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大荒
——傅抱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绘画展览作品鉴析
2021-04-26撰文赵启斌南京博物院
撰文=赵启斌(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推出傅抱石专题展览“吞吐大荒——傅抱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绘画展览”,集中展出南京博物院院藏傅抱石晚年作品近60 件,如《漫游太华》《月落乌啼霜满天》《松下问童子》《白山温泉》《松花江上》《呵!长白山》《和平的图们江》《太阳岛》《镜泊飞泉》《珍珠门》《一望牡丹开》《老虎滩渔港》《星海公园》《将到延边》《云霞出海曙》《天池飞瀑》《平沙落雁》《观瀑图》《煮茶图》《不辨泉声抑雨声》《回忆布拉格》《策杖图》《李太白像》《西陵峡》《秋林策杖图》《出门一望大江开》《峡江行》《满山苍翠惊高风》《琵琶行》《二湘图》《华岳松云》《二老观瀑图》《湘君涉江》《三峡图》《茅山雄姿》《天池飞瀑图》《西岳云溪》《王维渭城曲诗意》《山雨忽来》等,都是此次展出的院藏傅抱石绘画精品,基本上反映出傅抱石晚期的绘画面貌,从中一见新金陵画派的精神气象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气息。
六十年代是傅抱石绘画创作的晚期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中国画创作不仅继续延续了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绘画题材,诸如楚辞系列、毛主席诗意画、古人诗意画以及纪游写生创作,而且继续发掘出新的绘画专题,有意识进行新绘画题材的探索和摸索,在绘画创作中不断将个人情感、时代主题和历史传统题材相结合,突出主旋律,创造出了一系列中国画尤其山水画精品,充分展示出傅抱石过人的才气和艺术灵性。傅抱石这一时期最具有魄力和激情的一次绘画创作实践是带领江苏国画院画家进行两万三千里壮游写生,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将自己的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傅抱石作为我国二十世纪崛起的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从三四十年代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创作高峰时代。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傅抱石去世,虽然仅仅只有六年的时间,但他在这一时期继续爆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不断挖掘出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的绘画题材和创作主题,在晚年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在中国画创作上跨出了成功的一大步,带动了“新金陵画派”的整体性崛起。今遴选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略作鉴析,以感受和领略傅抱石过人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
傅抱石与亚明、钱松嵒、徐天敏等合影于南京(约1960 年)
《龙盘虎踞今胜昔》为轴、设色、纸本,全幅60.2×87 厘米,作于1960年。此幅是傅抱石根据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诗意而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作品,将沐浴在朝晖之中的紫金山及其周围景致以浪漫而梦幻般的诗意景象呈现出来。借助青松、青郁的翠柏、烂漫的朝霞、高耸的烟囱、如织的游艇以及雄伟的紫金山等诸种具体山川物象来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勃勃向上的精神气象。《虎距龙盘今胜昔》为浅着色小青绿山水画。全幅用笔洗练自然,以湿笔淡墨为主,兼有渴墨、浓墨、枯墨的运用,既有大写意笔法的大刀阔斧,粗笔挥洒,也有细笔的小心收拾,给人秀雅、优美、清雅之感。尤其石绿、草绿、深绿、花青、赭石诸种色彩的运用,更为作品笼罩出梦幻般的艺术风神。全幅呈现出雄健清雅、峻拔秀美的绘画风格特色。
上图:傅抱石《枣园春色》轴 纸本 设色 50×70.5cm 1960年11月作 南京博物院藏
下图:傅抱石《刘主席故居》纸本 设色 48.5×56.2cm 1960年作
傅抱石、关山月留影于延边(1961 年)
《毛泽东<到韶山>诗意》为中堂、设色、纸本,全幅 88.1×116.3 厘米,作于1960 年。此幅是傅抱石根据毛主席《到韶山》诗意结合实地勘查写生而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作品,通过对韶山周围景致、毛主席故居景物的重现,表达出诗人毛泽东“喜看稻菽千重浪,更信人民亿万年”的豪迈、激越的思想情感及其来韶山观看故乡景致所产生的无限喜悦心情。全幅以写意笔法写出平畴、山川、河流、山路、村舍、林木、上工行走的人群以及参观故居的游人,物象极为丰满、多样,显现出傅抱石惊人的驾驭山水物象的能力。林木多以大写意笔法泼染、勾勒而成,极见画家用笔的气势和雄豪的精神境象。而平畴稻田及韶山多以花青、浅绿及深绿、赭石等颜料敷染而成,高度概括出湖南南部特有的山川物象,不愧为一幅优美而秀雅的青绿山水画的得意之作。全幅呈现出葱郁丰茂、清新秀丽的绘画风格特色。
《枣园春色》为轴、设色、纸本,全幅 50×70.5 厘米,作于1960 年。此幅是傅抱石随江苏国画院写生团两万三千里写生纪游创作的作品,写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人在延安枣园办公、居住的场所,为一幅具有经典意义的现代山水画名作。傅抱石充分发挥中国山水画枯木寒林以林木为表现对象的手法,运用湿笔、枯笔、浓墨、淡墨的丰富表现力,将北方林木诸种优美的姿态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然后作游人游动其中,远处则白色覆盖的坡峦延伸开去,几排窑洞静静坐落其中。几丛红梅绽放,醒目地加以点题,为枣园春色一抹亮色,也象征革命者的风骨和傅抱石对毛主席的无限向往情怀。此幅作品在用笔、用墨上颇具特色,用笔大胆、概括,湿笔、干笔勾勒林木枝条,浓墨、淡墨交叉运用,以传统笔墨技法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初春的境象。全幅呈现出热烈明快、大气沉雄的绘画风格特色。
《刘主席故居》为轴、设色、纸本,全幅48.5×56.2 厘米,作于1960 年。此幅作品写刘少奇主席故居前的情形,采取俯视角度,以故居前的小池塘为主要描绘对象进行绘制。左下角南方特有的林木坚挺出大部分画面,枝叶披拂,宛若一阵清风飘过,正在沙沙作响。池塘中片片莲叶漂浮在水面上,为宁静的小池塘带来生机。池塘对岸则松树高耸,十数株小树挺立坡岸上,刘主席故居面迎河水背靠群山,路上游人正依稀向故居走去,红色的故居牌匾与瞻仰群众乘坐的红色小客车相互呼应。围护故居的竹林疏映、丛林丰茂,山色若有若无,逶迤延伸向天际。通过对刘少奇主席故居的描绘,发掘其南方山水特有的美感,表达出傅抱石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歌颂。在用笔上,此幅作品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功能,多湿笔、淡墨勾勒、渲染,稍以花青、赭石笼染,将林木、山川、人物的形象再现出来,空间感非常强烈,让人不得不为傅抱石敏锐捕捉物象的能力以及精湛的造型能力所惊讶。全幅呈现出雄浑奔放、洒脱灵秀的绘画风格特色。
上图:傅抱石《漫游太华》1960 年作
下图:傅抱石《松下问童子》 纸本 设色 28×40cm 1960 年作
《漫游太华》为册页、设色、纸本,全幅28.3×40.2 厘米,作于1960 年。此幅作品是傅抱石第一幅以华山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傅抱石创作了多幅以华山为题材的作品,表达出傅抱石对我国大好河山以及新中国无限热爱的精神情感。傅抱石采取“游、悟、记、写”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以画笔作文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创作出同类题材的系列作品。华山题材的创作即是如此,从《漫游太华》到《待细把江山图画》,将自我的精神情感推向高峰,创造出山水画的新意境。此幅作品以自己的最初印象对华山进行描绘,画面右下部近景的房屋和树木加以压缩,云雾飞涌中,映衬出华山主峰秀丽而雄健的风姿,意绪飞越,将恍然如梦、如仙境的最初感触表现出来。傅抱石充分发挥出泼染与线条的造型功能进行此幅作品的创作,线条细劲坚韧,为典型的“抱石皴”。全幅呈现出秀拔劲峭、雄健明丽的绘画风格特色。
《松下问童子》为册页、设色、纸本,全幅28×40 厘米,作于 1960 年。此幅是依据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意创作的唐人诗意画作品。作一古装高士正于树下向童子询问情形,点出“松下问童子”的创作主题。高台崖壁之外,雾气、山岚翻腾奔涌,一片迷茫境象,幽寂的山中很难觅见主人的踪迹,如此布局更增添了画面奇幻的之感,诗人寻人不遇的迷茫、怅然的思绪也自然地在笔下表现出来。
《呵!长白山》为横轴、设色、纸本,全幅60.2×102 厘米,作于1961年。此幅作品是傅抱石东北写生的著名作品,描绘自己对长白山地区千古莽原所呈现出来的林海情景所留下的最初印象,一望无际而又高大雄伟、浓郁茂盛的林海巨木给傅抱石内心以巨大的震撼,才有此一类以林木为主题的山水画写生作品的出现,拓展出中国山水画寒林题材的创作范畴。此幅作品充分发挥出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或以大混点、小混点等各种杂木丛林的山水技法写出层层林木的大致印象,或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林木千姿百态的外在轮廓,焦墨、浓墨、枯墨、淡墨错综百出,再现出长白山林木葱郁的雄伟景象。全幅呈现出苍莽雄深、斑驳陆离的绘画风格特色。
傅抱石《呵!长白山》横轴 纸本 设色 60.2×102cm 1961 年
《镜泊飞泉》为中堂、设色、纸本,全幅45.5×117.3 厘米,作于1961 年。此幅是傅抱石建国以后泉瀑题材中的大幅经典之作,在泉瀑题材的山水创作中具有经典意义。描绘我国东北地区镜泊湖瀑布泉轰瀑鸣、声震山谷、雷霆疾走的壮阔景色。以东北镜泊湖、长白山天池泉瀑为原型的泉瀑山水作品的出现,是傅抱石早期泉瀑山水的深入拓展,进一步确立出傅抱石晚年浑雄壮美、沉厚奔放的山水画审美基调。此幅作品根据表现对象的特点运用传统绘画平远、幽远的构图手法进行布局,突破了传统章法布局的限制,呈现出现代山水画的新特点,用笔上注重大笔勾勒,泼染与勾皴结合,稍作敷色即止,充分发挥出大写意的笔法特点,将泉瀑的飞涌动感、水气荡漾的特色都在笔下微妙地呈现出来,将东北山水的特色在笔下逼真地表现出来。全幅呈现出苍浑雄恣、沉厚健挺的绘画风格特色。
傅抱石《镜泊飞泉》中堂 纸本 设色 45.5×117.3cm 1961 年
《天池飞瀑》为轴、设色、纸本,全 幅105.6×60 厘 米,作 于1961 年。天池飞瀑是傅抱石东北写生所获得的绘画创作题材。多次创作,留下了诸多系列天池飞瀑的作品,成为傅抱石泉瀑山水中具有原创性的重要题材之一,突破了早年此类山水的创作范畴。此幅《天池飞瀑》是傅抱石泉瀑山水中具有奇幻性、精神性表现的代表性作品。在画面空间上,画家利用高远构图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利用强烈黑白的对比效果,先声夺人,传达出东北山水奇伟、雄迈、博大、浑莽的地貌特色,具有强烈的奇幻艺术效果。瀑布似乎正从虚无空间中喷薄而来,泉瀑轰鸣而下,云烟飞涌,水气弥漫,呈现出磅礴、强大的精神气势。此件作品用笔、用墨、用水淋漓尽致,干湿笔并用,淡墨、浓墨互相影响映衬,充分发挥出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性、抽象性的特点,全幅呈现出雄浑沉厚、坚凝豪迈的绘画风格特色。
1961 年傅抱石在天池写生
左图:傅抱石《天池飞瀑》立轴 纸本 设色 105.6×60cm 1961 年作
中图:傅抱石《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113.5×67.3cm 1964 年作
右图:傅抱石《井冈山》立轴 纸本 设色 117×87cm 1964 年作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立轴 纸本 设色69×93cm 1964 年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为轴、设色、纸本,全幅113.5×67.3厘米,作于1964 年。这是傅抱石根据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而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代表性作品之一,将毛主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精神意象通过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意境非常自然地呈现出来。全幅突出中景部分的挥写,以其特有的抱石皴法,焦墨、浓墨、湿笔、干笔并用,大肆挥洒,淋漓尽致地确立出壁立千仞的雄伟气势,云雾缭绕,水气山岚弥漫,无数的红旗和人流掩映、出没在峰峦顶部,不断地向画外行军而去,营造出娄山关的奇险和幽深。远景则作无数山峦如海水一般向天边消逝,红色的浓霞一抹,漂浮在天际间,天边亦有红霞掩映,与中景的红旗之色相映和,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凄美雄浑、豪放激越的诗意境象。此幅作品在用笔上多粗笔勾勒,乱锋皴擦,甚至以红色线条勾皴,给人以沉厚、雄浑坚凝之感。用墨则浓墨点苔,多次提醒,更以多层次淡墨、清水泼染,使画面笔墨变化非常丰富,浑厚苍莽中见明净洗练气息。全幅呈现出苍莽雄浑、浪漫激越的绘画风格特色。
《芙蓉国里尽朝晖》为轴、设色、纸本,全幅 69×93 厘米,作于1964 年。这是根据毛主席《七律·答友人》而创作的诗意画作品,非常形象地再现出诗中“芙蓉国里尽朝晖”的优美诗意境象。近景作林木葱郁,果木挺立江边。中景则江面平阔,降水缓缓流过,轮船、帆船、游艇渐次行驶,岸边帆船停泊。对岸右边近岸农人正沿江岸出工,农田掩映在丛林中,对岸则烟囱挺立,浓烟滚滚,一片工业生产的繁盛景象。远景则山峰逶迤向天边延伸去。江上及天边皆朱砂、大红渲染,映衬出万千的霞光,将“红霞万朵百重衣”“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意境象呈现出来,烘托出此幅作品的主题,将欣欣向荣的现代生活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幅作品在用笔上多粗笔勾勒即止,不作过细的刻画,大幅度地运用浓墨、淡墨渲染、创构物象,很有没骨法的笔意,尤其大红、朱红敷染漫天红霞、果林中丛橘,更增添了浪漫、清新、明丽的气息。全幅呈现出浪漫豪迈、激越奔放的绘画风格特色。
傅抱石《出门一望大江开》扇面 纸本 设色19.9×54.6cm
傅抱石《满身苍翠惊高风》扇面 纸本 设色20×53.8cm
《井冈山》为轴、设色、纸本,全幅117×87 厘米,作于1964 年。此幅是傅抱石依据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意而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通过极具创意的山水形象勾画出毛主席井冈山词意所呈现出来的豪迈、激越、磅礴、浪漫的审美境象和精神意绪。画面近景部分以宿墨、浓墨、焦墨进行山川物象的勾勒、塑造,峰峦、山坡几乎呈九十度直插顶部,突出谷深、林密、坡陡的井冈山奇险境象,中景则高峰巨壑向远处延伸,云雾缭绕,进一步凸显出山势的险要和幽深。平直的顶部隐约露出堡垒、红旗等,精微的勾勒点睛物象,不仅是大写意山水笔墨粗笔、写意技法细笔、工笔的有机补充,突出用笔、用墨的精微和写意性特色的对比,而且也是整个画面的重要组成,真正做到放得开、留得住,不愧为傅抱石晚年创作的精品力作。中景部分“抱石皴法”用得也非常痛快淋漓,出神入化,令人叫绝,糅合披麻、荷叶、乱柴等各种笔法,加以乱笔苔点,确实于干湿、浓淡的变化中,呈现出过人的才情。全幅呈现出苍莽浑阔、健拔沉雄的绘画风格特色。
《中山陵》为轴、设色、纸本,全幅 51.5×68.8 厘米,作于1965 年。傅抱石多次绘制中山陵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塑造出中山陵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中山陵的雄伟气势和精神氛围,充分表达出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无限仰慕缅怀之情。此件作品采取侧面仰视的角度写中山陵及其周围景物,陵园蓝色琉璃瓦建筑在茂密的林木中时隐时现。陵墓中间广场部分留出空间,周围松木为重点描绘部分,远处的紫金山化实为虚,成为远景作为陪衬,营造出了空灵幽深、苍茫邃密的空间意境,真实地再现出南京所特有的地貌特色,在苍茫迷离中含有浓郁的水气之感。傅抱石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的表达特性,浓墨、湿笔并用,将空气感、水气感、空气的透明感觉都微妙地表现出来。全幅作品呈现出浑穆沉凝、苍莽清劲的绘画风格特色。
《出门一望大江开》为扇面、设色、纸本,全幅19.9×54.6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此幅是依据清代画家、诗人龚贤《与费密登清凉台》“与尔倾怀酒,闲登山上台。台高出城阙,一望大江开”诗意创作的诗意画作品,作龚贤与友人费密登台远眺的情形。国家覆亡,作为遗民,龚贤内心充满沉郁、忧伤的情绪,登台远眺故国,辽阔浩渺的大江景色,使心境不由为之一旷,在如此审美的感怀中使激愤的心情平静下来。全幅纯以大写意笔触构成,简洁生动,以幽远、平远法构图,极具深远、雄浑气象。
下图:傅抱石所用文房用具若干
上图:傅抱石夫妇在南京傅厚岗寓中(约摄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满身苍翠惊高风》为扇面、设色、纸本,全幅20×53.8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此幅是依据清初画家、诗人石涛题画诗“云色崔嵬奇未已,百尺何来虬旖旎。遥将茗色凌鸿蒙,中有高人相坐起。满身翠影惊高风,采芝采实何从容。昔闻徐福出东海,复见二君来江东”诗意而创作的诗意画作品,作二高士在乱泉飞泄、杂木碧叶荫翳蔽日的氛围中俯视泉瀑奔泻的情形,完美地表达出“满身翠影惊高风,采芝采实何从容”的诗意境象。
《西岳云溪》为轴、纸本、设色,全幅97.5×115.5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这是傅抱石两万三千里纪游创作期间捕捉到的以华山为对象而创作出来的系列作品之一,气势雄伟,表达出画家本人对五岳之一华山这一文化名山所具有的特殊情怀和直觉印象。此类作品南京博物院藏有多幅,《华岳松云》《待细把江山图画》及此幅作品皆为伟观巨制、震撼人心之作。此幅作华山主峰突兀而起,层层而上,烟雾岚气弥漫飘浮在半山腰际和峰顶,林木郁郁葱葱,呈现出气势肃穆沉雄而壮阔伟岸的精神气势。全幅或干笔湿墨皴擦,或浓墨淡笔点染,笔墨变化多样,灵活而有厚度,尤其最为擅长的“抱石”皴法,在这里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上图:傅抱石《西岳云溪》 纸本设色 97.5×115.9cm
下图:傅抱石《华岳松云》 纸本设色 89×96.7cm
《华岳松云》为轴、纸本、设色,全幅89×96.7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此幅写游华山而取得的山水画创作题材。这一题材画家创作了不少经典性的作品,《待细把江山图画》最为著名。近景压缩在最低处,瘦骨嶙峋的苍松各展风姿,向画面左右尽力伸展,松间两高士前后同行共语,给人以仙风飘飘之感。中景、远景则作华山主峰拔地耸峙而起,直冲云际,呈现出雄浑壮阔的气势。峰顶、山谷间烟岚云气飘拂游动,更增添了华山主峰的险峻、雄浑、壮阔的精神气象。此件作品笔法为典型的抱石皴,线条深富弹性,擦、染、点亦浑整而雄放,饱含激情,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力,非常耐看,具有极深的审美内涵。
《三峡图》为手卷、设色、纸本,全幅37.6×255.3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这是傅抱石三峡题材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为三峡风光特色所绘制的手卷巨作,将三峡山石的俊朗宏伟与浩淼酣畅的江水淋漓尽致地创绘出来,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画家创作的勃勃激情。此作品画面层次丰富,虚实远近的变换让观者如同身临其境,有站在山巅瞭望的情行。全画围绕三峡水面及高耸山峰进行绘写,将如云万山聚散奔赴、云烟飞卷涌动的壮远幽深、苍茫迷离境象再现出来,山脉、峰峦、云水接连不断,丛峦中古松绵延不断,阳光、雾气、云烟缭绕升腾,如交响乐般壮伟雄浑。画家综合运用三远法的构图原则进行构图,创造出高、深、幽、迷的画面空间氛围。在笔墨方面,湿笔、浓墨交织,干、淡墨并行,充分发挥出粗笔与细笔结合的特点,既有大块笔墨的挥洒,给人以淋漓奔放、雄浑壮伟之感,又有细笔的细劲飞动,纵横恣肆、潇洒飘逸,将雄实奔放与潇洒流丽的笔墨有机地联合为一体,呈现出不同于早期的用笔用墨特点,从中可见画家晚年变法的些微迹象。整幅呈现出斑驳陆离、苍健幽深的绘画风格特色。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为扇面、设色、纸本,全幅20×53.8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此是傅抱石依据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词意而创作的词意画作品,凸显西风霜晨下,万山丛林中,红军战士正匆匆行军的情景,将诗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情怀在具体的山川物象中形象地再现出来。近景以朱砂、深红描绘经霜的林木,一片红艳,宛若春天的漫天红花,中远景山势绵延无尽,给人以气势浩瀚、壮阔、激越之感,没有一丝萧瑟、颓废、悲壮的气息,在画面中再现出诗人激越豪迈的内心境界。全幅格调苍茫迷蒙、清新雅淡。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意》为册页、设色、纸本,全幅34.6×46.5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此幅作品是傅抱石是根据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意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通过南京古城的古今变化,表达出对时代变化的深刻感慨,有着对毛主席豪放、浪漫、激越内在心境的自如展现。近景部分通过俯视的角度浓墨湿笔挥写出南京紫金山的壮丽面貌,现代化的高楼、民居掩映在蓊郁的林木丛中。中景部分作长江岸边的情形,远处的长江大桥、近处鳞次栉比的工厂厂房和滚滚烟囱,将新中国繁忙的建设景象通过画面真实地再现出来。此幅作品通过南京地区巨大的今昔变化,形象地再现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意。
傅抱石《三峡图卷》局部之一、二
《苍山如海》为册页、设色、纸本,全幅34.1×45.3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此为傅抱石依据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意而创作的词意画作品,再现出诗人激越、悲壮而浪漫的精神境象。傅抱石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忆秦娥·娄山关》,分别从不同的视觉和构图上确立出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此幅作品显然采取俯瞰、远视的角度来进行挥写,强调出平远、幽深、浩渺的画面空间境象,传达出悲壮、苍茫而激越、雄浑的精神意象,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意境象蕴藉其中,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画面空间中,有着诗人不尽意绪的表达与宣泄,不愧为傅抱石词意画系列作品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答友人>诗意》为轴、设色、纸本,全幅68.7×94.5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这是傅抱石根据毛主席《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诗意而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作品,以平视角度将湘江两岸早霞初照、橘子红透、一片繁忙的梦幻诗意的情景呈现出来,形象地再现出毛主席“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所寄托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正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才有“长岛人歌动地诗”如许动人现象的出现和“芙蓉国里尽朝晖”浪漫舒畅心境的出现。全幅空间布局很有特色,画面空间深远、雄大、幽深,宽阔的江面、一丛丛不断向远处延伸的崇山峻岭,以及以浅红、深红的色彩渲染出辽阔的天空和近景江水,都非常有力地凸显出如许的画面空间气势,将人们带入浪漫雄浑的精神世界中来。在立意造景上,此件作品确实表现出傅抱石不一样的独特匠心,令人赞叹。
傅抱石《毛泽东诗意图(苍山如海)》册页 纸本 设色 34.1×45.3cm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横幅、设色、纸本,全幅30.2×65.9 厘米,作于六十年代。这是傅抱石依据毛主席《沁园春·雪》词意画作品,应是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沁园春·雪》词意画的草稿。右半部近景作山势突兀而起,山下松林绵延无尽向画面中心而来,青竹、梅花、泉瀑掩映其间,中景则见长城如龙一般在万千山峦中向远处升腾伸展而去,远景则是万山逶迤,白雪皑皑,天空则见红霞浮荡,毫无萧索、冷冽气息,气象壮阔,给人以精神激越之感。虽然此件作品是为小幅之作,但气象雄大,非常贴切地将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豪迈激越的精神情怀再现出来。此幅作品构图采取俯视的角度进行大空间物象的安排,给人以莽莽苍苍、雄浑壮阔的画面空间感受,将《沁园春·雪》气势雄伟的精神意象在笔下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构图篇幅不大,但气象雄浑博大,小中见大,别有洞天。此幅作品用笔以粗笔勾勒为主,近景林木、峰峦皴擦、屋宇安排,则多以细笔勾勒,然后向中景逐渐过渡,与中景、远景粗笔勾勒、泼染笔法完整地融为一体。全幅呈现出壮阔激越、雄浑奔放的绘画风格特色。
傅抱石《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图》1959 年作
结论
傅抱石晚年的中国画具有壮美浪漫而雄浑沉凝的艺术境界,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不同于早期的审美意象和精神气息。傅抱石晚年在绘画创作理论、绘画内容、绘画题材、审美意象、绘画风格、绘画笔墨特点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见地与艺术主张,尤其东欧以及岭南、华北、东北地区纪游写生创作,使他的绘画挣脱了自我的小我约束、挣脱江南文化审美格局和绘画范畴的制约,将他的中国画提升到了相当高远的精神境界。傅抱石不断引入历代诗意、文学典故入画,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写生创作,都为他的绘画带来非常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表达内容,绘画境象气象开阔雄深。这一时期傅抱石的绘画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潇洒灵秀、恣肆奔放的绘画风格中出现了雄浑、博大、豪迈、浪漫而沉厚的风格特征。傅抱石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大自然山川地貌中不断寻找新的笔墨语言,从地貌学的角度锤炼笔墨技法,使他的抱石皴法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画笔墨技法与绘画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中国山水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使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在他手里获得新的飞跃和突破,创造出现代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新典范。傅抱石晚年的绘画既有深邃的传统性诗意内涵的继承,也有现代绘画元素的积极汲取;既有写实性的内容概括,也有浪漫主义绘画审美内涵的融汇;既有科学性的绘画观念的接受,也有现代诗意性文学抒情因素的积极摄取;既有时代精神特质的包容,也有自我个性情感的剖析;既有理性的收敛、洞悉,也有非理性奇幻色彩的出现;使其绘画始终充满灵性的张力与精神的映照。傅抱石将个人的天赋才情与二十世纪主旋律相融汇,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一系列绘画新主题的发掘和创作,表现出新中国六十年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谱写出了一曲时代的赞歌,终于将中国画推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