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服装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2021-04-23

纺织报告 2021年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多媒体技术服装

王 玥

(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外服装史”汇聚了国内外各民族服装文化及知识,为人们学习和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服装文化、设计、工艺等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开展“中外服装史”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针对性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念,引导学生将个人所学知识灵活、合理地融入服饰设计之中,向各国民众展示并弘扬中国服饰文化,加速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1 “中外服装史”概述

“中外服装史”囊括了各国不同时期的服饰文化演变历程,融汇了不同民族、不同年代的服饰特征和设计工艺等,为服装专业的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外服装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促使学生专业、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服装文化、设计、工艺等内容,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设计元素,灵活、合理地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促使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逐步提升。

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一代学生要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以,教师在开展“中外服装史”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学中国服装史的相关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中巧妙合理地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加强对革命文化、优良传统文化的灌输与渲染,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优良文化为傲,以服装设计为契机,积极向世人展示并弘扬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1]。

2 “中外服装史”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很多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即直接按照教材向学生讲解内容,不注重知识的扩展与延伸,也不积极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不使用多媒体技术,片面地认为这是一种“花里胡哨”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成效毫无用处,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将服装设计和文化元素、民族元素等密切融合,设计出来的作品会缺乏美感。

2.2 教学内容繁杂、不分重难点

“中外服装史”涵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国部分,二是西方部分。其中,中国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近现代等各个不同时期的服装内容;西方部分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多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变化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无论是从时间跨度来讲,还是从涉及国家方面而言,均涵盖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服装,教学内容非常繁杂。但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很多教师无侧重点地直接照本宣科,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

2.3 重理论、轻实践

“中外服装史”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时,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实践活动组织得比较少。一方面,理论知识较为枯燥烦琐,长时间地灌输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令其心生厌烦;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增强技能,只能培养出善于“纸上谈兵”的人才,难以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3 “中外服装史”课程实践教学策略

3.1 依托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应用,为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多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们清晰、直观地展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服饰,也能够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在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学会将个人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进而在加深专业知识记忆的同时,提高个人专业能力。

以“冕服”为例,在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先进、强大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夏代的衣冠“冕服”(图1),为学生近距离接触和认识“冕服”提供良好机会。作为夏代的一种礼服,冕服从色调方面来讲,上衣为玄色,下裳为纁色,代指天和地,反映了古代老百姓对天与地的敬畏之心。在开展写实绘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延伸讲解关于“冕服制度”的知识。上衣下裳的服装制式,反映了古代民众崇尚法度且制度意识较强[2]。

图1 夏代的“冕服”

在冕服中,不同的章纹有其特定的含义,凝聚了文化自信的理念。譬如十二章纹,其中的“日、月、星”等符号,看似非常平常,其实蕴含了光明正大、爱民等深层含义,反映了帝王对老百姓的关心与照顾,彰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理念,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等理念一脉相承。夏代的冕服制度中存在文化自信的源头,该服饰中的“粉米”图案比较显眼,强调了帝王对老百姓有济养之德,这与我国当前积极贯彻的“维护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宗旨相契合[2]。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等相关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善于在教学中引入并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此为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适当扩展教学范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使其将掌握及领悟的文化理念,巧妙、合理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加强服装设计的层次感、文化感及厚重感,通过服装,更好地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2 准确甄别服装史课程的重点,提高学生的服饰设计能力

不管是中国服装史,还是西方服装史,均历经了多年的风雨洗礼。服装款式非常多,含义也不同,史料内容篇幅长且琐碎。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盲目追求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忽略了课程的精细化及深度化,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不善于对关键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导致学生吸收的知识广而杂,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难以提升服饰设计能力。本研究认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准则,甄别服装史课程的重点,对有助于提升学生设计技能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由此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关于中国服装史,以“深衣”为例进行说明。深衣(图2)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千余年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消失。当时,此衣享有极高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穿法还是衣服款式,都因朝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穿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服饰特征,采取了独具一格的缠绕式穿着法,为中国服装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魏晋南北朝,“深衣”逐步被人们改造为缆霄服,服饰风格、款式等发生了明显变化,服装的动感效果明显增强。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深衣”经典特征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从款式、缠绕方法等方面,向学生梳理其演变历程,丰富并扩展学生的设计思维[3]。

图2 古代的“深衣”示意

关于西方服装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时间为轴,对不同时期环境下的经典服装款式、廓形变化进行梳理与归纳,引导学生自行领悟其中的演变规律和设计风格,正确认识并理解其中运用的元素,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可尝试将同一时期的中西方服装进行比较分析,从社会背景、文化意识等层面出发,剖析其中的差异原因,掌握服装中的文化元素,为后期设计提供素材。

3.3 丰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主的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技巧;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散思维,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以“中山装和旗袍的普及和演变”为例,在学习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此类服装的款式与特征,也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博物馆进行参观,将历史文化与服装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层面感受服装的意蕴和内涵,领悟其中的时代特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真切地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在服装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4]。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服装设计公司参观学习,通过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认识,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和技艺,学会将所掌握的知识、技巧灵活、合理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中外服装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且要善于与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相融合,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期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在服装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多媒体技术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基于服装设计要素的气质分析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舞台设计的需求分析
多媒体技术下灯光对舞台设计的作用分析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段辉红服装设计作品
探讨多媒体技术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