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

2021-04-26王宁

关键词:文学艺术讲话马克思主义

王宁

摘 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经过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中国化”过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最近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直接产物。其在文学艺术上的遗产已经由新一代领导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在今天的世界文学语境中,重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著述,结合阅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两篇讲话的理论意义和对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毛泽东的讲话着重强调了特定时代文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而在今天的新时代,习近平的讲话则更加强调文学的世界性以及中国文学可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他们的讲话分别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历史的必然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毛泽东思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世界文学观

中图分类号:I109;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2-0056-(10)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02.006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立即与中国本土的实践产生了交互作用,并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以及后来逐步演化和发展延续下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此,要想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语境下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使之经过这样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经过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当今时代已经不算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直接的产物。在今天的世界文学语境中,毛泽东写于70多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或简称《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著述,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有着极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毋庸置疑,作为一篇纲领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献,《讲话》同时也一直被认为对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全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它的许多精辟理论和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过时。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文学艺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应该不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加以发展,以便能指导新时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在本文中,将从毛泽东的《讲话》开始,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并且,通过对比邓小平的一些关于文学艺术的讲话以及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研究,我们将展现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和延续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形成

任何来自国外的文学理论思潮一旦进入中国,都会经历某种“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如此。1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的文学和文化理论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全世界也备受关注,并已成为国际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课题,尤其在英语世界更是影响巨大。在本文中,将通过聚焦毛泽东的文艺理论和思想来继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观的研究。2

我们首先集中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纲领性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为它在毛泽东所有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著述中有着最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因而被认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重要文献。毫无疑问,《讲话》是中国文化土壤里长出的硕果,曾经启迪了许多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因而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本文在此想证实,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也像文化的全球化一样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普遍的革命原理引入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这样便促使一种有着鲜明本土特色的馬克思主义诞生;另一个方向则在于,将诸如毛泽东思想这样一种强有力的、产自特定地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全球,使之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如果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思想的全球化经历,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它是一种典型的、“全球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文艺理论部分更是如此。3 毛泽东文艺理论是毛泽东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启迪,将其与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个东方社会主义大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定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也即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主义、机械地从西方或俄国“进口”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毛泽东以及另一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建构出来的产物。正如美籍华裔学者刘康所正确指出的:“毛泽东的遗产,尽管有着争议和矛盾,但一直有着持久的影响,因为他不仅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着全球意义的理论,至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如此,那个时代以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社会波动而著称。毛的理论尤其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诸国得到响应,正是那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第三世界。”4

确实,在漫长的革命进程中,由毛泽东等人能动地“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实具有这样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和本土特征。甚至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也是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号召人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尽管这一实践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但在毛泽东本人看来,这仍然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好在毛泽东未竟的事业最终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完成了。

由此可见,如同其他从西方引进的哲学和文化思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翻译过来”并在中国本土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和阐释者的能动理解与创造性建构意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中国的元素,例如儒学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就浸润在毛泽东及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中。不可否认,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國共产党及其早期领导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翻译马、恩、列、斯的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完整地译介到中国。而在建党之前,马克思主义则是碎片式地被译介过来的,它最初的译本并非译自德文原著,而是从日文或俄文转译过来。在这方面,熊得山、朱执信、李大钊等人对将马克思的著作译介到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李大钊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率先全面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介绍给中国读者。他的这些奠基性工作,无疑对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某种启迪作用。

毛泽东成功地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发展了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国内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在国外则被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称为“毛主义”(Maoism)。应该承认,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主要出于对毛泽东本人的崇拜和对他的学说的兴趣,而并非真正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真谛。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毛泽东生前并不喜欢自己的学说被称为“毛泽东主义”,他认为用“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概念。但在国际上,人们却依然将他的思想和教义称为“毛主义”,并且在这面大旗下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追随者,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和文学家也结合本国的实践建构出不同形式的“毛主义”。因而毫不奇怪,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通过国外追随者翻译的中介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全球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独特贡献,并提供给他们中国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双向旅行之结果。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领袖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热爱文学艺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的各种地方戏曲情有独钟。他尤其擅长作古体诗词,并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作。正是出于对文学艺术的钟爱,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同样,毛泽东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将其用于中国的文艺批评和研究。即使在中国共产党未掌握政权的年代,他依然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将其当作对中国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他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生产和批评的指导原则的形成。在《讲话》中,他首先回答了这样一些对中国文学艺术界十分紧迫的问题:文艺究竟是为谁创作的?文艺的作用是什么?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的文学艺术应当首先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具体说来,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并且是为工农兵而创作的。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坚持这一原则。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学艺术应当“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 因此,在他看来,与其审美和娱乐性相比,文学艺术的政治实用性或许更为重要。当然,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很有必要。在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对中文语境下的世界文学作品也做了自己的选择,2 这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文学教义的影响。3 在大学里开设的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课上,通常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高尔基这五位世界文学经典作家是必须讲授的,尽管在有些大学对世界文学经典作家的选取名单还包括荷马史诗和但丁,甚至包括拜伦、雪莱和雨果等浪漫主义作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上述这些作家都有着批评性的评点,并给以较高的评价。

当然,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政治标准和倾向性的强调被一些极“左”分子推向了极端,以致在“文革”中甚至之前形成了一种片面弘扬“三突出”的作品模式。这种模式曾一度在广大读者中十分流行,尤其在那些青年读者中更是颇受欢迎。这些作品中人物的一些格言已经深深地铭记在他们的脑海里,甚至成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的座右铭。可见文学作品的寓教于乐作用是多么重要。当然,毛泽东对于这一点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时刻不放松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正是这一意识形态的具体审美表现。

二、毛泽东的文学遗产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关于《讲话》的内涵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此处毋庸赘言。1 毫无疑问,在毛泽东所有关于文学艺术的讲话、文章和书信中,《讲话》在海内外最有名,并且最经常地被人们讨论和引证。它不仅对国内的文学艺术研究一直起着指导性作用,而且还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 今天,这篇重要的《讲话》已经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已经得到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继承和发展。3 因此,我们今天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读这篇经典文献,便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对那些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人十分讨厌,因为他自己曾经深受其害。因此他在《讲话》中告诫人们:“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宗派主义了。”4 他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当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显然是他毕生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点也体现于他的文艺思想和理论中。他不同于那些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些人只会照本宣科地传达斯大林的旨意和共产国际的指令,颐指气使地试图以此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抗日战争。毛泽东则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灵魂,而非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后来也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话语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在这方面,应当说毛泽东发表于70多年前的《讲话》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过时。虽然它的有些提法在现在看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如果我们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来理解,就不会有所误解了。可以说,《讲话》依然对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及文学理论家和学者有所启迪。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要讨论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具体展现。此外,通过翻译的中介,《讲话》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依然不断地引发批评性讨论、学术研究甚至辩论。这种广泛的影响是任何一位中国文学理论家的著作都无法比拟的。5

对那些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取代一切的教条主义者,毛泽东予以了严厉的批评:“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正如它只能包括不能代替物理科学中的原子论、电子论一样。空洞干燥的教条公式是要破坏创作情绪的,但是它不但破坏创作情绪,而且首先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6 毛泽东在号召作家、艺术家学习外国的东西的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的实践。在他看来:

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7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坚持文学艺术的民族方向,但是他始终不忘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1956年,针对文学艺术界有人认为学了外国的东西会影响本民族的东西,他认为这并不一定:“学了外国的,就对中国的没有信心,那不好。但不是说不要学外国。”在文化上,他认为该学的也要学,“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小说,外国是后起之秀,我们落后了。鲁迅对于外国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都懂,但他不轻视中国的……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機地结合,而不要套用外国的东西”。1 由此可见,在毛泽东看来,即使学习外国的东西,其目的也如同当年鲁迅的态度一样,是为了“为我所用”,即借鉴和学习外国的文学艺术来用于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学艺术。应该说,这是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观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所给予的指导性意见。

尽管毛泽东于1976年去世后受到国内一些人的批评甚至诋毁,但毛泽东思想依然被当作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当然,毛泽东思想并非毛泽东一人的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产物,只是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在邓小平看来,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应当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不能停留在照搬他们的一些只言片语层面上。任何一位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和党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他们的思想理论也不可能一点缺陷都没有。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同样,对待毛泽东本人以及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不能认为凡是毛泽东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说过的什么话就都是金科玉律,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毛泽东本人和他的思想。在这方面,邓小平通过对毛泽东的功绩和错误的实事求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毛泽东的遗产,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习近平作为一位曾经的文学青年,一直对中外文学情有独钟,他在近几年的一系列讲话中不时地引证他所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重视。2 在习近平看来,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确立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毛泽东的巨大国际影响和声誉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在整个20世纪,没有哪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可以与毛泽东相比。毛泽东思想不仅影响了法国的阿尔都塞、萨特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3 即使对波伏娃这样的女权主义思想家4 和巴迪欧这样的“毛主义”崇拜者,也有着极大的启迪和影响。5 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结构主义理论家、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谈到毛泽东及其新中国的成就时,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她首次访问中国时的观感和对中国的好奇和兴趣:“在70年代,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来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是想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最想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我当时来时,对毛主席有些地方我们是有保留,而对有些地方我们又很羡慕他。当时我发现毛主席的思想当中,他对中国文化的特点,有时候也会提出来。我们来时就想知道中国的老百姓与其他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我最想了解的一个问题。而且我也很想了解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自己文化的特性,是不是有一种意识,是不是有所了解或者会不会经常反省,那就是中国文化到底有这个特性还是没有这种特性。这也是我想了解的问题。有些人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对中国的科技史,或者中国传统的生物学、数学等感兴趣。而我是对中国文化中的文科最感兴趣,就想了解中国妇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通过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了解妇女的条件是怎样演变的,在经过社会主义之后妇女的状况也有一些变化,这些都是我很想了解的方面。”1

尽管克里斯蒂娃并不能算作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她早期所受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影响以及对毛泽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已经深深留在她的记忆中,使她难以忘却。此外,毛泽东的学说也吸引了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他每次来中国访问讲学时都要设法寻访毛泽东的足迹,以便表达他对毛泽东本人的敬意。在今天的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毛泽东的崇拜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不仅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有关,更是因为他的思想和理论对这些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迪及影响。根据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在中国的所有外译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中,毛泽东著作的外译数量最多,所涉及的语种也最多。仅根据一些不完全的数据显示,除中国之外,已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近百家专门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机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出版的毛泽东研究著作达1600多部,论文超过了1万篇。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外文出版社也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出版《毛泽东选集》的各种版本,但是,大多数毛泽东著作的外译还是国外学者主动发起并承担的。他们之所以关注毛泽东及其著作,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毛泽东的了解来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进而从中国现象来看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如李君如所指出的:“在目前经济全球化格局愈来愈明显的趋势下,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也愈来愈超越国界而具有了国际化特征。”2 另外,根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直到1967年10月,世界各国翻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共达853种,涉及65个语种;其中《毛泽东选集》48种,单篇本、文集、汇编本、语录等805种。3 到了今天,其数量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早先的数据。确实,除了中国外,有54个国家和地区也翻译出版了毛泽东著作,有39个国家与地区在报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的著述和诗词,全世界共有20种文字、35个版本的《毛泽东语录》。这一切都已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必须面对并进行研究的一个世界性的现象。4

应该承认,毛泽东的遗产已经成功地被之后中国几代领导人继承了下来,尽管有时也不乏对他的错误的批评。这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公正的评价。后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继承毛泽东的遗产的产物,也都是由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或者用毛泽东本人的话说,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一种活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思想和理论也是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这些思想观点也不断地得到他的战友们和继承者们的补充、完善。因此毛泽东的遗产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人,它也属于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进步人民。由毛泽东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建构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说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和发展的,需要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践来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也对世界马克思主义运动做出了中国的独特贡献。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毋庸讳言,毛泽东和他的许多同时代战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除了去过苏联两次以外,一生基本上再未去过其他国家。他早年曾有机会和周恩来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但直到最后一刻却因故未能成行。因此,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不允许自己国家的主权受到任何人的侵犯,不管是像美国那样的国家,还是苏联那样的国家。虽然毛泽东主要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但他从不拒绝一种新的文化应当继承古代的和外国的进步文化,他也十分重视建构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理论和原则。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就是他能动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加以理解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这显然超越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教义。也就是说,毛泽东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认为它们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本人作为一位诗人热爱浪漫主义诗歌不无关系。

如前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不仅仅来自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邓小平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层中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层的核心和掌舵人,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历来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由于文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形式,因而也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在1979年10月30日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致辞。他在致辞中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文学艺术界出现的新气象,认为: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和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1

在这篇致辞中,邓小平依然继承了毛泽东的文学艺术观,强调了文艺的人民性,而不仅仅是像抗战时期那样主要为工农兵服务。此外,他也强调了文艺的斗争功能,即在揭批林彪、“四人帮”方面所起到的揭露黑暗、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邓小平又强调了文学艺术之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性作用。这显然对比过去毛泽东更加强调文学艺术的斗争而非建设性有所发展。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流行一种看法,认为邓小平放弃了毛泽东的遗产,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即使在文学艺术方面,邓小平也继承了毛泽东的遗产,并根据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特征加以了发展。例如,他在《党的组织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这篇文章中讨论了文学艺术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系列问题。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极端:一是“一切向钱看”,放弃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良知;二是放弃原则,一切迎合西方资产阶级所好。2 如果我们对照这篇文章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功用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毛泽东看来,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此文学艺术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工农兵;而在邓小平看来,在今天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文学艺术主要应体现一种鼓舞人民斗志的正能量,不能忘记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方向。毛泽东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诸如梁实秋、周作人和张资平等资产阶级作家和知识分子;邓小平则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形势,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的“现代派”思潮,反对在文艺作品中一味地“表现自我”,或宣传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尽管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对文学艺术的期待仍是一致的。

三、习近平与新时代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

在毛泽东以后的几代中国领导人中,习近平与文学的关系也许最为密切,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他当年在陕北插队时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从而对文学艺术有着特别的钟爱,所以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很快就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重视。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了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他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着重谈了五个问题: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5.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一致,只是他更加强调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功能,同时,也强调了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和民族性,以及党对文学艺术的领导。显然,习近平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继承了毛泽东的文学艺术遗产。这一点还体现于中共十九大及其一系列文件中。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理论,并试图将其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又向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毛泽东和习近平的讲话,就可以轻易地发现它们都体现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在毛泽东的讲话中更为强调的是民族性,而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则尤其强调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世界性。而且,习近平的讲话提及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这不仅表明他本人对这些作品的钟爱,更是试图表明,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为中国人民创作的,同时也是为全世界人民所创作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说习近平将继续毛泽东的宏大抱负,即中国应当对于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不仅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方面如此,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应该如此。确实,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发展强大,毛泽东思想的普遍价值和意义,尤其是他的文学艺术观点,也将越来越得到世人的重视。他的文艺理论对全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将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认可。在这接下来的部分,初步尝试着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做一个简略的阐释。

首先,习近平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十分浓厚,并且阅读过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因此他在讲话中提及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如数家珍,并不时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体会。他指出:

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言、雕塑、建筑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剧和喜剧是希腊艺术的经典之作。俄罗斯有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列宾等大师。法国有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柏辽兹、比才、德彪西等大师。英国有乔叟、弥尔顿、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哈代、萧伯纳、透纳等大师。德国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大师。美国有霍桑、朗费罗、斯托夫人、惠特曼、马克·吐温、德莱赛、杰克·伦敦、海明威等大师。2

虽然这些文学艺术大师都是西方国家产生的,但是他们的作品通过翻译的中介已经旅行到世界各地,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全世界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家,应该对这些世界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非常熟悉。在这方面,习近平作为一位曾经的文学青年深有体会。他从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所以在讲话时能够信手拈来一些例子,使得他的语言很接地气,并富有魅力。3

习近平还表明,作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不仅应该对世界文学艺术颇为熟悉,而且更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品。此外,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不能仅关注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东方国家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也应该有所了解。在这方面,习近平显然超越了过去那种提到世界文学或者仅关注苏联文学,或者一味追求西方文学的简单做法,而是更加强调文学的世界性。讲到这里,他还回顾了访问印度经历的感受:

我最近访问了印度,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泰戈尔更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我国就更多了,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豐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1

确实,正如已故东方文学大师季羡林多次强调指出的,中印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并且体现在诸多方面。“到了六朝时代,印度神话和寓言对中国文学影响的程度更加深了,范围更加广了。在这时候,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类新的东西,这就是鬼神志怪的书籍。只要对印度文学稍稍涉猎过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这些鬼神志怪的书籍里面,除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固有的神仙之说以外,还有不少的印度成分。”2 而在近现代,中印文学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印度现代作家泰戈尔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就是一例。3

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到,习近平并没有简单地把文学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而是将其整体视为世界文学。他也没有仅关注俄罗斯和西方文学,同时重视东方文学,并在谈到东西方文学时自觉地将中国的文学看作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无疑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世界文学理念的敏感。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所展现出的世界主义思想。在习近平看来,世界文学不仅包括前面提及的那些西方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东方国家的文学艺术也对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为世界产出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珍品,它们“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作为一位爱好文学并在这方面有所造诣的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确实感到由衷的自豪,并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共同分享。

我们都知道,在习近平成长的时代,俄罗斯和西方文学对那一代中国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文学青年都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作品,汲取其中的丰富文化精神食粮。今天,习近平虽然肩负着领导14亿中国人民的重任,但他依然对过去的事情记忆犹新,并且丝毫不回避世界文学曾经给他的帮助和启示:

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4

显然,习近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强调,而且更加致力于在新的时代弘扬文学艺术的世界性。既然文学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那么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无国界的,外国的文学艺术固然启迪了中国的广大读者观众,中国的优秀文学艺术也应该为世界人民所分享。这显然与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是一致的。因此,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

毫无疑问,习近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除了主持繁重的国内党、政、军工作外,还频繁地出国访问,为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新一代領导人的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一系列国际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和才能。由于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能够对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一些名言信手拈来并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较之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之于世界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要小得多。因此,他号召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要为中国人民创作出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也要为世界贡献中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他从毛泽东早年的教导中得到启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那么,这样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何处呢?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腾飞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的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全世界应有的重视。因此,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试图通过与文学艺术家的直接交流,号召他们不仅为中国人民而创作,同时也要为全世界一切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民而创作。这显然与他的世界主义宽阔胸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抱负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陈  吉)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讲话马克思主义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讲话慢
变脸
爱模仿的胖胖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