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点与难点
2021-04-23
“富”为民之重,“强”为国之要,经济为民富国强之重要;而经济的关键在循环,循环的关键在畅通。国民经济作为涵盖一国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区域构成,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良性循环是其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基于对国内外大势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科学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民经济循环是否畅通,决定了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能否不断改善。经济环节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循环,使用价值与价值在周而复始中得以补偿、转移和增值。经济层次上,微观经济层面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在时间上依序循环和在空间上并存循环,宏观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按比例循环,社会经济层面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相匹配循环,经济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和壮大。经济部门上,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以及两者间产业循环,农、工、商、建筑、通讯、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产业得以融合互促;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等不同主体之间经济循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得以实现动态均衡。经济区域上,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和国际性区域间经济循环,区域经济间得以相互配合、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核心是经济发展战略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增长。进而言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也是其主要内容。因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以新发展格局为视域,侧重国内“大循环”,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全球化视野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推动产业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和城乡经济循环的全球化展开。
国民经济循环是动态过程系统与静态有机整体的结合,其畅通与否一方面依赖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与各环节,一方面依赖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以及其中各部分,还与社会循环和生态循环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供给看,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从消费需求看,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从发展方式看,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两头在外”转向“两头向内”,由“去产能”“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供需对接。但面对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国民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瓶颈等问题;在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上仍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平衡等問题;在与其他相关宏观循环系统的关系上仍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等问题。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主体在国内大循环,而畅通国内大循环主体在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经济活动本质是一个基于价值增值的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的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所谓国内大循环,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国内完成,供给(生产)与需求(消费)的衔接与匹配主要集中在国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因此,其畅通与否主要取决于结构是否平衡、体制机制是否健全、通畅,核心关切与需要应有四点。其一,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贯通各个经济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其三,收入分配制度为重要支撑。坚持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民生福祉。其四,流通体系为转换关键。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以高效流通联系生产与消费,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揭示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另一重内在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分工合作与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家间经济联系加深是现实更是走向,只有更好联通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外部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重要条件对国民经济循环意义重大。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衰退等多重压力,中国经济逆势而上,率先实现正增长并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自身制度优势,打破了西方经济学主导的经济发展一元化范式。但同时,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也面临诸多循环不畅的困境与挑战,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阻碍。本期专题策划特别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点与难点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