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渐消失的职业
2021-04-25朱权利
挽面是在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村或一些老城区风行的一种民间美容术。当地爱美的姑娘都争相“挽面”,焕发青春风采。按传统习俗,女人只有出嫁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挽面师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把这两句老话结合起来,那就是当年人们引以为豪、能养家糊口的营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也可能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那些逐渐消失的职业,终将成为年长者美好的回忆,年轻人心中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逐渐消失的职业。
补锅
30多年前,人们用的还是铁锅。由于容易损坏,一些村里隔三岔五就会来几个补锅匠。升起炉火后,学徒就会全村吆喝起来:“锅——漏——补漏,补漏锅!”收来坏锅,大师傅从炉火中舀出铁水,熟练地把漏处补好。后来,随着铝锅、不锈钢锅的普及,纯铁锅用得少且坏了往往会被扔掉,补锅匠也随之越来越难觅踪迹。
修钢笔
现在的学生很少用钢笔了,可在30多年前,钢笔可是文化人的象征。衣服上衣口袋上别一支钢笔,那神气劲儿,不输现在拿着名牌手机的年轻人。由于钢笔易坏,修笔匠应运而生。有的修笔匠还会雕刻,拿起刻刀,寥寥数下,或图案或诗句,便在笔杆上显现出来,煞是喜人。如今,修笔匠几乎绝迹了。
挽面
挽面是在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村或一些老城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美容术。当地爱美的姑娘都争相“挽面”,焕发青春风采。在某些地方,挽面又称“绞面”“开脸”“界面”“修容”。按传统习俗,女人只有出嫁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挽面师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如今,挽面师只是偶尔在电视节目中会看见。
弹棉花
小时候很多人猜过这样的谜语:“一根紫竹挂戏台,红粉佳人走出来,手拨琵琶当当响,脚踏莲花朵朵开。”这个谜面的谜底就是“弹棉花”。弹棉花的匠人腰绑弹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发出“砰、砰、砰”悦耳的响声,把棉花弹松,然后再制成棉胎,整个过程像一个人在唱戏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崛起,这门技艺也快失传了。
接线员
曾几何时,接线员俗称电话总机,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让四面八方的人不见面也能说上话。不过现在,一个人都快两三个手机了,接线员自然消失了。
纤夫
一提起纤夫,很容易让人想到小学课本上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正是这篇文章,才让小学生对纤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他们的职业特点就是用自己的体力,让船只顺利通过激流险滩。知道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在过去,只要有河流的地方就会有纤夫。只是现在大多是机械船,纤夫几乎用不上了。
卖凉白开
有一首老歌叫《前门情思大碗茶》,唱的是过去的京城生活。其实,在过去,全国各地最廉价、最能解渴的就是最受老百姓喜爱、摆在路边的凉白开。一分钱能买上一大搪瓷缸,能让一个人痛痛快快喝个够。后来,汽水流行起来,随之各种饮料遍地开花,卖凉白开的人就不见了。
捞纸
捞纸是古老的造纸技艺之一。100多年前,捞纸业十分繁荣。人们将麦秸秆、水草、枸树皮、废纸等作为原材料,经过蒸煮、碾磨、拌浆、取张、压干、分张晾干等数十道工序的处理,生产出麻头纸(草宣纸)、黄毛纸和黑纸。这种靠手工生产的纸张柔软性好、透氧性强,被作为包装中草药、食品及其他日常用品的用纸,有的也作为书写用纸。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机械造纸取代了手工造纸,这门手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其實,即将消失的职业还有许多。比如编荆篓,那可是过去赶集会的大头货,现在却鲜有人为;打家具,过去的木匠走村串户做家具,特别是谁家要娶媳妇了,光家具就要做上两三个月……面对这些行将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职业,虽有不舍但也不必过于伤感,毕竟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朱权利荐自《新天地》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