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琉球使团朝贡路线之福建段史迹遗存考

2021-04-27周南轩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朝贡使团琉球

刘 丹,周南轩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350108)

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至洪武四年(1371年)历经几番变革后,颁布“海禁政策”,禁止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和一切非官方性的交往形式,并对来华朝贡的外邦诸国的贡期、贡道、贡物等方面施行严格的规范与限制。由此,封贡制度成为中外交往的唯一合法途径。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发展,封贡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渐形成,并奠定了明清两代封贡制度的基础。

福建与琉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史料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起至光绪五年(1879年)的507年间,中琉两国保持着政治、贸易、文化往来与交流。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琉交通往来的过程中作为重要桥梁促进了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福建是官方指定的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也是历届册封使团启程及返程的唯一地点。此外,福建也是琉球进贡使团到达中国的首站。琉球使团进京路线从福州至北京长达3 000公里,路途遥远且十分艰辛。除了少数贡使进京朝贡之外,大多数贡使则滞留福建。明初,凡商人入贡皆设有市舶司进行管理,在福建则是专为接待琉球人而设。福建市舶司最初设于泉州,但由于元朝末年的战乱破坏和泉州港的日益淤塞,于成化十年(1474年)迁往福州,于是福州港成为官方指定的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琉球使团于福州登陆、停留,而中国册封使团也于福州造船、开航[1]。

在现有的针对琉球朝贡的调查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具体的文化、路线、古迹的遗存情况及其用途、相关史料等,并未对其具备的价值展开探讨研究,且尚未结合现代古迹保护理念、技术手段对与琉球朝贡相关的历史古迹的保护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福建作为中琉交往史的重要舞台,无论是至今尚存的史迹,还是无存的史迹,都具有极高的研究空间和价值。本文拟从琉球使团朝贡路线之福建段的史迹展开初步研究,调查相关史迹的留存情况,并对现存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出建议。

一、琉球使团福建段朝贡路线及相关史迹

(一)朝贡路线

琉球使团的典型上京路线(福建段)为:琉球使团从琉球出发,大约六至七天抵达福州近海,途经五虎门到闽安镇衙门外的亭头怡山江边,等候相关官员的验关检查。琉球使团中的大部分人员无法同行北上,只能被安排滞留于福州琉球馆(即“柔远驿”)中。其余人员另择期北上,途中经过福州府的侯官县、闽清县、古田县,延平府的南平县,建宁府的建安县、瓯宁县、建阳县、浦城县,最后到达浙江省的念八都(今廿八都)。

由福州琉球馆至念八都,全程995里。福州府内:从侯官县的琉球馆出发,由闽县三山驿行70里至竹崎所,再行50里至汤院,由汤院继续前行70里抵达水口驿,随后再行100里到达清风岭。延平府内:从清风岭行90里至延平府,由延平府行90里至建安县太平驿。建宁府内:由太平驿行80里至瓯宁县叶坊驿,继而行255里至石陂塘,再由石陂塘行190里至浙江省念八都。

(二)相关史迹

琉球使团抵达福建后,相关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例行检查、管理以及给予各项协助。现将各相关政府部门及琉球使团上京朝贡路线中的重要历史遗迹整理成表1和表2[2]:

表1 相关政府部门的史迹Tab.1 Historical sites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表2 上京贡道沿途重要史迹Tab.2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along the tribute road to Beijing

从表1和表2可知,福建省内相关政府部门及上京朝贡沿途中的重要历史遗迹共有21处,其中遗址无存、基本无存的有14处,部分遗址尚存、遗址基本保存的有7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处,重建的仅有1处且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福建段相关史迹的价值

遗迹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包含了多种价值。其作为一种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蕴含着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甚至物种的变迁历程,即使消亡殆尽,也必然会在其所在地留下蛛丝马迹。福建段相关史迹亦是如此,可从自身价值与衍生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价值。

(一)自身价值

一般情况下,人们观察历史遗迹时,所接受到的第一信息通常是其外表,此为自身价值的第一个层次,即艺术与审美价值。例如于1992年重新修复的琉球馆作为宣传福建与琉球友好历史交往、展现福州对外关系历史状况的窗口向民众开放。琉球馆不仅展示了当年异国两域的审美碰撞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成果,还处处展现出福建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即使人们对这段历史毫无了解,琉球馆给人的视觉冲击和与固有审美的碰撞也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随着对遗迹研究的不断深入,继而达到自身价值的第二层次,即历史与科学价值。遗迹体现了特定时间段内的社会风貌,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文化成就,甚至是民族的伤痕,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也是遗迹价值中最重要的一项。它能够打破人们所持有观念的时代局限,感受跨越千百年的古人的意志,这正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致力于保护文物遗迹的首要原因。仍以琉球馆为例,今位于福州市台江馆21号的琉球馆原名“柔远驿”。“柔远驿”为供琉球使团居住的场所,因此民间称其为“琉球馆”。据现有史料记载,自清康熙至光绪年间,琉球馆共修建了16次,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中琉朝贡关系中断,琉球馆被用来当作茶厂、收容孤儿的育幼所、学校、木器厂、开关厂等,最终于1992年重建。馆内保留并陈列有丰富的文物、史料、图片等,虽然这些仅是沧海一粟,但它们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这座隐藏在沙土瓦砾中的建筑所经历的历史进行补充。

(二)衍生价值

为了使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古迹的相关历史,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例如琉球馆又被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博物馆”,并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工作日免费对外开放。馆内的展出内容不仅有福州与琉球之间往来交流的史料、文物,还包括明代以前福州对外以及近现代福州与日本之间各种往来的文物及其他展品。琉球馆在重建后对外开放的将近30年内,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前来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

此外还有坐落于福州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的迥龙桥和闽安巡检司衙门。前者始建于唐代,于199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者始建于宋代,于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者同其他古迹共同构建了闽安村这一古风古韵的历史文化名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游玩参观。

将历史遗迹修缮或重建后改为旅游景点的举措为福州的旅游业增添了不少亮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做到简单的知识科普,陶冶人们的情操,而这也完美体现了古迹的衍生价值。遗迹承载的人类情感、文化精神、社会认同在时间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被影响、重新阐释和使用,人类文明瑰宝的一部分就嵌在某种建筑结构中得以留存,这正是不能盲目将遗迹毁坏或拆除的根本原因。

三、福建段相关史迹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一)依法保护

上文提到福建省内与琉球使团朝贡活动有关的史迹可以看出,琉球相关遗迹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因此没有及时加以保护。但在琉球使团活动较为活跃之处,中琉友好往来的痕迹却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如语言、服装、饮食、习俗等,此外还有一些造船工艺等技术也被较好地保存至今。但许多能作为调查线索的史迹却因早期没有受到重视而消失,导致这段对福建的社会、经济、生活影响重大的历史鲜为人知。

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国家委员会2002年制定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称《准则》)明确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界定了必须保护的现状和可以修复的原状,前者使中国文物保护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管理的时代,后者则对实施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争议给予了清晰的答案,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文物保护原则的基本认识[3],即我国古迹保护的重点为完整性和真实性。

福州留存的琉球往来相关遗迹已所剩无几,得到良好保护的更是为数寥寥,仅琉球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安巡检司衙门和泉州来远驿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其他尚且留存的遗迹,也应积极根据上述所提到的《准则》展开一系列的遗迹保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长期且不间断地保护、定期修缮等。而已得到良好保护或重建的遗迹,例如福州琉球馆、闽安巡检司衙门等也应进行更加完善的保护。

(二)预防性保护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斯特法诺·戴拉·托雷(Stefano Della Torre)认为,古迹的预防性保护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旨在避免造成不良影响的诱因而采取的相应方法及措施;第二个层级为监测的方法及措施。监测方法能够及早探查出不良影响的表征;第三个层级为防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蔓延或产生新的不良影响而采取的相应方法及措施[4]。荷兰和比利时弗兰芒区的文物遗迹监护组织利用这种三层级预防性保护理论进行了20多年的实践,为此方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证明了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无论是上述的三层级预防保护理论,还是荷兰所做出的优秀范例,都为今后对琉球使团朝贡路线之福建段现存史迹保护提供了方向、方法,使其在未来修缮或重建遗址时有据可依。史迹的毁损情况随着时间流逝日益严峻,对现存史迹的保护迫在眉睫,对在上文表格中罗列出的福州琉球馆、水部衙门、闽安巡检司衙门、五虎门、路通桥、观前等重建或尚存的遗址展开相关保护措施刻不容缓。而预防性保护这套已发展成熟的方法能够给予有关部门信心,使其认识到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其在提高对琉球使团朝贡路线之福建段史迹重视的前提下,快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对史迹的全面保护工作。

(三)数字化保存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技术还是硬件条件,都已不再是障碍,如利用二维、三维扫描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可供中国与琉球学者研究、参考,给相关博物馆和从事相关研究的大学、研究所等提供数据信息。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结合现有的遗迹保护理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遗迹保护,也是目前针对琉球使团朝贡路线福建段史迹保护的重要工作。福州琉球馆内设有电视屏幕滚动播放相关图片和文字等史料,一方面便于史料更好地保存,另一方面也可以直观地向观众展示相关内容。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还可以将各个数字化后的遗迹转换为3D模拟影像进行整合,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琉球使团在福建的朝贡路线流程,便于对这段历史进行更为细致的考究,且能够配合政府对福建段琉球相关史迹制定整体化的保护方针,实施高效的保护政策。

(四)数字化利用

传统的文物遗迹陈展方式受限于管理所需设置的观览时限、遗迹自身构造、文物体积等原因无法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如福州琉球馆内目前只设置电视屏幕来滚动播放史料,而文物遗迹的介绍晦涩难懂,若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则很难为其所吸引。而采集过数字信息后,可以在博物馆内直接通过等比例3D建模、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将福建段琉球相关文物古迹按时间、地点、相关性、特定重大事件等方式进行排列,游客可通过馆内放置的平板设备放大或选取一块特定区域进行详细观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实现高效的信息交互,游客还可以深入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信息,如琉球使团朝贡所乘坐的贡船样式、服饰特点等,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加强游客与博物馆的互动。

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生活娱乐的重心已向线上迁移,通过互联网了解遗迹或史料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物遗迹的线上化已是大势所趋。前文谈到的数据供博物馆或大学、研究所使用仅是提供给专业人士,如何更好地将数字化后的遗迹面向大众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已有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优秀实践范例[5]可供参考学习。故宫博物院2016年与小签科技携手推出了2017年宫廷佳致AR月历。通过下载一款名叫“卡播”的APP,使用其中的AR扫描功能,即可扫描月历上的图案,可在手机上观看动态图,使人们感受到精心还原的宫廷生活样貌。月历的每一张还可以单独拆卸,变为别具一格的AR明信片,也可以分享给好友。故宫博物院还在2018年发布了一部时长20分钟的VR作品《御花园》,其中包含了5分钟的互动时间,此外还建立了名为“V故宫”的网站,可供全国人民浏览,尤其能观看“养心殿”“灵沼轩”“倦勤斋”三处景点。这些都可供琉球馆等已有成熟展览条件的文物古迹展览馆参考,如设计类似的AR月历、研发相关APP、拍摄VR作品、建设网站等,不仅能使人们直观感受到中琉交往的各种情形,提高人们对相关历史古迹的重视,还能以朝贡路线为线索,与其他博物馆进行联动,形成一种类似探索游戏的模式,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与琉球往来的这段历史。

四、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琉球使团朝贡路线的福建段相关史迹,了解相关历史的同时探究遗迹的价值,发现福建省内相关遗迹的保存情况不容乐观,遂提出依法保护、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存和利用等建议。无论是预防性保护或是数字化保存,目的皆在于延续遗迹各层面的价值意义,并通过科学、现代化的保护措施,在改善遗迹保护方法的同时,进行数字化利用,传播相关历史知识,提高民众的遗迹保护意识,在心理层面拉近遗迹和民众之间的距离。

猜你喜欢

朝贡使团琉球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美将6家中国媒体列为外国使团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琉球王国
悲愤琉球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
宋代西南少数民族朝贡初步制度化的几个问题
韩国委任“韩中友好守护天使”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