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几个突破点

2021-04-27乔榛魏枫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

乔榛 魏枫

摘    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战略安排。经济学本科专业因为涉及的人数多、应用的程度广,具有特殊的意义。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几个重要方面予以突破,包括突破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加强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突破,对于顺利推进“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86-02

在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凸显的形势下,聚焦高校本科专业和培养一流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了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教育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一目标下,教育部在2019年4月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1]。整个计划涉及在

2019~2021年间建设10 000个左右一流本科国家级专业点和10 000左右一流本科省级专业点。这样一个庞大的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工程,会面临许多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本文仅就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点建设进行一些探索性分析,重点是找到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的突破点。

一、要突破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新科技革命的孕育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它不同于以往的科技革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动向。智能化是新科技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它不像过往的科技革命只是对人的身体功能的延伸,而是人的智能延伸,具有的革命意义更加突出。智能化的表现形式,即人工智能,包含了从智能终端到智能网络,从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到智能制造、智能流通等,将彻底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运行方式。智能化带来社会、经济巨大变革,要求人们必须适应这种变革。为此,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并极大地冲击着人才培养的理念。就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在理念上的创新是培养高质量经济学人才的必要前提,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新科技革命不仅会引发对人体力的替代,而且会引起对人智力的替代。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唯一选择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会最大程度地避免被替代的可能。因此,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突出创新的地位,并贯穿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必须把提高适应能力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社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遵循。这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广泛参与提出的要求。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性比较强,适应社会能力比较差。这样的现状不太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应该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专业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方向。

二、要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好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释放其潜力。过去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是遵照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设置原则以及必修课程来设计,而且也安排了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模块,但课程的知识性特征还是很明显,已经反映出不適应社会需要的一些问题。从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在多数高校中表现的不尽人意。这种情况在当下就业导向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体系中引起各高校的注意,并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要优化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这既是一个需要统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个性化解决的问题。

第一,必须确立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2]。经济学专业有其决定于专业特点的内容,这是需要各经济学专业统一遵循的。如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打好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安排。这是所有高校经济学专业必须坚持的课程体系的统一性。目前,在一些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中央提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不太一致,必须加以调整。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部分,必须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并且体现出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在此前提下,可以使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二,必须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给予各高校经济学专业更大自主权。在坚持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中,灵活性意味着为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留有更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并不是任意的,要充分考虑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并遵循经济学专业自身的规律,来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要坚持两点,一是目标导向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如果以培养经济学研究人才为主,那么要加强经济学知识性课程;如果以培养服务经济建设人才为主,那么要增加经济实践性强的课程。二是适时调整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在过去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把稳定性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这也许符合经济学专业培养的规律,但在这个变化加快的时代,这种稳定性很容易带来不适性。适应时代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学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三、要加强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設

建设“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不仅需要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更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3]。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这是建设“一流经济学专业”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要解决这一难点和突破这一痛点,需要多方施策,协同推进。

第一,必须以构建完整的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为出发点。适应“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由专业授课教师、实验教师和校外实践教师组成的完备队伍。这是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必要的条件。目前,各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授课教师强,其他教师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很难适应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和校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既关键又迫切。

第二,必须实现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人员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目前,在各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中,专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如西方经济学专业教师比较多,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年龄结构在不同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中有不同的表现,一些具有吸引人才优势地区的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大量年轻教师加入,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而那些吸引人才处于劣势地区的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这种情况表明,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衡,需要不同高校采取不用的教师队伍建设策略,还需要国家在平衡各地各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上予以政策性调节或扶持。

第三,必须选好经济学专业带头人并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教学团队。在“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中,必须突出专业带头人的作用。过去的经济学专业建设经验表明,专业带头人极大地影响着专业建设的取向和成就。如西方经济学专业出身的带头人,会加大西方经济学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分量,而政治经济学专业出身的带头人,则更加重视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的设置。这种格局极大地影响了目前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发展的状况,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专业中的地位下降,与这种格局有很大关系。此外,专业带头人还决定了经济学专业建设从课程设施到教师队伍各环节、各方面的发展取向。因此,选好带头人是“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04-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9-04-09.

[2]王广谦,杨运杰.发挥国家标准作用 强特色、高质量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8,(4).

[3]刘海波,王宇婷.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6).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乔榛(1964—),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经济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SJGY20190504)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课程体系
增强内生动力,激活乡村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