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文人的命运
——韩愈与柳宗元

2021-04-27撰文一尘

艺术品鉴 2021年1期
关键词:柳宗元韩愈

撰文=一尘

完善而规范的科举制度,草创于隋朝,成熟于唐朝。自此,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中国历史的绝对主流。

(768-824)

(773-819)

唐代和宋代国祚都是三百年左右,相差不大,但“唐宋八大家”中唐代只占两位,宋代却占六位。这一方面说明宋代文化成就高,人才济济,另一方面则说明韩愈和柳宗元异常优秀。宋代初期,宋人考量二人的文学成就,将他们并称“韩柳”。

撇开他们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在科举路上,他们曾经也不过是一个个平凡普通的赶考学子,在功名这条路上上下求索。

这条路,有人走得辛苦,在一次次失败中强打精神硬撑,如韩愈;有人走得顺畅,轻轻松松就一举中第,如柳宗元。然而,即便双脚迈入官场,未来的仕途仍变数重重,想要走好,何其难也。

寒门与豪门

隋唐以来,科举制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使得贫寒学子也拥有了科考取仕的资格。一时间,大批文人纷纷加入科考大军,以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家国抱负。对韩愈和柳宗元来说,科举自然也是他们的人生必经阶段。

然而,这条通往仕途的却并不好走。据统计,整个唐朝289 年的历史中,进士及第者仅4000 余人,换算到每年,多则三四十人,少则十余人,而每年参加进士科考的举子不下千余人,在这千余人中,更不乏屡次不中的复读生,韩愈就曾是广大复读考生中的一员。

韩愈的一生,犹如一部青铜逆袭王者的励志爽文。

韩愈出身贫寒,三岁时父母双亡,随哥哥韩会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幼年的苦难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也增加了韩愈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动力。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年),19 岁的韩愈第一次来到长安,开始结交一些文章大家,以期为科举取第增加筹码。唐代科举制虽有“取士不问家世”的说法,可门阀世族之风直到中唐仍很强势,寒门读书求科举依然如在缝隙里挣扎,真正能走出来的没有多少人。据两《唐书》等史料统计,唐统治层,门阀豪族与寒族中小士者之比是69:13.5。《宰相表》载,肃宗至唐亡,近一个半世纪,179 位宰相中,两者之比是80:7。寒族中小士者能挤进上层官场的微乎其微,其间的争斗更是异常激烈。因而,寒门学子为了那仅有的名额,只能不断奔走在当朝权贵、名士或与省试考官有特殊关系之门,以其诗文投刺,希望能够得到这些人的赏识,进而向主考官举荐自己。在这种时风之下,学子们的命运并不单单取决于自己的学问和才能。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纸本(局部)

贞元五年(789 年),韩愈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落榜了,之后两年,他又连考两次,皆铩羽而归。直到贞元八年(792 年)第四次参加科举,韩愈久等的“贵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当年的科考主考官、时任兵部侍郎的陆贽。正是在陆贽的提携和赏识之下,韩愈才终于进士及第。

陆贽,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后来官拜宰相。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以天下为己任,在选拔人才上独具慧眼,为时人所赞誉。

若在宋代,进士及第的韩愈马上就可以封官就任。但在唐代,科举及第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做官,还要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如果说科举是文化课考试,那么“博学宏词科”是专业课考试。科举已难如登天,“博学宏词科”考试的难度可想而知。果然,韩愈又是接连三次以失败告终。

心中压抑多年的愤懑不平在这一刻终于爆发,韩愈奋笔疾书,直接给当朝宰相写起了自荐信,一封不行就写两封,两封不行就写三封。信中,韩愈自言:

“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滨于死而益固。”并直接向宰相发出求救:“抑将安而不救欤?”“亦惟少垂怜焉。”

然而,他这些放下尊严的求告信并未取得任何回音,全都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

十年科举的坎坷给了韩愈重重的打击,同时也让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固然难得,懂得赏识和发现人才的人更是难得。

唐 韩愈书《李观墓志》拓片 摺叶 托裱 墨纸尺寸:29x28.5cm

于是他发出了那句响彻古今的名言: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生活与理想的两难抉择中,贞元十一年(795 年),韩愈离开了长安。第二年,韩愈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在地方节度使的方镇中做了幕僚。

在地方虽温饱不愁,但韩愈胸中的理想和抱负却难以得到施展。五年后,韩愈拖家带口再次回到长安,谋了个国子监四门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讲师)的工作,当起了老师,著名的《师说》即写于此一时期。然而在“居大不易”的长安,仅凭一个讲师的微薄工资,并不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韩愈只得放下骄傲,向当时的工部尚书兼京兆尹李实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中,韩愈昧着良心对李实大家夸赞。很快,这封信就发挥了作用。贞元十九年(803 年),韩愈被李实推荐为监察御史。

历尽艰难,韩愈终于踏进了仕途。这一路,若从他初到长安那年算起,整整走了18 年。

和韩愈艰难的科举取仕之路不同,柳宗元的科考之路却走得极为平坦。他们两人才华旗鼓相当,但科考境遇却截然相反,直接反映了在唐代科举制度下,贫寒学子与高门望族在科考上的差别待遇。

韩愈活了57岁,前40年始终是在读书、考试、考不中、接着考……到了后边的十来年,官才越做越大。柳宗元活了47岁,经历跟韩愈恰恰相反,前三十年仕途顺畅,后14年被贬永州和柳州,穷困潦倒之极。韩愈发达的时候,都是柳宗元倒霉的时候,柳宗元发达的时候,是韩愈倒霉的时候。

在政治风波中颠簸沉浮一生的韩、柳二人,虽人生荣辱有别,秉赋各异,皆能君子有守,彼此尊重,文学造极,传芳千古,携手一代,辉炳千春。唯皆善为诗,皆可开派,而交流唱和甚少,虽时代使然,真感可惜。

组图:宋人《十八学士图》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所指是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收聘贤才,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画面上只画其中若位学士,或正在对着画卷品头论足,或品茶弈棋,或赏花论诗,各学士的举止神情各异,他们的僮仆装束不同。有明显的界画风格。

左图:唐 韩愈撰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明徐氏东雅堂刻本 13.8×20.5cm 嘉德四季第21期 成交价: RMB 918,400

右图:唐 柳宗元撰 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上下卷 明嘉靖间郭云鹏济美堂刻本13.5×20.5cm 嘉德四季第21期 成交价: RMB 1,019,200

公元773 年,安史之乱结束后十年,柳宗元出生在长安。他的家族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河东柳氏,祖上世代为官,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与韩愈比起来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少年时期,柳宗元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4 岁读书识字,13 岁就写出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一文,被视为少年天才。 贞元九年(793),时年21 岁的柳宗元首次参加科举,一考即中。后因父亲去世,在家守丧三年。25 岁,柳宗元通过了韩愈考四次才通过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正式步入了仕途。

之后将近六七年的时间里,柳宗元的为官之路非常顺畅。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王叔文。因为与王叔文关系好,柳宗元的人生也发生了两次转折。可谓“成也王叔文,败也王叔文”。

32 岁时,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文化部兼教育部高级公务员)。仅用11 年时间,柳宗元就从一名普通的读书郎成长为了一名国家重要部委的高级公务员。这与在科考路上坎坷不断的韩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然而,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踏上仕途的两人又将走向截然相反的命运,只不过这一次,命运的天平稍稍朝韩愈这边倾斜了一点。

韩愈有诗说,『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 由此可知,柳宗元是以文章得到韩愈的欣赏而与韩愈成为朋友。从贞元九年开始到贞元十九年韩愈被贬,韩愈、柳宗元,两人在京兆为友,交往10余年。

政治运动中的文人命运

唐朝文人的追求,秉承了一贯的入世情怀,他们更在乎考取功名参与政治。诗歌只是抒怀的一种方式,多为困厄时宣泄情感,其终极理想是辅佐君王治国理政。所以说,他们真正的身份是政治家,而非诗人或书法家,文艺不过是业余爱好。

贞元十九年(803 年),饱经仕途坎坷的韩愈终于时来运转,升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成了同事。

这并不是韩愈和柳宗元的首次相遇,但却给了二人相知相惜的宝贵机会。年龄相仿,文学上又都天赋极高,两人很快成为了挚友。

韩愈有诗说,“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 由此可知,柳宗元是以文章得到韩愈的欣赏而与韩愈成为朋友。从贞元九年开始到贞元十九年韩愈被贬,韩愈、柳宗元,两人在京兆为友,交往10 余年。

当时的韩愈刚刚当上监察御史,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不负皇恩,有所作为。而柳宗元,却在同科进士刘禹锡的介绍下,认识了太子李诵身边的谋士——王叔文,加入了以其为首的革新集团,跃跃欲试,准备用改革来挽救这个王朝的颓势。

从这个时候开始,韩柳二人的仕途伴随着一场政治风波颠簸沉浮,也影响到此后数十年二人的命运。

韩愈的勇决

贞元十九年(803 年),韩愈升任监察御史的当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这一次贬谪,让韩愈深深体会了官场的运行规则,冥冥中也让他躲过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清洗。在这场灾祸中,韩愈的同僚柳宗元早早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公元805 年,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太子李纯登基,是为唐宪宗,改元元和。李纯是中晚唐历史上少见的有为君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威望,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

元和元年(公元806 年)六月,韩愈奉召回到长安,迎来了自己仕途的转折。此后十年,他的人生像开了挂,十年九迁,官至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 年)八月,受宰相裴度赏识,韩愈随征淮西,聘为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查阅有关官服的资料,在唐朝三品以上服紫袍、佩金鱼袋,可见韩愈的官位级别不低。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二品官职,在唐朝文人中属于高官。

然而,紧接而来的一个事件,却让韩愈丢掉了辛苦几十年才得来的四品大元的帽子,而且还差点丢了性命。

元和十四年,大唐王朝迎来了三十年一度的奉迎佛骨活动。

左图:《曹娥诔辞卷》上的韩愈题款 释文:进士卢弘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缺/年缺/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末,缺/州刺 史冯缺/刑部员外郎孟简次缺/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右图:康里巎《柳宗元梓人传》 局部 作于至顺二年(1331) 纸本 27.8×281cm

上图:李可染 隶书韩愈句 1984年 68×40.5 cm

下图:于右任 行书 韩愈《石鼓歌》 镜心126×50.1 cm 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 RMB 345,000

谏迎佛骨是中唐时期的一件大事。史载: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 年),唐宪宗派特使持香花,迎佛骨,在宫中供养三日。于是“王公世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看不下去,于是上疏《论佛骨表》,直言“佛不足信”,呼吁停止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

唐宪宗盛怒之下,扬言要赐死韩愈,好在时任宰相裴度、崔群为韩愈求情,他才勉强保住性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唐宪宗说:“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唐宪宗决定把韩愈贬到岭南,让他担任潮州刺史。

唐宪宗终归还是爱才的,他不忍将韩愈这个大才永远丢在地方,不到一年就又将他召回了长安,从此再未离开。

韩愈在文学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古文运动”,这一点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苏轼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说散文衰落了整整八个朝代,直到韩愈才振兴起来。他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进而大量实践写作,一扫无病呻吟的骈文统领局面。他的文章感情充沛,热烈奔放,文笔流畅,很能打动人。后来的一些学散文的人,很多以他为榜样。

柳宗元的觉悟

公元805 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为了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王叔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持续了一百多天,最后因宦官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最后失败。李纯即位后,王叔文和王伾即被贬杀,另外参与革新的八个干将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就是这“八司马”中的一员,在这场政治灾祸中,他被贬到了荒僻的永州。

在永州,他与山川相晤,与自我对话。当一个人的内心里,郁积了太多的东西,他必须为那些东西找到一个出口。柳宗元找到了这个出口。他不但由此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游记的不朽之作——《永州八记》。《永州八记》通过描摹和慨叹那些被遗弃在荒野中的绝美景点,借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幽怨之感。

公元815 年,柳宗元来到永州已整整十年,他决定在这里度过余生。但是,一纸宣告进京的诏书飞到了他的手中。柳宗元喜不自胜,他觉得机会终于来了。熬过了千辛万苦的时光,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但是没想到回到京城没几天,他和好哥们刘禹锡在游玩玄都观时,因刘禹锡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惹怒龙颜,于是他和刘禹锡再度被贬。

右图:《柳州罗池庙碑》尚书吏部侍郎 赐紫金鱼袋 韩愈撰

这一次,柳宗元去的是更为荒凉的柳州。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伤害。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 年,一生波折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上,享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临终前,交待个人后事,文稿托刘禹锡代编次为文集,并作序传世,墓志则请韩愈执笔,以存其生平大节。

韩愈在祭文《柳子厚墓志铭》中这么说: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这一段,就写到了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之后被贬官。正是祸福相依,政治前途受损,文学方面却是进步了,由于远离权力中枢,工作悠闲,柳宗元更加刻苦钻研学问文章,写了许多游览的散文,文章写得越来越好,文字汪洋恣肆,有广度有深度,在山水之间找到了乐趣。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柳宗元去世后的第二年,柳州百姓为他修建了衣冠冢,而后又在城东的罗池建起了一座纪念柳宗元的罗池庙。庙建成后的第二年,韩愈怀撰写了《柳州罗池庙碑》,赞誉了柳宗元在柳州为官期间的诸多功绩,以及罗池庙建立的缘由,并邀请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沈传师用楷书来书写。

长庆四年(824 年)十二月,在柳宗元去世五年后,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因病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猜你喜欢

柳宗元韩愈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两个”韩愈
江雪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