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020 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作文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

2021-04-26224215江苏吴应海

作文中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问黄瓜水稻

224215 江苏 吴应海

中考真题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00 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与指导

2020 年江苏省盐城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延续多年来的题型特征,仍为全命题作文,并且继续采用去年的“裸题”模式,不给任何引导语,直截了当地抛出题目。虽然失去了引导语这根“拐杖”,但由于题目口语化,简洁明了,考生在审题上并不存在多少障碍。

“长学问了”由三个词语组成,其中“学问”是题眼。“学问”是一个名词,指知识和学识,也可扩展为见识、道理、智慧、水平、能耐、视野等。“长”是一个动词,这里是增长、增加的意思。“了”是助词,用在题目最后,表示已经“长”了“学问”。综合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增长了知识、智慧,增加了学识、能耐,明白了道理,拓宽了眼界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长学问”与阅读、学习、家庭生活、人际交往、旅游观光、探索自然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表达角度多种多样,任何一个考生都能结合自身体验,迅速找到切入口。显而易见,这是一道接地气的好题目,通俗易懂却蕴含诗意和理趣,让每个考生都有事可叙,有话可讲,且能写出特色,展现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

那么,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呢?

第一步:“问”出思路,切入求新。分析“长学问了”这一题目,不难发现:它其实少了主语;同时“学问”包罗万象,没有指定具体内容;“长”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未作明确要求。因此,解读完题目后,考生可通过“谁长了学问”“长的是什么学问”“如何长学问”这样的追问来打开思路,选择切入角度,搜寻相应素材。

最常见的切入角度是“我手写我心”,即写自己长学问了。其实,除此之外,也可以写身边的人长学问了;还可以跨越时空,去写古代某个人物长学问了;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写动物是如何吃一堑长一智的。如果考生有充分的材料积累,完全可以去写别人包括动物长学问的故事,以求新颖别致。

至于“长什么学问”,指向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各种科学知识,也可以是人生道理;既可以是自然理趣,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既可以是生产劳动技巧,也可以是更美的艺术“风景”……“学问”的内容决定选材方向,考生可根据自身素材积累的情况,来确定写什么“学问”;也可先定下内容,再回头来挑选素材。建议少写单纯的学科知识,多写人生体会、自然理趣、艺术体验等。

当然,写这篇作文,还可跳出具体的“学问”,围绕某一观点,比如“学无止境,长学问了之后绝不能止步”来展开论述,抒发感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文题特点,议论文要慎写。

最后再来看“如何长学问”,既可以阅读一本书长学问,也可以欣赏某一艺术作品长学问;既可以经历一件事儿长学问,也可以通过聆听他人的演讲、介绍长学问;既可以观察某一事物长学问,也可以在旅游探险中长学问;既可以通过采访一个人长学问,也可以隔空与古人对话长学问……根据对“长”的定位,可以把作文相应地写成记叙文、游记、说明文等,也可以写童话。首选记叙文。

第二步:扣住“学问”,立意求深。写“长学问了”这一作文,多数考生会直接着眼于“学问”立意,通过写人记事、说明事物等来告诉读者自己或他人长了什么学问。这未尝不可,但主题在紧扣“长学问”的同时,如果能在立意上再进一层,体现出思辨性,那文章的品位就会提升一个档次,就能让阅卷者耳目一新。

比如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发射成功,关注时事的你搜集了很多资料,在探究阅读中了解了许多与“北斗”及卫星导航有关的知识,长了大学问。但如果只把这篇作文的主旨定位在这些知识开拓了你的视野,让你感到无比自豪上,就会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倘若在立意上再拔高一点,在赞扬“北斗”精神的同时,指出我国在其他领域还缺少像“北斗”这样的核心技术,然后抒发自己长大后立志投身科学事业、报效祖国的决心,如此高屋建瓴,自然脱了俗气。

第三步:围绕“长”字,谋篇求稳。构思是考场写作非常重要的一步。构思文章时,一定要对“长”的过程进行梳理,既要把握住其中的动态变化,更要把有趣的情节、感人的细节找出来。对整个过程了然于胸后,就可以设计文章的结构,考虑情节的发展了。

由于是考场作文,在结构上建议求稳为主,可采用“开篇点题→写人记事(绘景、说明、议论)→升华主题,呼应文首”这样的总—分—总式结构,既方便构思,又能突出主题,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比如写游学让“我”长学问了这件事,可先以“学问不只存在于书本中,更存在于许多普通的事物中。这是我去农具博物馆参观后的最大感受”开头;然后再写“我”参观的经过,交代从中获得了哪些学问;最后再以“万事万物皆有学问,只要用心去阅读,你就能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又长学问了,日积月累,你就会真正成为学富五车的人”收尾,这样的结构,是不是很紧凑?

如果写记叙文,采用倒叙也是不错的选择。

文章整体构思求“稳”的同时,主体部分在记叙时也要求“曲”,可以设计相应的悬念,力争波澜不断,激起读者的兴趣。写说明文、议论文时,中间部分可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表达。另外,如果有感人的细节、趣味性强的知识、独特的思想火花,千万别忘了展示。

第四步:重视表达,语言求“彩”。这里的“彩”是出彩的意思,相关技巧考生都比较熟悉,比如精拟开头、结尾,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富有个性和诗意等。一篇作文中如果有几处语言出彩的地方,往往就能获得更高一些的分数。

佳作展示一

长学问了

盐城 一考生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啊,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如果你能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从中学到许多知识,甚至是做人的道理。

不信?请看我的一段经历——

那是去年暑假,我去乡下看望爷爷。饭后,爷爷去稻田查看秧苗的长势,我闲着没事,跟着爷爷下了田。

走在细长的田垄上,两边全是绿油油的水稻苗,像碧绿的地毯,一直铺向远方,真美!远处,传来几声水鸟的鸣叫,好一派田园风光!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异常的现象:稻田里竟然没有一点水。我蹲下身来仔细一看,黑泥上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缝隙。水稻,水稻,离开水不就不能存活了吗?它怎么能离开水呢?田地干得这么厉害,这不是要水稻的命吗?

我带着满脑子的疑惑问爷爷这是怎么回事。爷爷听了我的话,笑了,反问道:“你觉得种田人会这么虐待水稻吗?这当然是为了水稻好。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可这真的是为了水稻好吗?我一头雾水。

爷爷见状,蹲下身来,指着田里裂开的“口子”对我说:“这种田也有门道呀。水稻苗移入稻田后,拼命向上长身子,可是它的根却扎得不深。这时候就要‘搁田’,也就是把田里的水放掉,任太阳暴晒。烈日炎炎下,水稻被迫拼命向下长根,吸收水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长苗,旱扎根’。十天左右,水稻的根就会扎牢,苗就会变得更壮实了。否则,稻苗就会疯长,就会弱不禁风,就会影响收成。另外,稻田土壤中一般都留有秸秆、根茬,长期泡在水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经过晒田,这些有毒气体就会逸出去。”

真想不到,种田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以前我总是认为,农民只要把种子往田里一撒,就会有收获。我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呀!

爷爷站起来,拍拍手,边往前走边自言自语:“人活在世上,其实也是这个理。凡事太顺了并不好,有时也要受受挫折,跌跌跟头,促使你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弥补,把基础打牢。这就好比水稻的‘搁田’……”

那一次,我不仅从爷爷那儿了解到了种水稻的一些常识,更学到了如何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真是长了大学问!

简评

该文有以下优点:

一、选材特别。该文讲述作者暑期跟随爷爷下地查看水稻苗,发现稻田出现裂缝,了解“搁田”原理,深受启发,长了学问,选材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二、构思精巧。文章开篇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点出“学问”,有感而发,引发下文;接着回忆在乡下的经历,讲述“我”长学问的过程;最后通过爷爷的话升华主旨,呼应文首,浑然一体。

三、语言生动。在描写稻田时,作者把它比喻成“碧绿的地毯”,诗一般的语言,令人眼前一亮。还有爷爷的语言,虽然很质朴,却意味深长,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佳作展示二

长学问了

盐城 一考生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其实,培根说的这些话,概括起来就一句:阅读让人长学问。

我是一个科技迷,爱读科普读物。我每年都订阅《科学24 小时》《百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大众科学》等杂志。通过阅读,我知道了雨林巨兽亚洲象的进化之旅,知道了什么是“鲸落”,知道了火星的前世今生,知道了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知道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知道了无声无形却可探索世界的超声波是怎样工作的,知道了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恩恩怨怨……每读完一期杂志,我都觉得自己又长学问了。

我的同桌小林是一个文学迷。她不仅读了许多国内名家的作品,还读了许多国外名著。像《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些我都没耐心看到结尾的作品,她都读得津津有味,讲起来头头是道。她不但爱看纯文学作品,也爱读纪实类文学作品。记得她曾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把三本厚厚的《南渡北归》啃完。从此,她对民国那些教授的故事了如指掌,一张口就是一个典故,让人佩服得不行。

我还有一个闺密,虽然我们俩不在一个学校上学,但每隔一段时间两人就会见上一面。她爱读古典诗词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是她的心爱之物,易安居士的《漱玉集》、柳三变的《乐章集》是她的枕边最爱。她读古典诗词时,不仅要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名句,更爱细读下面的注释,有时候她还会根据注释去检索相关资料。她告诉我,千万别小看古诗词读本下面的注释,那里藏着许多知识。日积月累,她俨然成为古典诗词方面的专家,凡是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这方面的难题,向她求教,一准有答案。现在每次见到她,我都察觉到她又长学问了。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是呀,如果你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每天坚持到文字丛林中散步,那么你就会不断地长学问。不仅如此,你还会改掉许多坏毛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阅读自然可以长学问,你读的好书越多,长的学问就越多。所以,我要大声对所有人说:“来吧,投身书海吧!”

简评

该文有以下优点:

一、构思精巧。作者先引用培根的话开篇,从中概括出主旨;然后以排比段的形式,分别讲述了“我”、“我”的同桌、“我”的闺密三个人的读书故事;最后再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呼吁人们“投身书海”,前呼后应,结构整齐。

二、中心突出。首段亮出主旨“阅读让人长学问”;中间三段每段讲作者及其朋友“长学问了”的故事;最后点明阅读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指出“读的好书越多,长的学问就越多”。文章中心贯穿始终,格外鲜明。

三、内容充实。文章主体部分讲述了三个人的阅读故事,从“我”所了解的科技知识,到同桌小林看过的文学作品,再到闺密所喜爱的古诗词著作,内容充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让读者读后也感到长了学问。

佳作展示三

长学问了

盐城 一考生

爸爸自从下载了微视频软件,关注了一些介绍生活技巧的视频号后,长了不少学问。

以前妈妈做凉拌黄瓜这道菜,总是千篇一律地把黄瓜切成圆片,乱糟糟地堆在盘子中,没有一点儿美感。爸爸看了几个做菜的小视频后,决定给我们露一手。爸爸拿来一根黄瓜,去掉头尾,从中间将黄瓜切成两根长条,拿出其中一块,有皮的一面朝上,在两边各放一根毛线针,然后用刀切。由于有毛线针垫在旁边,不能完全把黄瓜切开。切完后,只见爸爸抓住黄瓜的两头往中间一拉,黄瓜就立在盘中,如碧玉一般,非常好看。妈妈的眼睛都看直了。

爸爸微笑着,拿起另外半块黄瓜,“嚓、嚓、嚓……”一眨眼的工夫,就把黄瓜切成了片,然后把黄瓜片分成三叠,用牙签分别穿起,再用手指轻轻一拨,一朵螺旋上升的“黄瓜花”就出现了,简直太神奇了。我忍不住鼓起掌来。

除了学会做不少新颖别致的菜,爸爸还掌握了许多厨房小技巧。比如米饭煮稀了,你一定会急得抓耳挠腮,却又束手无策。但爸爸有办法,那就是在锅里放几块切片面包,面包很快就能将多余的水分吸掉。再如汤里的油放多了,看上去很油腻,让人毫无胃口。这时爸爸取来少许冰块放在勺子里,然后把勺子放在汤面上,油脂就凝固到了勺子上,真是简单而实用。

而最让我高兴的,是爸爸用学来的知识,帮助我解决了老大难问题。过去,我的白色运动鞋穿脏了,总是洗不白,难看死了。爸爸现在有了绝招,能让运动鞋洁白如初。方法很简单,将牙膏挤入小盆中,倒入洗洁精,加入一勺小苏打,搅拌均匀,然后用废旧牙刷不停地刷洗鞋面,脏鞋变新鞋,让你不得不佩服。

爸爸现在下班后,仍然会看他喜欢的微视频。妈妈每每看到他那痴迷的样子,总要笑着问一句:“老公,你今天又长什么学问了?明天给我们露一手。”爸爸总是答道:“那是一定的。”

许多人都说微视频软件害人,其实真的不一定,它说到底只是一款工具而已,关键看你怎么用。其实,这世间许多东西都是这样,用得恰当,那就有益;用得不当,那就会害人。弄明白这一道理,也算是长学问了!

简评

该文有以下优点:

一、取材新鲜。这篇考场作文不写阅读、游历让人长学问,而是写爸爸通过微视频学习各种生活技巧,长了许多学问,贴近生活,令人倍感新鲜。

二、描写生动。比如在写爸爸切黄瓜时,连用一系列动词,把整个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一个“直”字,把妈妈难以置信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再比如米饭煮稀了,一个“抓耳挠腮”,就将人们着急的神态跃然纸上。

三、立意深刻。文章先写爸爸通过微视频学了不少生活技巧,长了许多学问,最后笔锋一转,指出微视频软件只是一款工具,关键看人们怎么用,并推而广之,使文章的立意立刻得到升华。结尾句的点题,更是令人叫绝!

猜你喜欢

学问黄瓜水稻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花
黄瓜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黄瓜黄瓜你是不是菜
裁剪的学问
凉拌黄瓜
赛跑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