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的起点和终点

2021-04-23王世华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盐商徽商宗族

王世华

古时,徽州府地处万山丛中,重峦叠嶂,林木葱笼,景色宜人,但这也意味着缺少耕地:人们只能在山坳处艰难垦辟零星薄田,或在山上修建梯田。山高难蓄水、山洪又发之频繁,眼看已是农业不兴,民生多艰,人口却还与日俱增。想要生存,只得另谋其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包袱雨伞,夹着就走。”这句徽州古谚,正是当地人年纪轻轻外出从商的真实写照。

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手工业进步,贸易兴起,“都会”、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远走他乡的徽商乘时而起,又凭其团结质朴、好儒重文的特性,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以至于无地不至、无货不居。

从贫苦中走出的徽州商人,在创业成功后同样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明代文人嘲其吝啬,说有一位在苏州做生意的徽州人,炒了不少盐黄豆放在瓶中,吃饭时用筷子从瓶中夹之佐餐,每顿饭自限不得超过数粒。有人告诉他:“你的儿子在外面大吃大喝。”此人听后大怒,将瓶中盐豆倒了一把在手中,全包在嘴里,叫嚷道:“我今天也来败些家当了!”令人捧腹的笑话,却折射出徽州商人一路从无到有的经历与艰苦创业的精神。

“第一商帮”的发家史从“两手空空”到“无货不居”

在晋、唐、北宋末三次移民浪潮中,中原大族举族南徙,到徽州落脚。面临人生地疏的生存环境,宗族团结尤显重要。日后,徽人走上从商之路,宗族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帮手”。

俗語云:“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在外打拼,既要经受长途跋涉之苦,更有遭遇绿林抢劫之险,单枪匹马闯荡商海,总是险象环生。只有结成帮伙,才能借众人之力共克艰难。与谁结伙?同宗之人当然是最佳伙伴。所以徽人经商,往往发起于父子结伴、兄弟合伙,随着商业发展,才需扩大帮众。明中叶,休宁人程锁以血缘、地缘关系相邀,集同宗族精明能干者十人联合创业,合伙经商;汪福光同是休宁人,也“贾盐于江淮间,艘至千只,率子弟贸易往来,如履平地”,此番规模,所需至少二三千人,这些“子弟”决不仅限于直系亲属,还包括不少本宗族、本地人。徽商正是这样借助血缘和地缘关系而结成的大团伙。一个家庭或宗族世代经营某种行业,而此种行业也在宗族的经营下蒸蒸日上,使一地尽是此种商贸:歙县多盐商,婺源多茶商、木商,而典当商则大多是休宁人……

明清时,徽人从商者众。依托宗族团结,徽商走出丛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明中叶臻于鼎盛。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称“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经商风习已经形成。而徽商精于长途贩运,故而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徽商之影。

明中叶以后,南北贸易日益加强:“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东西贸易也更加频繁:西部的木材、米粮源源不断地沿水路运至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的棉布、丝绸也日夜不绝地送往西部。在贯穿中国的条条商路上,几乎随处可见徽商的身影。各大都市如北京、南京、扬州,以及交通枢纽之地如山东临清等,都有大批徽商经营其间。

明万历《歙志》谈及歙商:只要市场有需求、经营有利润的行业,徽商都十分乐意涉足其中。就其大者,主要是盐、典、茶、木、粮、棉布、丝绸等业,其中又属盐商的资本最为雄厚。

明弘治五年,盐法变革,只要“纳银运司”即可取得专卖权,奉行的是官督商销政策。而两淮、两浙盐运司分设扬州、杭州,故大批徽商齐趋两地经营盐业,尤以扬州为最,甚至形成垄断局面。高额利润下,盐商财富迅速增长。明中后期,徽州盐商作为世袭贸易集团,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史载:“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清代盐商累计的资本更是以千万计,连乾隆皇帝都有“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慨叹。

此外,茶商也是徽商之重。明代茶商将徽州所产茶叶运到各大城市经营,到了清代,又送往广州出口贸易,五口通商后改至转运上海、武汉与洋商交易;木商则通过新安江,将徽州木材运往杭州中转,另一方面又深入川、贵、黔山区,伐木取材,顺江东下,集散南京;粮商则通过长江,以购于川鄂的粮食供应江浙一带,或从北方采购大豆、小麦,经大运河运至苏州枫桥,再转送江浙各地;布绸商则从江浙采购棉布、绸缎,溯江而上运往长江中上游各地,并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销售……纵横明清几百年,徽商“相机而行,随我活变”,从两手空空背井离乡到“无货不居”声名鹊起,书写了一代又一代营商传奇。

做慈善、修园林、建书院“贾而好儒”的商界传奇

徽州是朱子桑梓之邦,受程朱理学影响颇深,儒风独茂,“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在此中崛起的徽商也颇有儒商之风。徽商致富后,或自身弃贾就仕,或命儿孙修读儒业,也修筑园林、扶持文艺,更甚者乐善好施,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棠樾鲍氏便是其中之一。鲍氏一族不仅因仕至显宦而著名,也因世代经商而资雄,贾而好儒,至于传奇。明洪武年间,鲍氏便有人经商,十二世祖鲍汪如率先业盐,运至云南以充军饷。他由此积累资本,终使其子得以贩盐两淮。而真正大振家声的,则是二十四世盐商鲍志道。

鲍志道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其父鲍宜瑷虽“长贾于外”,但家中并不宽裕。他11岁经人介绍,到江西鄱阳的商铺作学徒,走出家门时,全身上下只余一枚铜钱。几经波折,鲍志道20岁时被歙县大盐商吴尊德聘为经理,整顿商务,革除弊习,吴家盐业获利颇丰。数年后,他便凭借此前的积累,在扬州独立业盐。

那时,清政府为了控制众多盐商,收缴课税,便会选择家道殷实、干练精明的盐商充当总商。总商是官府与众商的枢纽,官署通过总商传达政策法令,催收盐课;盐商则通过总商反映诉求,总商代表商人利益和官府进行交涉。这种角色很不好当,轻不得、重不得,否则上下都招怨。鲍志道因其才干被选为总商,处事公正果断,深受众商拥护、官府信任,一干就是20年。

乾隆末年,两淮盐商盛况不再。政府对盐商的盘剥造成食盐成本大大提高,盐价上涨,私盐则乘机而入:江西应是淮盐行销区域,由于淮盐价高,福建私盐便大量涌入,造成淮盐滞销、盐商大困。鲍志道代表盐商与官府反复交涉,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解决了问题。不仅如此,鲍志道所创制度也促进了盐运事业的发展。如“津贴”制,便是他针对水运淮盐频频沉没的盐船,倡议众商帮一,共同资助沉溺舟船,弱化风险。此方案不仅维护了徽商的共同利益,也增强了商帮的内部凝聚力。自此,鲍志道成为扬州著名大盐商,棠樾鲍氏更是闻名两淮。

今日若要寻根溯源,瞻仰当年巨贾风采,则不能错过歙县棠樾村的鲍氏园林,巍峨高大的牌坊群足以说明其名望之盛。彼时,鲍氏扬名立万,宗族便翻筑花园、修立牌坊,以展家风。牌坊群矗在村东大道上,鱼贯而列,纹饰精美,气势轩昂。七座牌坊分别旌表鲍氏“忠、孝、节、义”和“贞节”人氏,尽显儒商风范。

徽商还多热心公益事业,凡修路架桥、赈灾济荒、济困扶穷、育婴办学等一切公益事业,商人们无不慷慨解囊,热心其事。鲍志道亦是如此,致富后谨遵儒教,去奢崇俭、好善乐施,被世人交口称誉。鲍志道见贫家子弟入学困难,学业荒废,便在扬州捐建十二门义学,教授经典;他还钟情于书院建设,歙县本有兩座书院,紫阳书院在城内,山间书院在城外,年久失修,并垂废焉。他慨然与乡士大夫合力维修,使紫阳书院焕然一新,还捐银3000两作为该院生员膏火之资,又捐8000两银自置两淮生息,用以修复山间书院。另外修桥补路、捐建水榭等等义行,不胜枚举。

“徽骆驼”的终点留予后世的为商之道

作为明清时期驰骋商界的大商帮,徽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势必与封建政治势力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级官员是封建政治势力的代表,首先成为徽商千方百计交结逢迎的对象。

交友联谊、联姻结亲、行媚巴结、跻身仕林,是徽商最常使用的四个手段。依附封建政治势力总不如自己成为封建政治势力中的一员,商人以富求贵,跻身仕林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捐赀买官。此外,让子弟攻习儒业,博取功名,将来蟾宫折桂,一举成名,成为封建仕林中的一员,也是进取之法。官府鸠工征材、赍用不足时,徽商也大量捐资报效政府,佐解国家之急,以证明他们是依附、支持封建政府的。这都是保全之计,也是为寻求垄断经营许可所作出的努力。

从明中叶到清中叶,徽商度过了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但在清道光以后,票盐法的推行使得徽商的中坚——盐商率先衰落。清末的兵火劫难又使徽商受到致命的打击,在洋货的冲击下,徽州茶商、布商也败下阵来。清政府提高典税、预征典税,典商又几乎败落。在一系列的打击后,叱咤风云的徽商如夕阳西下,无可挽回,“徽骆驼”们的商路走到了终点。

曾经“全国金融几可操纵”的盐商,最后一落千丈。究其原因,除却炫财斗富、奢侈无度,及私盐盛、官盐引滞以致的贸易困难外,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官府的重税、盘剥、捐输。

歙县徽商江春任总商期间,替乾隆“借帑舒运”,甚至“以布衣上交天子”。但其施用特权,攫取财富,大造园林,广蓄名伶,以为消遣交游之用。加之清末盐课重税,盐规名目繁多,时景不佳,经营不善,江春在清廷羽翼下发迹致富,同样也在清政府的盘剥下破产亡家。晚年的江春“贫无私蓄”,无力偿还帑银,病死时几乎身无遗产。

百年以后,回顾徽商旧事,商人们第一次走出穷乡僻壤时,摆在眼前的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

道,而是一条布满荆棘、艰难曲折的险路。商场如海,深浅莫测,在轻商的封建社会里,商人面临官府盘剥、污吏勒索等困境,多少商舟在这“海”中触礁沉没。然而徽商却一度战胜险风恶浪,站在商界浪尖搅动风云。徽商鼎盛时,有人赴国救难、兼济天下,以效爱国之心;也有人同舟共济、以众帮众,以报同僚之情;更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之人,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有志之士;还有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儒商。这些风骨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被徽商发扬光大,尽管商帮没落于时代洪流中,但他们的为商之道却世代传承。

猜你喜欢

盐商徽商宗族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癫狂”与“无奈”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