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研究及其价值意义
2021-04-25于素梅
编者按: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什么是运动能力、如何培养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运动能力如何评价等诸多问题是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本期起,本刊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结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围绕“运动能力”撰写系列文章,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运动能力是日常或特定环境中对运动技能准确而熟练运用的能力。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体育课程一体化倡导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纵观我国学者对运动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各自探讨着运动能力的概念辨析、培养、影响因素等,不仅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运动能力的研究选题有所不同,而且,运动能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然而,很少涉及从一体化的角度对运动能力进行研究。基于一体化探讨运动能力研究的价值意义体现得更加全面,既在体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上起到推动作用,又在运动能力相关理论的补充完善上起着关键作用,更在运动能力有关实践中发揮指导作用。
一、运动能力的研究视角梳理与内容分析
关于运动能力的研究值得系统梳理。运动能力的研究视角不同,探讨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全面把握运动能力,从不同视角来看非常必要,运动能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运动能力被关注的程度,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选题依据。笔者将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角度探讨运动能力现象、特征、培养、定位、形成、等级、标准、测评、进阶、影响、应用等。
1.运动能力研究视角较为多元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运动能力”相关研究文献,并对1974年以来的1440篇运动能力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研究视角大致划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从探讨关系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如,跑台机能试验与运动能力[1]、肌肉收缩与运动能力[2]、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3]、遗传因素与运动能力发展的关系[4]、论核心素养下体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5]等。这些研究显示,运动能力与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厘清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运动能力。二是从测量评价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如,专项运动能力的预测[6]、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7]、跳远运动能力测评[8]、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9]、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研究[10]、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指标研究[11]等。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运动能力测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反映出运动能力测评的重要性。三是从促进发展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如,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眼手协调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12]、体感游戏促进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研究[13]、运用“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升[14]等。该类视角的研究,抓住了研究运动能力的本质,即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些研究不仅反映出视角多元,还呈现出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训练学等多个领域探讨运动能力的趋势,还呈现出随时间推移,运动能力研究选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且测量评价与促进发展的研究更受研究者的重视等特点。以上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运动能力理论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系统地建构运动能力体系指导实践,从一体化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运动能力的研究更为必要。因为,一体化重点要解决体育课程的衔接性问题,而清晰把握学生的运动能力现状、等级及培养问题等,都与体育课程的顺利而有效地实施有较高的关联度和影响性。但总体上来看,已有文献从一体化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的成果还不多见。
2.运动能力研究内容尚不系统
对运动能力的研究除了多元化选题外,还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探索。通过对运动能力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围绕运动能力的研究内容涉及面相对较广,如特征、评估、影响、培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从运动能力理论总体建构来看,尚不够系统。具体而言,目前运动能力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如,运动能力特征研究[15]、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研究[16-17]、运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18]、运动能力培养研究[19]等都尤为重要,且做了深入探讨,但从系统化建构来讲,运动能力研究内容缺口还较大,如,运动能力如何定位还认识不一,要能够准确区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三者的必然联系和主要区别,否则,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研究运动能力的价值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在理论创建研究完善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运动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科学参与健身运动,提高在运动比赛中灵活而准确地运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运动能力包含哪些类型,还要确定一个最有指导性的分类依据,并将其与实践对接,便于组织学习与培养,一体化研究按照运动能力包含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划分方式,系统把握其理论建构,提出实践方略;运动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更需要深入探讨,运动能力的组成要素不清晰,会直接影响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能力形成,一体化研究确定的运动能力结构要素是由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3个核心要素组成;运动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技术、技能、能力是如何层层递进的,在培养过程中,各阶段如何夯实基础并逐步跨越,也是让学生有效形成运动能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划分运动能力等级,等级间如何确定级差,一体化研究将运动能力按6个等级设置,不仅能更好地实施结构化内容,而且明确了达到运动能力四级相当于掌握了该项运动,而五、六级2个等级重点为发展特长的学生而定;不同等级运动能力如何评价,要能够打破过去定性看技评的方式确定水平高低,要能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综合评判运动能力水平,还要对以往人工测评有所突破,要能够与时俱进研制智能化测评方式,便于精准、客观、便捷地把握运动能力水平,一体化研究提倡综合性,更推崇智能化;不同学段如何规定运动能力等级,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从未对各学段的运动能力水平做出统一规定,一体化研究提出了“定级不定项”的评价方案,小学毕业要达到运动能力二级,初中毕业要达到运动能力四级,但规定等级而不规定项目,这既符合各地各校实际,也能充分考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运动发展需求;运动能力该如何应用,能不能用是由运动能力达到的水平所决定,会不会用受运动能力应用的技巧与方法掌握程度影响,如果形成了运动能力而不会用,说明运动能力的培养还不到位,还不够全面,一体化所提出的是达到能够在日常或特定环境中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就是要强调“有且会用”才是真正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达成。只有更加系统地研究运动能力,建立健全运动能力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整体设计
从一体化的角度研究運动能力,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也是一次从认识、理解到体系建构,再到操作指导的综合性研究。该研究重点聚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中,内容设置是系统建构运动能力理论的前提,方法选择是能否顺利完成运动能力理论建构和发挥实践指导作用的保障。
1.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内容设置
从一体化的角度对运动能力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一体化与运动能力是何种关系。一方面,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呈现上下学段体育学习的衔接,之所以衔接不理想,甚至脱节现象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下一个学段不知道上一个学段学生的运动能力达到何种水平,出现低级重复地学习。研究运动能力,尤其是研制运动能力评价标准,精准测评各学段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将能从根本上解决衔接问题;另一方面,运动能力的形成本身需要学、练、赛、评一体化组织。其次,运动能力研究内容需要系统化设置,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需要探索其现象、定位、特征、等级、标准等,全面把握运动能力“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从实践研究层面来看,需要探索其培养、形成、进阶、测评、影响、应用等,系统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等。对运动能力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综合研究,不仅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建立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整体框架,且能够在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精准把握改革的着力点,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水平。
2.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方法选择
从一体化的角度研究运动能力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样需要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与之匹配,文献资料、访谈、调查、观察、考察、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等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对系统探讨运动能力系列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只是诸方法各有侧重。文献研究是运动能力研究的最起始的方法,只有系统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才能找准运动能力研究进展与现状、经验与问题,精准定位后续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文献的来源要全,否则,有可能做重复性研究。访谈法的应用要基于运动能力研究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内容的设计、访谈时间的确定、访谈技巧的把握等都对运动能力研究的深度、广度,甚至高度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研究重点是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不同调查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调查,如调查对象对运动能力的理解、对运动能力现状的把握、对运动能力的需求、对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建设的认识等,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基础性调查。观察对于研究运动能力而言也至关重要,但重点是要观察课堂教学、课余锻炼与运动竞赛中运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以及运动能力的培养结果,通过观察能够解决问卷调查难以解决的问题。考察一般是指实地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对运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条件保障情况等。实验对于运动能力研究而言必不可少,不仅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需要实验,运动能力标准的推广应用也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从而对标准进一步完善。统计与分析是对前期诸方法形成的数据的处理,根据对数据的需求不同,采取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个案研究重点是针对运动能力评价而展开,是总结经验并推广应用的重要方法。对运动能力不同内容的研究,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
三、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价值意义
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运动能力的价值意义更为突出,在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等层面都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实际意义。
1.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能更精准地服务决策
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20]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21]再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22]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运动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现行课程标准,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角度系统探讨运动能力,尤其是研究如何培养与评价运动能力等,有利于真正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阶段性掌握和运动能力的最终形成,实现更精准地服务决策。
2.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能更全面地创新理论
对运动能力的研究不仅要系统全面,而且要体现创新,即不能混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概念,还要精准定位运动能力的内涵、特征、价值等,更要创新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有了等级标准才能测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运动能力水平,有助于实现上下学段体育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衔接。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视角全面而系统地对运动能力进行研究,能够使研究更加系统化,既有助于全面建构运动能力理论体系;还能通过创新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建立健全运动能力评价体系,实现从评价运动技术,到评价运动技能,再到评价运动能力的质的飞跃,这一过程既体现出理论创新,又显现出研究突破。
3.基于一体化的运动能力研究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基于一体化研究运动能力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建构层面,其重要的价值是指导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破解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体育课程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生学了但多数没有学会,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究其原因是学生学得不扎实,出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现象;学生学得不连贯,低级重复现象明显;学生学得不开心,无法满足兴趣爱好等。为解决体育课程问题,深入探讨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培养模式,指导学生提升运动能力水平;建立健全运动能力标准体系,专项运动教学就能够按部就班并扎实推进,每个学段的专项运动教学内容就更有助于系统连贯;通过等级评价明确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就能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如,有条件的学校尝试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研究者将研究的著力点定位在运动能力相关问题的研究,这既是新时代体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体育学科运动能力理论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角度探讨运动能力及其价值意义,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贾金鼎,跑台机能试验与运动能力[J],体育科技资料,1980(6):10-12.
[2]布罗德,肌肉收缩与运动能力[J],江苏体育科技,1981(3):45-46,26.
[3]聂环玲,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73-78.
[4]李田,遗传因素与运动能力发展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132-134.
[5]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2):7-10.
[6]保罗.施米特,专项运动能力的预测[J],体育科研,1981(12):20-21.
[7]刘绍曾,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3):57-62.
[8]王广春,跳远运动能力测评[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57.
[9]刘萤,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5.
[10]姜勇,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11):105-114.
[11]刘兰财,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82-186.
[12]谢吉铃,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眼手协调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6.
[13]陈菲菲,体感游戏促进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6.
[14]史红亮,运用“基于比赛”的篮球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升[J],中国学校体育,2019(3):52-53.
[15]杨羿帆,陈玉凤,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脂肪量与运动能力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75-76+78.
[16]韩文娟,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量表论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7(2):20-25.
[17]肖洪莉,上海市《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5.
[18]刘凤月,球类组合游戏对6-8岁感统失调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3.
[19]潘前,美国国民运动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67-71.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 体 质 的 意 见 [EB/OL]. (2007-05-24)[2018-12-28].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
[2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2012-10-29)[2018-12-28].http://www.gov.cn/zwgk/2012-10/29/content2252887.htm.
[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EB/OL].(2016-05-06)[2018-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