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特色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邯郸市串城街南段为例
2021-04-24张晓琳
白 梅,张晓琳,李 爽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随着城市更新视角逐渐由增量转向存量,人们愈加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保护,由此延续城市文脉则成为了城市建设者面临的首要课题.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街区也是特殊的城市资源.然而,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功能置换导致许多历史街区面貌陈旧,活力丧失,逐渐走向衰落,亟需保护和更新[1].文章结合笔者的邯郸市串城街南段片区更新课程设计,从中总结经验,以建立和谐的城市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探寻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设计策略.
1 邯郸市串城街南段概况
1.1 地理位置
串城街地处邯郸市老城区,北起学步桥,南至城南街,东依丛台公园,西临陵西大街,由北至南横跨丛台路、人民路,全长1 735 m,总面积约98.4 hm2[2].片区分为3 段,本文研究对象为南段(人民路—城南街)长648 m.图1 是用地范围图,其西侧沿陵西大街,北侧为人民东路,南至城南路,东至城东街.
图1 串城街地理位置
1.2 历史文脉
串城街又称“邯郸道”,作为赵国都城昔日的中心大道,极具战汉文化的内涵.它同时也是秦始皇和荀子的故里所在,是邯郸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3].串城街南段主要历史文化遗迹自北向南有:邯山书院、慈禧行宫、行署办公楼、老监狱、老法院、河北银行旧址、天主教堂、蔺相如回车巷等.除此之外,极具冀南特色的民居也是串城街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3 周边资源
1.3.1 商业资源
串城街紧邻邯郸市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邯山商业中心,东北侧1 km 范围内即是商务与商业混合的新世纪商圈,仅邯山商业中心的稷山新天地就有30 万m2的建筑规模,足以满足周边居民的商业需求.所以,串城街不应单纯定位成商业步行街,还需从城市功能角度进行多方面分析.
1.3.2 文化旅游资源
串城街地处邯郸老城区,空间格局形成于明清时期,是邯郸市现存较完善的保持古街格局和传递古城文化信息的街道[4].街道上遍布多处市级文保单位(见图2),是邯郸市的文化旅游胜地.
图2 串城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串城街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能发挥其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也符合邯郸市政府的开发意向.但应注意到我国旅游活动的假期性特点,如以单纯的旅游开发为串城街的主要定位,在旅游淡季,串城街将面临失活局面.
2 设计策略
2.1 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理念最早由吴良镛院士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意指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新旧融合,遵循城市内在秩序与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创建新的转换模型,避免再造“伪古董”,摒弃通常的以“复古”为出发点的旧城转换模式,力求有机更新.技术条件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导致基本无法原样地重现邯郸古城的原貌.城墙、护城河和城门只是邯郸古城的一部分,而老邯郸的精粹在于其格局而不仅仅是个别象征符号[5].回顾历史,人们常唏嘘不已,在惋惜过去几十年对历史遗存的粗暴拆除的同时,也要警惕现今轻率的建设也可能会对邯郸老城区造成新的破坏.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恢复邯郸古城的韵味,应追求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2.2 延续场所记忆
“场所”由物质环境和人在其中的活动2 大要素构成,人的活动赋予其社会属性与价值.唤回场所记忆,应注重人的主体性,场所为人而设,设计应为人所感知到[6].创建一个新的“场所”,它不仅具有现代风韵,还应使人能够感知传统文化.新的商业和文化区应凸显时代特色,设计者应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从原始住所中提取传统元素,使之重现于建筑细部.街巷空间设计侧重再现昔日“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的繁华景象.根据空间经验,保留冀南民居的“街巷—院子—建筑”的空间形式,采用现代技术对中国传统建筑图像进行修复,使居民和游客在旅行时可以体验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熟悉的空间特征,从而唤回场所记忆.
2.3 区域划分
由图2 可以看出,串城街的西侧主要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带,散布着邯山书院、慈禧行宫、邯郸行署办公楼、独具邯郸风情的民居、蔺相如回车巷、文化广场等诸多保护建筑,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私搭乱建的现代建筑,因此,可将其划分为城市修补区.在此区域主要是恢复城市昔日风貌,将其打造成老邯郸历史风情文化街区.串城街的东侧可开发程度较高,故将其定义为城市更新区,在保留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建立居住区.
针对城市修补区和更新区的2 种策略,沿主要道路将之细化分为修补区和更新区(见图3).
修补区:赵都风貌商业街区、文化创意区、枢纽(门户)综合开发区;
更新区:生态广场门户区、原住区(建造“类冀南民居”,低层高密度住宅).
图3 规划片区分布
2.3.1 赵都风貌商业街区
在原有历史遗存建筑改造修缮的基础上赋予现代商业元素,利用当地民居“前店后居”的格局开发为民俗、邯郸特色民俗商店、画廊、古玩商店等,同时保留有特色的民居,留住串城街的原住民,留住“人气”,展现老邯郸的城市魅力.
2.3.2 文化创意区
结合原有的回车巷文化广场及周边的文化商店,改造或建造符合肌理的老房,赋予创意灵魂;引进热爱文化传播的年轻人,创建文化综合体和民俗艺术公园;结合串城街打造“邯郸原真生活创意体验馆”等.
2.3.3 枢纽(门户)综合开发区
地块南部是整个串城街的起端,可融合周边商业氛围,打造有吸引力的街区“大门”.这里是人群最为集中的区域,应充分挖掘交通枢纽带来的客源,注入并提升酒店、商业、娱乐和休闲功能,同时利用区位优势,跟进发展各类配套服务功能.
2.3.4 生态广场门户区
在串城街西南侧可征用闲置的商业用地创造商业街区中的“绿肺”,给人自由呼吸的空间,并以此作为串城街的前导空间.东北侧结合王铭鼎故居东西院设置以铺地为主的文化休闲广场,作为居民的休憩场所,避免历史名人故居淹没在破旧危房中,也为临近的高层住宅居民提供缓冲空间.广场毗邻人民路,也可吸引路人进来一游.
2.3.5 新型居住区
在串城街东部设置新型住宅区,道路交叉路口设枢纽广场与绿化景观,居住区中间设便民商业网点,且居住区仍按照原有建筑屋顶肌理建造新型低层“类冀南民居”住宅区.
3 设计分析
3.1 空间界面分析
串城街主街的空间走势略呈曲线,街道的空间景观不是一目了然,利于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为延续串城街街道肌理,按每2 条次级街道间距为20~40 m 的距离(对于距离过近的街道进行废弃处理),并利用主街两侧次级街道本身的自由性与景观性,丰富街道界面的“开”“合”变化.同时在主街两侧结合绿化布置进行休息座椅的安排,创建舒适的步行体系.对于座椅,除在街道两侧和广场周边布置外,局部高差变化的台阶或树池坐凳也给步行街中游憩的人提供了临时休息的条件.
在串城街与周边保留建筑的交界空间处理上,采用“揉化”边界的处理手法,布置绿化或道路,实现商业街与周边环境的自然过渡.对于陵西大街一侧的临街建筑,为与保留建筑在风格上不形成反差,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对街道空间序列中以绿化为主的节点广场的空间界面采用大面积绿化形式处理,在绿地中布置贯通的游路、座椅和小型休闲广场,利用绿化分隔,提供在绿色空间中散步交谈的安静环境;在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广场中,通过局部空间的高差变化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同时在不同的节点空间广场中设置电话亭、邮筒、垃圾箱、饮水设施、公厕等服务设施,增加空间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3.2 街道肌理分析
由于建造时代久远,除尚存少数破旧的老房外,串城街大部分老房已被住户改建,街道的传统肌理已模糊不清;除南北向的主街宽度为9 m外,其余东西街道均较窄,有些道路宽度仅为1 m左右,最宽不过3 m,且东西向的小街多为尽端路,居民出行不便,街区的空间品质欠佳.串城街所在地区为明清时期的旧城,现状街道景观虽破旧,却记录着邯郸城市的发展,留有人们对邯郸旧城的记忆,所以新的设计应保留人们对串城街的记忆片段,尊重街区肌理并改善空间品质.
现有西侧街区以民居为主,前铺后宅,街道和路网结构都不适宜商业活动.针对街区现状的道路结构做出改造:对宽度过窄或不贯通的街道加宽或疏通,对距离过近的街道废弃处置.东侧保留了原有的斜巷,初步形成现有路网.串城街虽采用原有街区道路结构,但通过贯通和加宽处理,保证了主街为全步行街;两侧小街采取限时措施,供商铺货车与消防车通行,不影响主街内的人流交通,提高了行走中的安全感,利于营造街道休闲氛围.
3.3 建筑肌理分析
依据“有机更新”理论,建筑采用适当规模尺度,尊重城市历史肌理,妥善处理新旧关系.正如吴良镛在北京“菊儿胡同”片区更新时建造的“类四合院”,同属北方传统四合院体系的冀南民居“两甩袖”合院亦可打造成保留合院,形式为低层“类冀南民居”(见图4).这样既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也利于提高文化认同感,适应旧城环境肌理[7].对串城街内的建筑,采用“两甩袖”的三合院模式,利用其建筑自身的层数变化丰富建筑的天际线;再通过“两甩袖”三合院的拓扑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变化起伏的街道轮廓线.
图4 冀南地区“两甩袖”民居平面
3.4 串城街宽度和街道宽高比分析
步行街既应考虑到留有供人驻足观看的空间,也应注意过宽不宜于营造商业氛围.串城街为全步行街,规划限高3 层,为方便清扫车辆通行和消防疏散的要求,主街宽度设置为9 m,同时与两侧1~2 层的建筑形成不到1/1 的街道宽高比.在街道宽度变化处设置绿化空间,形成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街道两侧设置绿化、水体,或玻璃栈道,其下可按时间线放置邯郸当地的文化古迹或邯郸成语石刻作品,让人于游走中对邯郸历史文脉了然于胸.位于杭州的南宋御街是街道空间设计的最佳参照,王澍运用了当地的青砖和坊墙形制,弥补消逝的南宋坊巷制度[8](见图5).
图5 街道尺度分析
3.5 特色节点空间
3.5.1 文化展示馆
文化展示馆(见图6-1)作为参观者进入串城街的第一个节点空间,与邯山书院在让人了解其本身的同时,也承担着阐述串城街前世今生的职能.文化展示馆采取新材料老形式,平面形式与邯山书院一致;内部借鉴杭州南宋御街文化展示馆,设地下街景模型展厅、书吧、休闲茶吧,供市民学术交流,交谈之余可一览书院和东南侧的慈禧行宫风貌.
3.5.2 社区文化休闲活动中心
社区文化休闲活动中心位于串城街的中心区域,是串城街的核心建筑(见图6-2),供居民和游客休闲、餐饮、娱乐、健身、交流、学习、阅览、观影、会议办公等.为不破坏串城街道路肌理,以保留的街道边界为建筑红线,建筑布局为散布式小体量,统一了小尺度的串城街城市肌理,同时形成若干面向外界的广场,提供呼吸的空间.建筑采用新中式风格,屋顶采取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形式,以求得串城街内2 种时期建筑的和谐.
图6 特色节点空间
3.5.3 树荫下的微空间
夏日树荫下享受自然的清凉惬意是邯郸当地居民重要的场所记忆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居住空间日趋高层化,传统民俗空间大多只能停留在老邯郸人的记忆里.设计拓宽原有街巷中的窄巷,两侧遍植法桐或榕树,形成丰富的树荫空间(见图6-3).树荫下,老人可以闲敲棋子,谈笑风生;孩子欢声笑语,追逐嬉戏;年轻人或在树间搭起吊床,午休小憩,重归慢生活.
4 冀南特色历史街区设计策略
以冀南地区邯郸市串城街南段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有机更新与场所理论,探寻地域特色旧城更新策略.从以商业开发为导向转变为以文化传承为导向,从“大拆大建、千城一貌”到“注重文脉、新旧结合”,实现以历史文化为触媒,文旅融合互通的串城街片区城市修补发展.
4.1 梳理肌理,修复物质环境
在修复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方面,应从宏观着眼,实现街区的整体格局优化;从微观切入,实现有机更新.其中,梳理原有肌理是优化整体格局的关键.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原有街道,通过街道名称、标志建筑等记忆点,唤起市民的场所记忆.肌理包括街道和建筑2 个层面:还原街道肌理,可从空间尺度、路面铺装入手;还原建筑肌理,可从立面材质、构件、门洞样式等建筑细部入手,通过宏观层面的道路肌理和微观层面的细部肌理对物质环境进行修复,最终实现物质环境的整体面貌焕新.
4.2 传承文脉,延续场所记忆
每个场所都延续着独特的场所精神,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与街道肌理更是蕴含着所在城市的城市记忆与历史文脉.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与对当地居民的交流走访,深入挖掘街区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记忆与非物质层面的文化记忆,建立使用者场所认知档案.
物质环境方面,总结街区历史文化和空间特征,统计建筑语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有老邯郸风情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活力.对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修旧如旧,还原冀南民居老房子本身的风貌,让本身居住在此的人不感到陌生;部分保护价值较低的可重获新生,开发旅游价值,吸引外来优质游客的同时,让本地居民对此感到自豪,而不是陌生疏离、无人问津.
对于文化记忆,通过整合街区道路系统,将场所记忆与传统文化以展览、市集和文化活动的形式嵌入公共空间节点,促进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交流.通过若干个文化空间节点的营造,形成街区文化产业链,进而激活整个片区的文化氛围,达到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4.3 营造微空间,注入活力
纽约总规划师Amanda Burden 提出,城市本质上是关于人,人们去向何处,人们在何处相遇,这些才是让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9].因此,在旧城更新中,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相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
塑造明显的空间序列,注重街道节点的场所营建,一方面,在大片街区中穿插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层次、地域特色鲜明的街道空间;另一方面,丰富绿化景观,创造既适合活动又满足景观需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以点带面激发街区活力.
4.4 以人为本,形成多元参与模式
要保住历史街区的“人气”,就得保住原住民对街区的营造热情,促进街区共建共享.通过加大政府部门的投资与新闻媒体的文化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与有机更新的积极参与.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需要政府部门、当地居民、社会组织和其他专业机构的多方协作,应建立诉诸需求、意见的沟通与合作平台,整合多元力量以促进街区“更新—发现问题—再更新”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实现渐进式有机更新.此外,应发挥冀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结合邯郸市范围内其他历史建筑,以串城街历史片区为基点,打造邯郸特色文旅路线,提升邯郸市城市活力.
5 结语
邯郸市串城街是赵都文化的缩影,印刻着城市发展轨迹,该历史街区更新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应对历史街区的场所失活与特色缺失危机,城市设计者需从多维度、多层次思考,立足于场所记忆理论的以人为本、延续记忆文脉的设计出发点,与有机更新理论的渐进式更新思维,探索出根植于冀南特色文化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首先,梳理街区的原有肌理,修复并优化物质环境空间;其次,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场所记忆,营造活力微空间,以点带面;最后,打造多元参与平台,实现街区内部更新良性循环,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城市活力.历史街区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求在地域背景下对旧有城市片区进行有机更新,更要求创造符合时代特色的活力空间,避免沦为没有人气的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