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砖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21-04-26杨美娜
杨美娜
砖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传统建筑一种普遍的装饰手段。在《左传·宣公二年》中有“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的记载,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建筑中已经使用砖雕艺术了。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形式,其包含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特点,显示了临夏砖雕区别于其他砖雕的艺术魅力。
2006 年临夏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临夏砖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工艺价值。临夏砖雕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在发展中融合了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艺术风格独特,创作技法巧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重点从工艺、题材与功能上论述临夏砖雕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一、制作工艺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砖雕需求的激增,传统砖雕制作工艺已无法满足市场大批量的需求,为了砖雕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逐渐出现砖雕模铸工艺,有资料记载临夏砖雕模铸工艺始自绽成元大师。这种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砖雕生产效率,节约了制砖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烧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砖雕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这种制作工艺与传统制作工艺“捏活”与“刻活”差别较大,但仍属于砖雕制作工艺的范畴。
图1 菊花图砖雕石膏模型(能成砖雕厂砖雕师傅提供)
图2 临夏河洲苑入口照壁上的砖雕作品(笔者自摄)
图3 茶马互市、丝绸之路、手工地毯、擀毡(笔者自摄)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了解到临夏砖雕现在主要应用的制作工艺为模铸工艺。模铸工艺现在较为普遍的制作手段为:首先用传统的砖雕手法在石膏材料上刻制事先绘制好的图案;其次,将高分子树脂材料注入刻好的石膏模型中等待其固化成型,经过两次翻模;再次,将调制好的水泥浇铸到硅胶模型中,待水泥成型后取出就为新的砖雕作品,最后通过局部调整让作品更加细腻与美观。这种新的制作工艺广泛应用在现今砖雕的制作中,受到建筑行业的青睐,其中以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临夏能成砖雕公司、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代表,这些砖雕公司都广泛采用这种制作工艺生产大批量砖雕,主要应用在古建筑装饰、两旁行道路的装饰上,满足了建筑装饰大批量的需求。一方面,这种制作工艺上的创新,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使得砖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会让工匠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作品构思与创作中。
砖雕模铸工艺不同于青砖雕刻工艺的复杂性,石膏材料这种相对柔软的材料更加容易雕刻出细节,翻模成型的作品相较于之前人工雕刻的作品更加精美与细腻,但这类砖雕的艺术价值和韵味方面,明显逊色于手工砖雕。菊花图砖雕石膏模型(如图1),砖雕师傅将菊花雕刻得栩栩如生,通过线条粗细不同来刻画菊花枝叶上的细节,雕刻的花纹细腻,每一个细节设计做到了精益求精,让菊花造型在整体构图中表现的恰到好处,让成品砖雕更加形象生动。这种翻模生产的作品,会较少产生青砖本身所有的砂眼,让作品质地细密。
图4 临夏河州苑砖雕小品(笔者自摄)
但是,这种创新方式除了缺少艺术价值和韵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与传统的雕刻方式,砖雕模铸工艺生产的作品更加容易损坏,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下,这种工艺相比传统的雕刻方式容易风化,不利于作品长时间的保存,这也可能是机器调制水泥所导致的,可以在以后的生产中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这项制作工艺。而且随着近几年模铸工艺的广泛使用,传统生产工艺遭到一定的挑战,这不利于传统砖雕工艺的传承;再者,这种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砖雕作品缺乏个性,大型砖雕作品往往是一个建筑群的象征,如果批量生产,这种作品的独创性就大大降低了,也失去了砖雕最初的艺术性。在实际应用中,大型的雕塑作品仍然保留以前传统的工艺,一方面,考虑到模铸作品不宜长期留存;另一方面,巨大的尺寸让模型制作变得艰难,而且也不利于整体拼接,传统作品拼接的方式便于运输与作品的安装。临夏河州苑入口照壁上的砖雕作品(如图2),因其体型巨大和作品创作的独创性要求,采用传统制作工艺,使其雕刻手法丰富多样。虽然视觉上不如翻模作品细腻,但传统制作工艺使青砖保留原始刀刻痕迹,让作品更加凸显了艺术美感。工艺中不同雕刻刀法在作品中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刀法的细腻与粗犷巧妙地与作品中的青松和山川浑然一体。作品中山石的雕刻刀法体现的粗犷和洒脱,更符合山体给人的视觉感受。而青松与云的雕刻刀法中的细腻与柔和,使青松的枝叶婆娑和云的轻柔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传统工艺雕刻手法的丰富性是翻模作品无法相媲美的。
二、题材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其他传统砖雕多以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为主要题材,但临夏传统砖雕中这些题材相对较少。因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崇拜任何偶像。故传统建筑的砖雕艺术作品中几乎无人物题材,更多的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创作的吉祥图案,以象征吉祥寓意的植物、花卉、动物、山水、建筑、奇珍、博古等题材为主。其中在植物花卉题材中,牡丹作为临夏地域审美文化的代表,素以“河州牡丹甲天下”远近闻名,并且有清代诗人吴镇以“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来赞美临夏牡丹,使得牡丹题材在临夏砖雕中出现频率较高。
在长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受多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临夏砖雕作品在题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突破,尤其在人物题材上吸收与借鉴其他地方的砖雕文化,主要体现在八坊十三巷、河州苑入口的砖雕群上,这让临夏砖雕在题材上变得丰富与完善。除了人物题材,还有一些结合历史文化出现的作品,在借鉴其他地方的同时融合当地的风情民俗进行创作,从而使临夏砖雕有新的发展,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通过砖雕这种无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得以广泛传播。这是近几年与其他砖雕文化交流学习的结果,也是自身题材上的突破。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砖雕文化,临夏砖雕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以当地历史背景下的风情民俗作为创作灵感来源,题材有当地的工艺制作场景、劳动场景、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等,通过砖雕这种艺术载体传递表达,让人们对以前的传统文化、手工艺、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及传承,也可以让社会各界了解和喜爱临夏砖雕,让砖雕文化更好传承与发扬。但是相比其他地方的砖雕,在人物题材方面,临夏砖雕还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临夏河州苑入口的砖雕作品是以群组砖雕的方式呈现,总共分为四组十六幅砖雕作品,选用浅浮雕的雕刻方式,刀法粗狂但却不失美感,用简单大气的刀法体现出人物形象与场景,有富有当地特色的玩秧歌、犁地、制作羊皮筏子的场景,还有当地回族特色的交易方式、刻葫芦、河州包子、兰州拉面等,整个作品构思新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无声的艺术载体将文化用无形的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让临夏砖雕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于河州苑群组砖雕的粗犷,作品《茶马互市》 《丝绸之路》 《手工地毯》 《擀毡》(图3),八坊十三巷的人物砖雕则显得细腻许多,画面朴实饱满、庄重典雅,都是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边框以传统的题材作为装饰,比河州苑的作品更加细腻,经得起认真推敲。雕刻采用高浮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方式,主题人物比较突出,而配饰图案比较扁平化,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及主题,让整个砖雕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与层次感。主题则以临夏当地历史的故事为主,有茶马互市场景、丝绸之路、手工地毯制作场景、擀毡劳动场景等。
三、功能上的创新
传统临夏砖雕主要以建筑作为艺术载体,多以与建筑结合的方式出现,是一种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临夏最为著名的砖雕作品主要有:马步青宅邸东公馆及蝴蝶楼、临夏红园、大拱北等,其装饰的部位大致是相同的,砖雕作品多用于照壁、障壁、门罩、嵌墙、门楼、卷门、山花、墀头、山墙和脊饰之上,由此可见砖雕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应用范围极广,这种广泛应用与历史有一定的渊源,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民间建筑的限制有着直接关系。《明史·舆服志四》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所以富而不贵的新型财富阶层和地主阶级为了提高身份感与炫耀财力,只能在砖雕装饰上大下功夫,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砖雕工艺的发展。用于建筑表面的装饰的砖雕作品既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建筑浑然一体,极具艺术审美价值,这种传统砖雕存在的方式,在注重装饰性的基础上,更多体现的是实用功能。
近几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砖雕依附于传统建筑存在的形式受到了挑战,为了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临夏砖雕以建筑小品和微砖雕等形式出现,相比传统砖雕存在的形式,将艺术装饰功能放大,而砖雕的实用功能则退而求其次。一方面,砖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临夏砖雕的形态,这种新形式让传统砖雕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促使砖雕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比较典型的建筑小品有临夏河州苑砖雕小品(如图4),砖雕作品分为6 组共计12 个,共同构成这富有装饰气息的建筑小品,从整体来看每组为花瓶形状的砖雕与矩形砖雕的组合,刻画与展示不同自然风貌的装饰与人物故事,刻画刀工层次分明,刀法的粗犷与细腻对比共同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浅浮雕与高浮雕相结合,让画面主次表现的相得益彰。花瓶瓶身主要采用浅浮雕的形式进行雕刻,是当地的伊斯兰建筑与自然风貌的结合,传达当地的风情民俗;瓶底底座和瓶口收口处用常见的植物纹样—卷草纹进行装饰,整个造型丰富而不显凌乱;瓶口上方用植物进行装饰,常见有葡萄、荷花等植物造型,顶部用几何形状做造型,与瓶底造型遥相呼应。整个砖雕作品装饰图案与纹样丰富精美、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这种脱离建筑表面装饰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砖雕只能依附传统建筑而存在的形态,让砖雕的形态变得丰富多样。
传统砖雕主要以平面几何形态出现在建筑物表面,比较常见的有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扇形、六边形等,当前以建筑小品形式出现不但让砖雕更倾向与装饰功能,而且打破了单调平面几何形态呈现的方式,让砖雕以立体化、三维化的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打破了形态上的局限性,让砖雕的形态丰富多样,给雕刻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以上室外建筑小品上的应用,近几年砖雕逐渐尝试与室内设计结合,将砖雕这种古朴典雅的艺术与汉族的木雕、藏族的彩绘相结合,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室内空间,展现了深厚而丰富的地域特色。除了上述建筑小品与室内应用的呈现方式,还有适合陈设观赏的微雕砖雕摆件,临夏八坊十三巷的博物馆中收藏了丰富的微雕砖雕作品,技艺精湛、种类丰富。与建筑小品不同,微雕砖雕在艺术审美、观赏性方面比建筑小品精美细致,应用的青砖材质也更加细腻,构图与设计上也更巧妙,而且因为整体造型小巧玲珑,使空间位移轻便灵活,更容易走进大众视野,增强了临夏砖雕的观赏价值。作品《青松牡丹图》(图5),借鉴了传统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并采用了透雕的技法,远景、近景的巧妙处理使作品的主次布局恰到好处,透雕技法的应用也让作品更具有通透感与空间感。作品整体将自然物像与建筑装饰相结合,构图饱满、层次丰富,凸显了极强的表现力。作品中建筑与自然景物互为依托、交相辉映,随意舒展的花朵枝叶缓和了建筑物给人生硬的视觉感受。细节上雍容华贵的牡丹与苍翠挺拔的松柏形成对比,高低起伏的布局也让构图显得生动有趣,中心的亭台楼阁及桥梁的雕刻细腻逼真,使人仿佛置身于园林美景之中,让作品风韵十足、更添意境。除了以上题材的微砖雕作品,还有以当地回族特有的风俗文化为题材的微砖雕作品,可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更加凸显临夏砖雕所呈现的独特艺术魅力。
图5 青松牡丹图(笔者自摄)
四、结论
临夏砖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散发出新的活力。临夏砖雕艺人通过工艺上的创新,让砖雕更加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使砖雕得到广泛应用;题材上的突破与完善弥补了以往的不足与缺憾;还有通过功能创新让砖雕发展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在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对发展临夏砖雕艺术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临夏砖雕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