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27

安徽医学 2021年3期

韦 磊 王 绚

高警示药品即高危药品,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简称ISMP)首次正式提出,是指使用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高风险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高警示药品管理列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2015年,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制定了《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5 版),为各医疗机构制定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和目录提供参考。医务人员处于临床工作的最前线,不仅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也是临床药品的保管者和直接使用者,更是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者,风险暴露概率最高,因而其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程度与患者的用药安全密切相关。然而大部分医务人员药学专业知识受限,用药职责不明确,在高警示药品管理及使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问题。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并分析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与态度现状,以期为有效管理高警示药品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年10~12月,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儿童医院245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其中医师89名,护士81名,药师75名。所有参与者均知悉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本调查。

1.2 调查工具 在参考相关文献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信度>0.85,效度>0.70),并针对疑难问题咨询医疗、药学、护理等相关专家的意见正式形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①问卷说明,简要介绍调查目的和填写问卷的方法。②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30岁,30岁~,40~60岁)、学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工作年限(<5年,5年~,15年~, ≥25年)等。③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态度:包括对高警示药品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参加高警示药品培训意愿、对高警示药品知晓意愿等,均为单选题。④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水平的测评,涵盖高警示药品基础知识、储存管理、给药事项及用药风险4个方面。为较大程度节约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问卷主要采用选择题方式,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非常了解为4分,基本了解为3分,了解一些为2分,不了解为1分,总分为10~50分,得分越高表明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掌握越好。总分低于60%(30分)为低水平,60%~80%(30~40分)为中等水平,高于80%(40分)为高水平。

1.3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收回的方式,调查时坚持知情同意的原则,采用无记名形式作答。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观察指标 调查受访人员的一般资料、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情况、对高警示药品管理的知晓情况及高警示药品的培训情况等。

2 结果

2.1 受访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及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得分情况 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

表1 受访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及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得分情况

2.2 对高警示药品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认知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向前逐步回归的方法纳入自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认知得分的影响因素(

P

<0.05)。见表3。

表2 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表

表3 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认知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对高警示药品认知情况 245名接受调查的医务人员中,有60.61%的医师、72.00%的护士和87.79%的药师明确高警示药品概念,但对高警示药品的品种能够准确辨别的医师仅为6.70%,护士为21.24%,药师为25.38%。见表4。

表4 对高警示药品认知情况[例(%)]

2.4 高警示药品培训情况 245份调查问卷中,只有87人(35.51%)接受了定期的高警示药品专题培训,104人(42.45%)偶尔参加培训,54 人(22.04%)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高警示药品培训项目。但全部受访医务人员均表示乐意接受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的培训。受访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知识的需求途径呈现多样化:选专题讲座的有68人(27.76%),选医药专业书刊的有45人(18.37%),选网络的有87人(35.51%),选宣传册或海报的有20人(8.16%),选同行交流的有25人(10.20%)。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高警示药品知识认知现状 高警示药品具有高风险性,若使用不当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管理是医院药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医务群体作为临床一线救治者,熟练掌握高警示药品的相关知识并正确使用对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知晓高警示药品使用的双核制度、不知晓高警示药品单独位置存放和不知晓高警示药品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分别占比医务人员的42.86%、38.78%、37.55%,说明我院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相关知识的认知普遍不足,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尽管我院大多科室都建立了高警示药品风险防范措施,如高警示药品单独存放、张贴醒目标识等,但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风险防范意识仍较为薄弱。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联合医务处、护理部制定统一的护理高警示药品认知与态度测评标准及高警示药品标准化给药流程,从政策、系统、医院层面加强对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建立医、药、护多部门协同管理模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修改并制定医院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及分级管理办法,确定相应药品目录;成立高警示药品专门小组定期对各护理单元的用药情况随机检查;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增加高警示药品安全用药预警功能,并设置管理权限;嵌入高警示药品风险防范模块,以保障高警示药品的合理使用。

3.2 医务人员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工龄、职称及学历是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32.6%。年龄和工龄越大,其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越好,这可能是随着工作时间和工作经验的增长,或多或少会参与到相关培训中,因此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越佳。职称越高的医务人员其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越好,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职位的增长,可能接触到科室的管理当中,参与相关培训或者管理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越佳。学历越高的医务人员其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越好,这可能是由于学历越高,在科室中受重视程度也越明显,与职称相似,参与相关培训或者管理的机会越多,因此对高警示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越佳。

3.3 高警示药品培训现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仅35.51%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过高警示药品相关培训,且所有人员均愿意接受相关培训,说明我院医务人员接受高警示药品培训不足,因此亟待加强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有研究表明,培训是医务人员获取高警示药品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活动形式,对医务人员高警示药品知识水平有显著影响。且从长远角度看,在高警示药品基础知识、储存管理、给药注意事项及用药风险等环节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多样化培训有利于高警示药品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基本知识及认知情况较匮乏,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医务人员对高警示药品认知得分的影响因素。建议从学校教育抓起,从生源着手,提倡高质量、多渠道的院前教育和培养模式,为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