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口演化研究

2021-04-26张敏朱俊成何国松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5期

张敏 朱俊成 何国松

作者简介:张敏(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理学硕士,湖北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发展。

摘 要:城市群的发展与演化是城市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江流域的城市群演变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1950-2015年长江流域城市群的人口数据,构建城市人口数变动态度、质变动态度和活跃度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中游城市群5年时间间隔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很活跃城市仅有武汉市一个城市,武汉市的数变动态度与质变动态度均处于一级。(2)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中90.32%比例城市属于中度活跃城市和一般活跃城市,其中中度活跃城市和一般活跃城市分别为45.16%。(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不活跃城市有两个,分别是荆门、湘潭,二者的数变动态度和质变动态度均为四级。此研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口演化;数变动态度;质变动态度;活跃度;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5.008

0 引言

城市群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城市组合空间形态,是区域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学者对城市群的演化集中在城市群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方法手段、机制和效应等方面。城市群成长的因素包括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交通便利、要素的空间流动、网络功能、坡度因子、政府的推动等。在空间格局上,城市群的多中心化趋势已成为普遍现象。都市圈化过程表现为连续充填的新小城市向大核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带的形成过程,部分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着等级分化、空间不平衡加剧等现象。

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国务院于2015年4月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学者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与联系、测度及政策战略研究等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空间格局特征与联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城市群经济联系、城市职能体系结构、发展要素等视角。

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城市群的演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人口时空演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人口视角,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演变的格局,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构建了城市人口数变动态度和质变动态度指标,试图描述长江中游城市人口演变情况。

1.1 城市人口数变动态度

城市人口数变动态度描述了研究区域的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1.2 城市人口质变动态度

本研究采用人口规模来确定节点等级,利用城市人口质变动态度描述城市的人口数量所处的规模等级变化。分级标准依据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小城市和Ⅱ型小城市。本研究将上述7档城市的人口标准依次定义为1-7级城市类型。

城市人口质变动态度的表达式为:

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地处中国中部,位于东经110°40'~118°15',北纬26°03'~32°38',面积为31.7万km2。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中的武汉城市圈、襄荆宜城市带、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涉及30个地(县、市)和1个新干县,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1.307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4%;GDP为9.4万亿元,占全国的9.49%,人均GDP71887元。

2.2 数据源

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树的增长,我们以5年为一个时间间隔,选用1950年至2015年共计14个时期的数据,时间跨度为65年。城市人口统计数据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1950-2015年)为主,缺失部分参考《湖北省統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活跃度结果

依据公式(1)和(2),我们得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数变动态度与质变动态度结果,见表1。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活跃度结果分析

3.2.1 数变动态度与质变动态度分级

依据表2进行聚类分析,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变动态度和质变动态度进行分级,见表2。

依据表2和表3,我们发现数变动态度分级结果中,位于一级的城市仅有武汉1个,数量占比3.23%;位于二级的城市有黄石、南昌两个,数量占比6.45%;位于三级的城市有新干县、景德镇、新余、鹰潭、九江、咸宁、上饶、萍乡、宜春、抚州、株洲、娄底、潜江、鄂州、长沙、岳阳共16个,数量占比51.61%;位于四级的城市有孝感、荆州、衡阳、荆门、襄阳、益阳、仙桃、常德、宜昌、黄冈、湘潭、天门共计12个,数量占比38.71%。

质变动态分级结果中,位于一级的城市仅有武汉,数量占比3.23%;位于二级的城市有鄂州、孝感、襄阳、荆州、岳阳、常德、南昌、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宜春、潜江共计13个,数量占比41.94%;位于三级的城市有黄石、黄冈、咸宁、仙桃、天门、宜昌、长沙、益阳、株洲、衡阳、娄底、九江、抚州、萍乡、新干县,数量占比48.39%;位于四级的城市有荆门、湘潭,数量占比6.45%。

3.2.2 城市活跃度分析

城市活跃度描述了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将研究区域各城市的数变动态度和质变动态度综合后分为很活跃城市、中度活跃城市、一般活跃城市和不活跃城市共四级,活跃度分级标准见表3。

依據上述研究,得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县)活跃度等级分类情况。我们发现,很活跃城市仅有武汉1个,占比3.23%,武汉市的数变动态度与质变动态度均处于一级;中度活跃城市有14个,占比45.16%,分别是黄石、南昌、鄂州、孝感、襄阳、荆州、岳阳、常德、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宜春、潜江;一般活跃城市有14个,占比45.16%,分别是黄冈、咸宁、仙桃、天门、宜昌、长沙、益阳、株洲、衡阳、娄底、九江、抚州、萍乡、新干县;不活跃城市有2个,分别是荆门、湘潭。二者的数变动态度和质变动态度均为四级。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1950-2015年长江流域城市群的人口数据,构建城市人口数变动态度、质变动态度和活跃度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中游城市群5年时间间隔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很活跃城市仅有一个,即武汉市。

(2)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中90.32%比例城市属于中度活跃城市和一般活跃城市。其中中度活跃城市和一般活跃城市分别为45.16%。

(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不活跃城市有两个,分别是荆门、湘潭。

参考文献

[1]Zhang Z,Su S,Xiao R,Jiang D,Wu J.Identifying determinants of urban growth from a multi-scale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Hangzhou Bay, China[J]. Applied Geography,2013,45(45):193-202.

[2]Friedman J.R.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dge:MIT Press,1966.

[3]Zhu Z,Zheng B.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urban and rural regions[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12,138(1):78-89.

[4]Fan Yong, Yu, Guangming, He Zongyi.Origin,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Testing a hypothesis of “urban tree”[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7,(59):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