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子监街访文脉

2021-04-25青京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子监孔庙牌坊

青京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孔庙在东,国子监在西,呈现“左庙右学”的传统建制。孔庙和国子监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布局规整,风格独特,既有皇家的气势,更有学府的典雅,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

3月的北京,春风煦暖。走在繁华的北京雍和宫大街,见一高高的牌楼,上书蓝底金字“成贤街”,拐进去,便是槐树成行红墙掩映的国子监街。喧闹瞬间被留在了第一道牌坊之外,古朴幽雅安静之息迎面而来。

孔庙门口,立着一座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树立的汉白玉下马碑,碑上用汉、满、蒙、藏、回、托忒六种文字镌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当年由此经过的人,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都要毕恭毕敬步行而过。

即便去过很多次国子监街,也很少注意到它的牌坊数,竟一共有四座。这四座牌坊始建于明代,当时被称为“崇教四牌坊”。据《皇明太学志》中记载:“门前为通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国子监。尽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成贤街。”即国子监街东西两头所见牌坊皆为“成贤街”,激励学子以成圣成贤为人生目标。最高学府国子监门口则特修两座制式一样的牌坊,上书“国子监”。汉白玉的下马碑,规格最高的牌坊,彰显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

儒学文脉看孔庙

公元 1226 年,忽必烈在北京建都,下令“画地宫城之东,为庙学基”,当时修建的“庙学”就是北京孔庙的旧址。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奠孔子的场所,总体布局为三进院落。主体院落以南北中轴线的形式排列,坐南朝北,从南面的第一个院落先师门开始,依次是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崇圣门。孔庙的前院东侧有碑亭、省牲亭、井亭、神厨;西侧有碑亭、致斋所、神库以及与国子监相连接的持敬门,整个建筑群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漫步孔庙,处处可以感受到儒学文韵。儒家的“礼”制思想首先体现在其严苛的等级制度中,我们可以从孔庙的建筑以及细节部分体会。在孔庙的建筑中,主殿大成殿的屋顶是重檐四坡五脊庑殿顶,这与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重檐庑殿屋顶和重檐歇山顶是同一规格,都是明清两代屋顶中的最高等级。只有皇家和孔子的殿堂使用这种殿顶,可见古代皇家对孔子的尊崇和孔庙建筑的礼遇之高。

儒学文脉传承千年,碑峰林立、树木葱郁、崇基高堂的孔庙,如今游人如织,学子们在此祈愿学业有成,普天大众在此尊师怀古,700多年兴盛的文脉在北京延续。

尚学之风绵延不绝

国子监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增建辟雍、琉璃牌坊、御碑亭、钟鼓亭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制。

进入国子监大门集贤门便是前院,院东有持敬门通孔庙,西有退省门通射圃。孔庙是国子监学生礼法之地,射圃是当年武生习武之所。进入二门太学门便是中院,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群,也是当年的教学区。

国子监内,最尊贵豪华的建筑莫过于为皇帝讲学而建的辟雍了。有人会问,为什么环绕辟雍的是一圈圆形的水沟?据专家介绍,上古之时,王室建起了贵族学校,其制如今之蒙古包,四周有水沟环绕,将辟雍建造成厅堂样式且周围环绕有水,正是周朝文化遗风。

据传辟雍修成后乾隆皇帝亲临讲学,盛况空前。皇帝先到孔庙祭孔,再入国子监“临雍讲学”,国子监内鼓乐齐鸣,听讲的各级官员和学子排到了国子监街上。

辟雍南侧有东西御碑亭和一座金碧辉煌的琉璃牌楼,牌楼前面题刻“圜槁教泽”,后面题刻“学海节观”,也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建筑、美术、政治、哲学、礼法等于一身,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绵延不绝的尚学之风。

如今,国子监地区已成为人文北京计划“兩线五区六景”中的一区,以传统文化为发展和保护核心的街道,已被划入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区内,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展现更大的魅力。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国子监孔庙牌坊
参观国子监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安徽桐城六尺巷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几处孔庙争暖树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全国孔庙知多少
断剑坊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