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储蓄美育财富的图画存折
2021-04-27撰文梁潮袁柳
撰文=梁潮 袁柳
儿童的图画,透露出幼小的心灵窗户对外界事物的清澈观照,那些线条和色块,看起来虽然还很幼稚,很笨拙,很天真,但正恰好体现了他们审美创造意识的童真和鲜嫩。
我的父母像园丁一样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父亲擅长写作、雕刻与书法,我深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读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写日记、作文,涂涂画画,初中阶段又练习刻纸和刻印章,做一些幼稚的小习作。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每篇作文都被语文老师当作全班同学的范文,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还处在文革后期,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差,同学们的家长没有条件顾及呵护童真的审美心理。加上我们家搬过几次家,父母无暇帮我把那些涂鸦习作收拾整理好,专门保存起来。到现今,我孩提时细微的才艺结晶(如作文、图画、刻纸等)几乎全然无存,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惜。
而到了我儿子这一代,因为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他们幸运多了。我们家小洋洋读幼儿园以后,我便开始有意关注他涂鸦的图画,比如他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图画作业簿,在少年宫的临摹本,在家里凭意气随心所欲的涂鸦,我都一一收集起来,用心保管好,当成一种培养职责。我觉得儿子小时候画得比较好的图画,纯属一颗幼小心灵对于天地万物景观的印象,画面里充满了童真、稚趣,根本没有成年人的刻意设计与故弄造作。这样子的图画,只会出现在孩子那样单纯、真诚的心目中,那样清澈洁净、透明的眼光里。让孩子们通过这种涂鸦的图画去养成自身的文化素质、想象力与表现力,是一种很好的美育实践。当时我儿子还小,还没有保藏自己小习作的意识,我就帮他保存下来,一直珍藏到如今。
我先后撰写和主编了二十本书,主要是同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出版社每次为我的书设计封面、内封与环衬,或者配题图与尾花的时候,美编都会尊重、询问我的意见,等这种机会到来的时候,我就会根据书的具体内容,和美编进行沟通、协商,从我儿子或同事的孩子的涂鸦习作中,挑选出比较合适的图画,作为我的图书装帧的美术素材。这样的事情,我能够做得到,我的同事、同行(特别是为少儿父母者)也应该可以做得到,只要关爱,只要倾情,只要用心。在小孩子的审美意识还处在萌芽、朦胧状态的时段,大人应该帮助孩子,将其小习作保存起来,替他们储蓄一份精神发育和身心成长的美育财富。
其实,孩子们最初接受的书面知识就是绘本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和读图类型的书刊等幼儿读物。正如一个人有自己的童年时段一样,人类或者具体地说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童年阶段,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山海经》《搜神记》中的神话思维所源于的上古时期,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童年阶段。童年时期的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观照禀赋,比如具有原始意识与神话原型(包括描述性的细节、剧情场景、角色行为)的形象思维,写景状物的绘画天性,刻划出流传千古的象形文字和壁画等。
今天,尚处于童年时段的孩子们遗传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天生就有状物象形的本能。他们脑海里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些原形象,和源自人类童年阶段的神话思维方式有着天生的精神契合,延续成为一条无形的天性纽带。通过阅读绘本神话、童话和涂鸦,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拓展出一个可以任意想象的可能空间,任其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点铁成金,变幻无穷……阅读绘本神话和涂鸦等活动,正是如此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
儿童的图画,透露出幼小的心灵窗户对外界事物的清澈观照,那些线条和色块,看起来虽然还很幼稚,很笨拙,很天真,但正恰好体现了他们审美创造意识的童真和鲜嫩。孩子的图画可能还不成熟,但却正是幼小的心灵视角对外界事物纯粹的本真看法,将天真的眼光所看到的外界感性和天真地表现出来,这是儿童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化与流露,内心空间的外延与伸展。然而,拘泥于写实主义美学教条的大人往往苛求孩子:图画必须符合现实世界客观写真的规范。如此一来,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状物象形天性,生机盎然的涂鸦乐趣,就很容易被成人的科技主义理性扼杀在摇篮里。殊不知,人类文化是由认知、价值与审美这三大板块构成的,认知文化(如求真的科技)与审美文化(如求美的文艺)分别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板块,是根本不同的领域与范畴。在艺术哲学观念的视域中,比起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儿童精神世界的心理真实更加具有天性本质,更值得珍惜,更需要维持,更应该呵护。
在人类的童年阶段,神话与壁画是一种通过隐喻和象征进行认知与表现的方式,与此相应,今天的孩子们也处于一个尚未完全达到理性认知的阶段,这正好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比喻和象征的形象思维方式,通过充满趣味性、戏剧性与故事性的绘本及其临摹去触类旁通,感受和体验绘本的书面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大人也要采用相应的方法从旁配合,辅助孩子们形象和感性地获取知识,让他们快乐读图,快乐涂鸦,快乐成长,使他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让他们长大以后还一辈子都惯于学习,惯于读图,惯于画画,惯于审美。所以,我们大人应该努力端正辅助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态度,懂得帮助他们获得身心发育和精神成长的感性经验与快乐感受,而这些恰好也契合原型观念和神话思维中所包含的民间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及其艺术暗示与感染效应,让孩子们既可以学习绘本里的知识,又可以积累文化素养。
父母辈小时候的生活状态是过去时,作为晩辈的孩子已经没有机会去同步见证。而父母却正好赶上和孩子共时,可以同时生活在一起,陪伴其成长,从旁关注、记录、积累其图画之类的美育资料。但愿年轻的父母也和我一样,希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也来各显神通,将上述美育理念转化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实际行动,注意保存孩子的审美创造习作,像攒零钱一般积蓄起来,为他(她)的心智发育过程做一本成长存折,让其长大以后还有机会再从头翻阅自己童真时段的章节,如同倒录像带似的,回放自己儿时的印象,找回那些因为还没有完全懂事而遗忘掉的记忆。
我曾经替孩子的精神财富储蓄本存款,那是1991—1997 年,那时候还没有可以拍照、保存图画的手机,我专门帮他准备一个习作资料夹,把他画的画收集在里面,并注明画画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境。随着科技产品的不断改进和更新,拍照、扫描与储存图画的工具越来越普及,保藏孩子的小习作已越来越方便,只要用心关注,随时随地都能够将孩子的作文、图画、歌声、小工艺、小制作,乃至有儿童心理特质的想法、话语、行为等,拍照、扫描、录像、录音下来,保留起来,做一本积攒孩子精神财富的小存折,等孩子长大以后,再亲手交还给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