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与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21-04-23左万贵张耀雷侯洋洋
左万贵,郭 伟,刘 颉,张耀雷,侯洋洋
(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是我国导致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常见脑出血类型,这种病症在临床上不仅发病率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可能会导致患者大脑底部的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引发患者的小动脉管壁出现异常发生纤维样、玻璃样变性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或缺血症状。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消除血肿,对神经造成的压迫,是现代临床上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的关键。而近年来在对脑血管进行疾病时,微创手术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开颅手术,这种手术方案在应用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并且应用过程中全程采用电子镜的方式进行视野引导,医务人员可以获得最优化的手术视野,避免了开颅手术中患者手术视野不清晰,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情况[2]。通过微创手术方案对病灶进行消除能够控制患者的脑出血状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3]。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都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手术,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这两种手术方案最终得到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4]。故而将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间庆阳市人民医院数据库存在资料登记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4 例作为实验样本,探究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临床可用价值,取得一定的成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间庆阳市人民医院数据库存在资料登记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实验样本,录入本次实验数据库中进行计算机抽签法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45,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区间值为36~68(46.2±3.6)岁,患者病程为1~24(10.9±1.1)h,患者男女性别比为(男∶女=23∶22);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区间值为35~70(45.9±4.1)岁,患者病程为1~24(11.5±1.3)h,患者男女性别比为(男∶女=21:24);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根据临床诊断符合相关标准并纳入数据库,患者知晓资料被调用可能性;所有患者接受入院前体检,身体机能良好,未见其他血液性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个体状况稳定,可耐受后续实验
排除标准:患者或患者家属不接受实验操作或后续调查需求;患者处于妊娠期;患者在三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疾病治疗或接受其他实验。
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资料录入数据库,由专业人员调取后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可比性良好(P>0.05)。本次研究中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或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属代签,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时将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作为手术方案。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保持仰卧位,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由医务人员寻找患者出血位置并进行简单的体表投影,采用手术刀将患者头皮切开,做一长约5cm 的弧形接口,对患者开展常规开颅手术。应用显微镜进行手术视野引导,将患者的侧裂池打开,随后观察患者的脑积液流动状况,应用棉片将患者的侧裂切开,将患者的岛叶皮质充分暴露。在开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应当做好患者的脑内血管和大动脉分支保护,尽可能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损伤状况,除此之外,还需要保护患者的穿刺通道,可应用自制胶片卷将患者的手术通道撑大,随后做好相应的手术消毒,经由外侧裂入路清除患者手术血肿,手术完成后常规缝合患者创口。
1.2.2 研究组手术
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选择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首先做好患者的全身麻醉应用ct定位患者的水肿部位,确认患者的切口方案,按照颅脑结构对患者进行分层。缓慢将患者的头皮和组织切开,应用手摇钻对患者的头骨进行钻孔,应用双极电凝对出血点进行止血,合理分离患者脑组之后建立直径约为1.5cm 的通道,将神经内镜置入其中,在神经内镜下对患者血肿位置、大小进行观察,将患者血肿部位较大的血凝块清除,在手术期间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正常脑部组织,做好患者血肿内部的清除,并且避免对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和功能区造成影响,降低手术操作对患者正常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在完成患者的脑血肿处以后,需要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做好患者的手术野清洗,保护好患者的脑组织,确认未见任何出血点后,可将神经内镜缓缓退出。
1.3 评价标准
在手术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术前血肿量、术后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
在手术完成后,应用我院自制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自主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认知能力三个项目;单项得分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应项目的生活能力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22.00 For Windows 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软件,实验中χ2、t 值由相关统计人员进行收集后录入软件分析,确认各结果中统计学意义,判断数据中P 与0.05 关系,若P>0.05 则确认统计学意义存在,反之则确认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比较
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4.8±11.3)%,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81.4±10.9)%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完成后患者的各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2 2 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对比
而在对患者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相较于对照组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对比
3 讨论
在患者发生脑出血病症后,患者的病理表现以占位效应和分解产物等多因素为主,患者以脑水肿为主要症状表现,会对患者的愈后恢复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5]。在近年来临床研究结果中显示[6],而如果患者在发生脑出血状况后,患者的局部血肿会释放活性组织,而这些活性组织所含有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包括常见的血液成分和脑水肿的基础物质,所以在实际治疗操作时应用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通常选择手术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缩短患者的临床病程,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病情进展[7]。
神经内镜手术方案在应用过程中优势明显[8],这种手术能够获得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并且通过电视进行图像观察,获得的图像清晰度较高,相较于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来说,采用神经内镜对手术视野进行指导,能够避免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降低了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激发状况,同时这种手术具有良好的复位功能,患者在完成手术后颅骨不会出现缺损状况[9-10]。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大的手术视野,能够更为直接的观察患者脑部的深部结构,避免出现观察死角,在不同的面对患者的血肿进行清除,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清除率[11]。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4.8±11.3)%,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81.4±10.9)%来说明显更高。而在对患者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相较于对照组评分更高。而在李寿卫,袁永睿[12]的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患者选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91.5±10.2%,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7±9.4%,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度较高,提示本次研究具有一定可参考性。而在本次实验进行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定量判断,确认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生活质量改变更为有效,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故而实验结果更为完善,能够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改善状况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作为手术方案,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对于患者愈后恢复来说也有积极意义,能够改善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能够帮助患者术后病情康复,具有高度的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