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结构三角网格的海洋CSEM和MT二维联合反演研究

2021-04-24艾正敏叶益信汤文武陈晓杜家明

物探与化探 2021年1期
关键词:浅部剖分电阻率

艾正敏,叶益信,汤文武,陈晓,杜家明

(1.东华理工大学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 2.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言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marine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MCSEM)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探测海底油气与研究海洋深部构造等[1-4]。海洋电磁法的数值模拟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重视,目前大多以二维和三维电磁场的数值模拟为主,而传统的电磁场正演模拟大多使用的是规则网格,一些学者使用非结构三角网格进行了有限元正演模拟[5-10],这为非结构三角网格在地球物理电磁场计算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电磁场的数值模拟通常会产生一些大型的稀疏矩阵,而大规模的反演问题通常是欠定的,这意味着要用有限的参数求取更多的未知数,这也是反演解的非唯一性问题的原因。为了减轻这一问题并提高反演的分辨率,通常利用不同地球物理数据集的互补性质。

在电磁探测方面,CSEM对浅层异常体较为敏感,而MT对深部低阻异常体和大范围电性结构的探测更为有效,二者呈现出互补特性。随着高精度探测的需求,使用CSEM和MT合成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进行海底探测成像,将会提高成像结果的分辨率。即使提高了探测精度,反演解的非唯一性问题仍旧存在。有研究者提出在地震和MT联合反演中加入有效的模型约束,使反演的解更实际、更稳定[11],或者是在地震和MT联合反演中加入有效的岩石物性约束,结合模拟退火模型将电阻率和深度耦合在一起,提高联合反演反演出真实物性参数的可能性[12]。上述方法考虑的是地震数据和MT数据的联合反演,而关于CSEM和MT数据的联合反演更多的是使用数据加权的方式,通过改变CSEM或MT数据的权重来得到更优的反演结果,提高反演解的分辨率[13]。随着高精度探测和反演解释的需要,不同方法的联合反演将成为地球物理定量解释的重要工具,是未来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发展方向[14-15]。

本文使用合成的CSEM和MT数据进行二维联合反演的模型计算与分析,正演部分采用自适应非结构有限元正演模拟,非结构三角网格能够更好地模拟起伏地形和真实的地质构造,同时能够提高有限元解的精度。反演采用快速Occam算法[16-17],通过对联合反演数据权重的公式进行推导,构建CSEM与MT数据加权系数,控制不同数据集的权重,提高反演对整体数据的拟合精度,从而得到拟合度更高的反演结果。虽然控制不同数据集的权重可以得到拟合度更高的模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拟合度更高的模型就一定和真实模型更接近,因此,本文使用不同的CSEM和MT数据的权重比值来进行联合反演,对不同权重反演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希望找到最优的权重因子。

1 方法理论

1.1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

地球物理电磁场的二维模拟问题通常采用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18],而应用自适应有限元方法进行电磁场数值模拟,能够自动细化网格并在不显著增加计算时间的条件下提供可靠的计算结果,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算法以改进求解过程的数值方法[5-6,19]。自适应有限元法主要包括偏微分方程求解、误差估计、网格标记和网格优化4个步骤,而其中研究重点是误差估计和自适应网格的优化。本文采用梯度恢复型后验误差估计[20],即从初始网格出发,通过有限元解的后验误差估计因子来控制后续模型网格的剖分细化。对于某一个有限元网格单元的后验误差估计可表示为:

(1)

(2)

1.2 反演算法

本文海洋CSEM与MT数据联合反演方法采用的是快速Occam算法[16-17],该算法实质为带光滑约束的最小二乘法,其泛函U表达式为:

U=μ(P‖m-m*‖2+‖Rm‖2)+

‖W(d-F(m))‖2。

(3)

式中:m为N维的模型参数矢量,一般为电阻率值;P为正则项对应的权重系数矩阵;R为粗糙度算子矩阵;μ为拉格朗日乘子,用以平衡模型粗糙度和数据拟合误差,当μ取较大值时,反演以搜索光滑模型为主,反之则以搜索最小拟合误差为主;W为关联的对角加权矩阵;d为观测数据矢量;F(m)为模型m对应的正演响应。

关于给定初始模型mk的函数,通过以下迭代方法实现目标函数的最小化:

(4)

(5)

通过上述模型迭代计算公式,将上一次的计算结果作为下一次计算的初始模型,μ在第一次迭代中给出初始值,之后每次迭代都按照线性搜索方式计算得出。如果这种迭代算法最后收敛,那就得到了目标函数U最小化的解,并且与初始模型mk不相关,最后的结果将是在满足数据拟合误差前提下最平缓的模型。

1.3 联合反演数据权重

MT和CSEM数据的联合反演可以改进海洋勘探的结构成像[13,22]。通过联合反演弥补单独反演勘探深度或勘探精度的不足,进而得到比单独反演效果更好的结果。然而,联合反演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每个子集的数据量存在很大差异时,怎么样才能相同地拟合每个数据子集。本文通过对不同子集拟合误差的加权来控制联合反演的权重,从而得到更好的反演效果。例如,将一个n维数据划分为具有维度n1和n2的MT和CSEM子集,对于n维数据向量d,有:

d=[d1d2]T,

(6)

然后可以将目标函数中的误差函数扩展为:

‖W(d-F(m))‖2=‖W1(d1-F1(m))‖2+

‖W2(d2-F2(m))‖2,

(7)

(8)

‖α1W1(d1-F1(m))‖2+‖α2W2(d2-F2(m))‖2

(9)

(10)

根据上面的公式,可以进一步扩展到N个子集的情况。具有N个子集的数据向量可以表示为:

d=[d1d2…dN]T。

(11)

这种情况下的误差函数或者说是拟合差的均方根值(RMS)的平方可以表示为:

(12)

虽然CSEM与MT子集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是不一样的,CSEM子集包含电磁场的振幅和相位,MT子集包含TE、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但是这种方法对将CSEM和MT数据集放入一个数据集中进行反演仍将是有用的,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和地震数据的联合反演[23-24]。

1.4 联合反演流程

本文采用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和大地电磁数据联合反演计算流程见图1。

图1 联合反演流程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joint inversion process

2 模型计算

2.1 简单模型反演计算

为验证反演算法的可靠性,本文设置了一个二维水平海底模型并进行反演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在海水层厚为500 m的海底设置了两个异常体,浅部异常体A的电阻率为500 Ω·m,大小为1 000 m×500 m,深部异常体B的电阻率为0.5 Ω·m,大小为2 000 m×1 000 m。MT与CSEM采用相同的接收点,从左往右依次设置了20个测点,间距500 m,MT的频率范围为0.001~1 Hz,取对数等间隔分布选取了20个频点。CSEM发射源均匀分布在-5 000~5 000 m范围内,共20个,位于海底上方50 m的海水中,发射源频率分别为1 Hz、5 Hz。

图2 二维水平海底模型Fig.2 Two-dimensional model with flat seafloor

针对上述模型分别进行CSEM与MT正演,网格采用算法中的自适应网格剖分。以CSEM正演网格为例,如图3所示,模型正演计算的初次细化后的网格剖分为由1 445个节点形成的2 849个三角单元,第12次细化后的最终网格剖分为由43 127个节点形成的86 139个三角单元。可以看出,由于测点附近的网格剖分对测点接收到的电磁场分量影响较大,所以在自适应网格优化过程中,对浅地表和测点附近的网格进行了加密,而边界和深部的网格并没有进行加密。

a—初次优化网格,1 445个节点,2 849个三角单元; b—第12次自适应细化后的最终网格部分,43 127个节点,86 139个三角单元; 示意图只展示了模型中间的异常区域a—the first optimized mesh containing 1 445 nodes and 2 849 triangular elements; b—the final mesh after the 12th adaptive refinement, containing 43 127 nodes and 86 139 triangular elements; the diagram only shows the abnormal area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odel图3 自适应正演网格剖分示意(以CSEM网格为例)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adaptive forward meshing (taking CSEM mesh as an example)

对模型进行有限元正演计算,CSEM正演得到的是Ey的幅值和相位的响应值,MT正演得到的是TE、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响应值,对得到的响应值添加4%的随机高斯噪声,则生成了反演计算所需的观测数据。反演的初始模型包含空气、海水和海底地层,其中空气和海水电阻率不参与反演,给定地层的初始电阻率为1.0 Ω·m。计算区域所划分的单元越多,所需要的计算量越大,因此只对目标反演区域采用较细的网格剖分,其余部分则采用粗网格以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量。如图4所示,选取y范围为-4.5~4.5 km海底到5 km深的区域,调用Triangle程序[25]对该区域进行精细网格剖分,共生成3 756个三角单元,其余部分共剖分为440个三角形单元。

图4 初始模型的反演网格剖分Fig.4 Inversion mesh division of the initial model

设定目标均方根误差为1.0,输入初始模型,调用程序对模型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在个人电脑上,MT数据单独反演经过20次迭代得到图5a所示结果,CSEM数据单独反演经过15次迭代得到图5b所示结果,CSEM与MT数据联合反演经过21次迭代最终得到图5c所示结果。

a—MT反演; b—CSEM反演; c—CSEM与MT联合反演a—MT data inversion result; b—CSEM data inversion result; c—CSEM+MT data joint inversion result图5 简单模型反演结果Fig.5 Inversion results of the simple two-dimensional model

对比3个反演的结果可以看出,MT对深部异常体的反演效果较好,对浅部异常体无法进行识别,CSEM对浅部的反演效果非常好,对深部的反演则存在一些偏差,对浅部异常体边界和埋深的反映与模型基本一致。整体来看,联合反演对浅部和深部的反演效果都很不错,但浅部的反演出的电阻率没有CSEM反演出的视电阻率更接近模型的真电阻率,尽管如此,联合反演在效果上依旧比MT或CSEM反演更具有优势。

图6为联合反演得到的最终模型MT响应与MT观测数据的拟断面对比,图7为发射源在y=0处CSEM观测数据与联合反演的CSEM模型响应的振幅和相位拟合结果。可以看出,模拟数据与真实数据的视电阻率和相位信息高度吻合,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说明本文采用的联合反演方法能有效识别不同深度的异常体。

图6 MT观测数据(上)与联合反演正演响应(下)的拟断面图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pseudo-section diagrams of MT observation data (top) and MT forward responses of joint inversion model (bottom)

图7 发射源在y=0处CSEM观测数据与联合反演模型响应的振幅和相位拟合Fig.7 Amplitude and phase fitting diagram of the CSEM observation data and model response of the joint inversion result with the emission source at y=0

表1给出了上述3种方法反演的最终耗时、均方根拟合差RMS及粗糙度。从表中可以看出,MT的反演耗时为157.7 min,CSEM的反演耗时为368.5 min,联合反演的耗时为1 247.3 min,联合反演时数据量增加了一倍,导致反演时间大大增加,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对联合反演数据集的选取研究和进行算法的优化。

表1 反演耗时、拟合差、粗糙度及迭代次数统计

2.2 简单模型不同权重联合反演计算

假设权重因子q=αMT/αCSEM=α1/α2,图2模型联合反演中使用的权重因子为1,使用权重因子为1的好处是可以在CSEM和MT数据量相差不大时更好地拟合2个数据子集,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选择1为权重因子的。在一些数据量差异较大时,就需要找到最优的权重因子并用于联合反演。因此,本文使用不同的权重因子对图2中的模型再次进行联合反演。

图8是使用不同权重因子的联合反演结果示意,可以看出:q值越小,即CSEM数据权重系数越大时,联合反演对浅部高阻异常体探测效果更好,而当q值越大,即MT数据权重系数更大时,联合反演对浅部异常体的探测能力变弱了,对深部异常体的探测效果并没有很大改变。所以,可认为权重因子q对联合反演中的CSEM数据影响更大。

a—q=2;b—q=0.5;c—q=10;d—q=0.1图8 不同权重因子q值时的联合反演结果Fig.8 Joint inversion results with different q value

图9为不同q值时联合反演最终所得模型的RMS值,可以看出,权重因子q=0.1时的拟合差要明显低于q=10的拟合差,而且联合反演对MT数据的拟合差并没有随着q值的变大而变小,反而是随着q值的变大而变大,这也是因为MT权重太大导致的,在联合反演时需要充分拟合2个数据集,而不是过于偏向某个数据集。

图9 不同q值时联合反演最终RMS值Fig.9 The final RMS value of joint inversion with different q value

2.3 复杂模型反演计算

为进一步验证反演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设计了1个海底二维带地形的复杂模型。如图10所示,海水电阻率为0.3 Ω·m,海底下方设置了4个异常体,Ⅰ号异常体是一个中间层的侵入体,电阻率为20 Ω·m;Ⅱ号与Ⅳ号异常体在2个不同的地层中,电阻率分别为500 Ω·m和0.2 Ω·m;Ⅲ号异常体位于地层浅部,电阻率为500 Ω·m。

图10 二维复杂海洋模型Fig.10 Two-dimensional complex ocean model

在海底设置了25个观测装置(图10中白色三角符号所示),测点在1~25 km范围沿海底地形均匀的分布。MT和CSEM的接收点位置相同,CSEM发射源位于海底上方50 m的海水中,范围在0~25 km内均匀分布共25个。MT观测频率范围为10-4~0.1 Hz,取对数等间隔分布,共20个,CSEM发射频率分别为0.1、1、10 Hz。对该模型进行有限元正演计算,得到其视电阻率、振幅和相位响应值,对响应值添加4%高斯随机噪声,得到反演所需的观测数据。反演初始模型包括空气、海水和海底地层,其中空气和海水电阻率为固定值不参与反演,给定地层的初始电阻率为1.0 Ω·m。

对初始模型进行剖分,如图11所示,根据接收点和发射点的位置分布对异常体或构造可能存在的区域进行精细网格剖分,其余部分则采用不加约束的粗网格剖分。精细网格的剖分可以保证计算的精度,采用粗网格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量。调用Triangle程序[25]对反演区域剖分,最终剖分得到 6 089 个三角单元。

图11 初始模型的反演网格剖分Fig.11 Inversion mesh division of the initial model

设定目标均方根误差为1.0,输入初始模型。MT观测数据2 000个,CSEM观测数据1 842个,总的观测数据为3 842个,其中数据量比值NCSEM/NMT=0.921,对于MT与CSEM数据量比值接近1的情况,采用权重因子q=1,以便联合反演能够同等拟合2个观测数据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反演结果见图12。

a—MT反演; b—CSEM反演; c—CSEM与MT联合反演; d—误差变化a—MT data inversion result; b—CSEM data inversion result; c—CSEM+MT data joint inversion result; d—RMS diagram图12 反演结果Fig.12 Inversion result

图12a是MT数据经迭代17次的反演结果,图12b是CSEM数据迭代24次反演结果,图12c是CSEM+MT数据经迭代18次的联合反演结果。整体来看,MT反演能够恢复较大的低阻异常体电阻率,但不能恢复较小和较大的高阻异常体,虽然能够识别深部基岩,但基岩起伏面不够明显。CSEM反演结果对浅部高阻异常体和深部基岩电阻率的恢复比MT好一点,同时更好区分浅部的两个不同地层,但对低阻异常体的电阻率和几何形态恢复得较差。相对前两种反演方法,联合反演对异常体的位置反演得十分准确,也没有产生过多虚假异常,对浅部地层分界面能够进行较好的区分,同时基岩起伏界面也比较明确,与真实模型十分接近,这也说明该算法可用于复杂模型的联合反演,进一步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图12d为反演过程中RMS随迭代次数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反演经过多次迭代,最终RMS都下降到1左右。

3 结论

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基于非结构三角网格的海洋CSEM和MT数据的联合反演。从目标函数出发,采用数据加权的方式以达到对CSEM和MT数据子集的迭代拟合;然后对模型进行了正反演试算,发现联合反演的效果比单一反演效果更好。联合反演结合了CSEM与MT方法的各自优势,使用不同的权重因子q进行联合反演,能够有效识别不同深度的异常体与构造,且对地层电阻率恢复度较高,与真实模型更加接近,同时,反演生成模型的正演响应与观测数据非常吻合,反演迭代收敛稳定,结果真实可靠,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在数据加权上只是单纯地对不同数据集进行加权,并没有得到加权系数与探测深度和探测精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联合反演的耗时较大,因此需要进行联合反演数据集的选取和算法优化研究。目前尚缺少实测数据的联合反演实例。对于后续实测数据的联合反演过程,建议首先需要了解不同方法数据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通过几次单独的反演尝试了解,然后使用适当的数据权重对合成的CSEM和MT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数据权重可以根据数据量的比值适当选取。

猜你喜欢

浅部剖分电阻率
更 正 声 明
阻尼条电阻率对同步电动机稳定性的影响
基于防腐层电阻率的埋地管道防腐层退化规律
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田腰尔压锡矿浅部标志带特征及成矿预测
关于二元三次样条函数空间的维数
基于重心剖分的间断有限体积元方法
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处理二维欧式空间MTSP的近似算法
新汶矿区构造复杂区域煤层赋存探查研究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
共形FDTD网格剖分方法及其在舰船电磁环境效应仿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