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健康:发展体育健康产业的遵循与路径
2021-04-25杨菲菲颜小燕
杨菲菲, 颜小燕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中国健康2020战略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落实。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并强调要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中央关于“大健康”理念、思想和战略的提出,正是因应当前愈加严重的人民体质弱化和衰退现象,特别是广泛存在的亚健康。有研究认为,到2020年整个健康产业的产值达到8万亿元。其中,家庭与社区保健服务、医疗用品、护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分别占6%、11%、14%、19%和50%[2]。然而,健康产业如何快速发展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以体质健康为切入点,从体质健康标准、受约因素等方面,着力探求当前中国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1 体质健康成为现代公众健康判断的新标准
健康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也有具体的参照标准。目前,相关健康与生活质量参照标准已被广泛认同和采纳[3](见表1)。
表1 生活质量指数与健康参照标准
从表1不难发现,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与对生活质量追求呈正比关系。人们越重视生活质量,就越关注身体健康。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文统一简称《纲要》)中,健康中国健康水平建设的主要指标也客观上揭示了这一点(见表2)。
表2 健康中国健康水平建设主要指标
除此以外,体质健康也是规划纲要设定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判断依据。《纲要》对2020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人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以及健康产业规模都设定了相应目标(见表3)。
表3 健康生活指标和健康产业领域
人们健康不仅关系着生活质量,影响国家人力资源建设,更是影响国民经济产业与发展的重要变量。《“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的发布,既从标准层面明确了体质健康对于人们健康的重要参照,更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产业与环境等优化、发展与建设的重大政策指向。这无疑将会进一步推进体育文化发展,促进体育健康产业走向繁荣。
2 国民亚健康状态是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客观背景
亚健康是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背景。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20世纪有85%的医生从事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到了21世纪这种状况将得到根本性转变,85%的医生将会转而从事关注病前状态工作,等待病人上门寻求治疗的传统医生将不超过15%。这种转变正是源自于人们长期忽视的亚健康领域开始进入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视野。基于此,与之相关的健康医院项目和医生将会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集中关注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群体与亚健康领域。我国约有3亿人肥胖超重,15%人口处于非健康状态,其中70%生活在城市,而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地区年龄介于30-45岁间的企事业单位中高层人群规模较大,受“亚健康”等城市病非健康因子侵害也较多,人口中亚健康人群占比分别达到了75.31%、73.49%和73.41%[4]。
亚健康状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有关。日益便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导致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现代工业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越来越少。鉴于此,当前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人数比例已呈现出严重的倒挂现象(见表4)。
表4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比率(%)
除了工作方式转变引发劳动者亚健康以外,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加速了人类机能的退化。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的现实与此不无关联。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调查报告准确反映了这一状况。该报告显示,全国青少年学生肥胖率快速增加,城市四个男生中就有一个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分别占比为60%、76%和83%。不仅如此,青少年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基本人体活动指标也不及格。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经常性平均每天2~4小时上网率高达86.7%,其中,中小学生为75.2%;大学生高达98.2%。这些原本可以用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宝贵时间被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替代,严重危及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也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很不理想,其比率远低于日本和美国(见表5)。
表5 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比率(%)
不仅初高中生如此,大学生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如调查显示,接近2/3的大学生认为上五层楼上课、回宿舍感觉有限制(困难)(见图1)。这从学生日常出行也可见端倪。某高校离万达商场、大润发商场就1-3站路,大多数学生周末逛街宁愿耗时等公交车,也不愿意步行。长久以往,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必将会影响学生的体力等身体素质。
图1 大学生爬5楼身体状态情况Fig.1 Physical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limbing the 5th floor
3 社会审美与中医理论是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
在现代意义上,人的体质健康不仅是身体生理健康,更重要的还包括人的社会适应和心理的健康。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增进人体健康,改善人体形态结构,具有人体生物学的价值,而且还能提升人体机能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具有人的社会价值。其中,对人体体态结构的社会审美则兼具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这些社会审美表现在人们对身体的线条美感、身体肌肉的弹性、身体运动素质的速度、力量、敏感、协调性等方面。
电视剧《红高粱》导演郑晓龙为打破原《红高粱》中巩俐塑造的北方大妞角色的心理视觉定势,让江南的小妞周迅扮演山东大妞,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与之相应的男主角人选,即要寻找一位具有姜文、张丰毅、王学圻等身体体格、气质和阳刚的人物形象。最后找到朱亚文当演。朱亚文当选即反映了身体健康的一种基本标准:183CM,67公斤,身体肌肉饱满,体格健壮、轮廓线条清晰。而朱亚文这一形象恰恰是经常去健身房锻炼塑造的。
不仅社会审美与健康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传统中医理论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几千年历程中,中医学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体质健康是一大特色。当前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体质学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疾病的预防、病理、诊断和治疗以及健康的形成与分类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又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并形成了日渐丰富的中医体质理论,包括体质分类、构成等。中医体质理论结合个体的体质特征对人体的养生防病能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人体疾病诊治和机体康复。从近年来保健品大行其道来看,作为其理论支撑的传统中医理论已得到国民的广泛认同,并由此促进了健康产业的发展。
4 体质健康的后天因素是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瞄准方向
研究表明,体质健康主要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方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个体的性别和年龄以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鉴于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人们的体质健康,与之相关的先天和后天因素自然成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判断变量。
一般而言,先天的遗传因素对人的体质形成起着基础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人的智力、体力发展和体质强弱都具有重大的影响[4]。德国学者威廉·肖顿根据遗传学原则,将体质分为肥胖型(肌肉松软、脂肪层丰厚),瘦长型(上身短、胸窄颈长、手足长),运动型(身体结实、肌肉发达、大骨骼)。
然而,这些先天遗传性状仅框定了人体体质发展的可能空间,而每个个体体质的现实强弱,还是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摄入、生活习惯以及身体锻炼等因素。正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个体一生中的体质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具体来说,这些后天因素包括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前者是指性别、年龄、心理因素等,后者则是自然环境和“第二自然”。
在影响人体体质的机体内在因素中,年龄是首要因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结构、身体代谢与机能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少儿身体处于生长期,身体各器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还没有形成,体质还没固定成型,属于体质成长时期,体质从弱期向强期发展。到了青春期,人体体质渐趋成熟,直至基本定型。青壮年时期,人体脏腑气血最旺,体质处于最强健阶段。到了老年时期,人体生理机能减退,日渐衰老,体质处于下降阶段。
作为机体内在因素,性别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性别差异主要是指男女性别在先天生理解剖特征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如男性往往以大肌肉、大骨架为表征,具有阳刚之气,体魄健壮,性格粗犷;女性体形偏小,多柔而秀气。男子以气(精)为本,女子以血为先,又有经带胎产等特点[5]。
外界环境是影响人体体质健康的后天因素,影响着人体体质的特性发展,推动形成群体间迥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体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等。
自然地理环境固然是影响人类体质的重要因素,但相比之下,作为“第二自然”的个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更为重要。人的“第二自然”理论认为,人类在生物学基础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唯有通过人工辅助及自造环境才能弥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6]。人类实践表明,合理的饮食起居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则会使体质衰弱,甚至导致疾病。体质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其中的机理: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加强肌肉收缩与舒张做功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延年益寿,提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因此,现代医学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正是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综上可见,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对体质健康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别。然而,正是这种区别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先天因素的遗传特性极大程度上框定了后天努力的限度,后天因素的可塑性则为人的健康选择提供了想象和实践空间。体育健康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可塑的后天因素,特别是“第二自然”。
5 通过因应施策促进体育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健康中国,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正因为此,国家和公众越来越多地关注现代社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并在社会审美与传统中医等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下,更加重视体质健康。受此影响,体育健康产业逐渐兴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必须考量影响体质健康的诸多因素,通过因应施策,重点发展。
5.1 寻求政策支持,开发体育健康产业平台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7]强调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就充满活力,国家就繁荣兴旺。体育健康产业的培育是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形式,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大力扶持搭建体育健康产业的有效运行。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大健康产业引领性落实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创业人员积极投身体育健康产业开发中。联合各级体育部门、学校、社区、医院及康复机构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健身运动与指导,利用余裕空间设立体育医院或运动康复机构,向公众提供体质检测、健康咨询、运动干预和运动营养等高质量运动健康服务,培育体育健康产业运营实体,助力体育与医疗深度融合,扩大运动健康产品供给,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
5.2 因人而异,构建科学的体质健康项目
发展体育健康产业应以体质健康的先天因素为基础,瞄准后天因素这一方向施为。在此过程中,宜将促进合理运动确立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人群的特性发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产业。
根据影响体质健康的先天和后天因素,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薄弱点有所区别,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方式、强度、时间等自然应有所不同。青少年具有年轻、活跃、精力充沛等特点,因此面向该群体应该主要选择游泳、舞蹈、健身操、跆拳道等有一定强度和对抗性的体育锻炼方式,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形成稳定的健康培训市场。成年人身体各项生理指标相对稳定,但各器官功能趋于衰退,因而面向该群体宜选择以锻炼耐受力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特征的体育锻炼项目,以保持身体器官功能的活跃度。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项生理指标已逐渐衰退,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方式已不再适用,可以选择太极、养身操等较低强度的锻炼方式,同时注重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和精神舒缓、人群交际等功能,满足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如老年健康俱乐部、老年康复活动、体育健康劳务、老年休闲娱乐等可以成为体育健康产业的新兴产品。随着中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面向老年群体的体育健康产业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3 打造专业化体育健康指导的人才队伍
体育健康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我国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上升,现阶段急需将运动与健康管理进行融合发展,既要培养体育科学健身的指导人才,又要培养体育健康管理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体育健康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议国内各大体育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及健康康复机构积极开设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体育健身项目指导的专业人才、为公众进行体质测试、健康评估、运动处方干预的体育健康管理业务人才及打造健康管理专业运营人才等。同时增强高校体育学人才与医学、管理学交叉培养,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运动康复人才[8]。
5.4 加强宣传引导,促进体育健康消费
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正面的宣传引导,当前我国民众参与体育健康锻炼及消费意识薄弱,调查显示:仅有19.8%的民众能够科学参与体育健康锻炼,8.6%的民众参与体育健康消费。按照我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提出至2020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人。按照这个比率,约有3.5亿人缺乏科学的体育健康锻炼,近4亿人不能正确进行体育健康消费,这将是一个庞大的体育健康产业消费群体。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采用大众媒介、互联网、社区、家庭、学校等途径加大科学健身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科学健身的重要性。通过主流媒体、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科学健身的重要性及科学健身的知识方法;强化家庭科学健身生活方式;正确引导民众科学健身的消费需求。通过社会化的路径,引领人们促进体育健康产业快速发展[9]。
6 结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健康运动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健康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特殊的、可供休闲娱乐的消费品和健康产品,体育健康产业顺势而生。不仅如此,体育健康产业更是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设健康中国、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健康中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某种程度上,健康中国具有生理、心理和文化等三重意义。生理意义上的健康中国,是人们各项身体器官功能的健康,心理意义上的健康中国是人们心理情绪的正常与稳定,文化意义上的健康中国则是因源自对体育运动规则的遵循扩展形成的对社会规则的信仰。而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恰恰可以将健康在生理、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实现有机统一。
以此为出发点,体育健康产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未来。体育健康产业不仅可以与当前国家实施的诸多战略结合,拓展发展空间,如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户外体育休闲,而且还可以与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就业政策等结合,吸引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介入,谋求发展壮大,从而推动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