向独立钻研。二是从发文机构上看,大多机构分布在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发展中地区机构相对较少。三是从国内体适能训练的研究进程来看,虽然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处于平缓发展进程,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国际上仍有一定差异,但从研究倾向和内容来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体适能训练研究已经从起初的高校课程应用领域研究,逐渐转变为儿童、老人、大众方向的研究,且向健康方面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靠近。
总体来看,国内体适能训练的研究内容正在趋于丰富,研究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从关注国民的身体健康研究机构到如今正在蓬勃发展的体适能训练馆数量,从受众人群儿童、老年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建议
一是文献作者方面:鼓励国内非体育专业类院校的学者,增强作者的聚集性和团队的力量,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增加我国在体适能训练领域的研究人员。
二是研究机构方面:鼓励非体育方向的发文机构,为人口稀少和发展中地区输送体育专业类人才,减少机构之间的独立研究情况,加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交流。
三是内容开发方面:一是侧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体适能各方面的区别,二是研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规律和特点的训练内容,遵循科学性、规律性、发展性、趣味性、合理性,以期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特征和运动强度进行不同的体育锻炼,从而获得更好的健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