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齐耶绘画作品中的诗意研究
2021-04-23
一、从学院走向个人视觉
纵观十九世纪的法国艺术史,沙龙艺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年轻的画家群体往往进入有名画家的工作室或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青年时期的马奈曾数次投稿沙龙的展览,《草地上的午餐》见证了那段风起云涌的时光。不过很遗憾,在当年的日子里,名震欧陆的并不是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大师们,卡巴内尔才是击败马奈的天选之子,无数的赞誉拥簇在《维纳斯的诞生》周围,皇帝的垂青更是让他的艺术道路平步青云。人们流连于大卫与安格尔的新学院传统,也沉浸在勒帕热空旷的乡村田野之中,表现巴黎资产阶级的生活与异国情趣已经成为主流,艺术家抒发情感总要借着某个特定的主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主题或规范能包含千差万别的真实、包含我们生活的日子。我们周围的人与我们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莫奈的千变万化、雷诺阿的迷情婉转、毕沙罗的始终如一以及他们那青年时期的朋友、巴齐耶的笔下的明朗与诗意。
巴齐耶虽然热衷于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但他无意推翻过去的标准,更不需要对什么人负责,他的画作大多都是画自己、画与朋友们促膝长谈的画室、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去刻意展现自己的某种理念,他的画同时拥有坚实的造型和强大的色彩控制能力,在群像的处理上也能做到完美地融入人物所在的场景,在光影的表现上既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瞬间的印象以永恒的姿态永远的烙印在了画面上,一个普通的上午、一个普通的下午在那个尚且没有普及彩色相机与电灯的年代被不着痕迹地记录了下来。
二、明亮、均衡的艺术
《巴齐耶的画室·拉孔达明街9 号》描绘了巴黎青年们在画室的普通一天,从画中我们可以见到年轻艺术家们的日常,左拉站在老式楼梯上跟雷诺阿搭话,画室中央身形高大的巴齐耶与莫奈、马奈等人就着一幅画不知在说些什么,右侧的埃德蒙·迈特尔在弹着钢琴自娱自乐,室内的窗帘只拉开了一半,窗外能见度很好,阳光既不刺眼也不昏暗,靠近门口的取暖炉子不知是刚刚烧着还是刚刚熄灭,整幅画颜色和谐又不过渡渲染生活感,人物、室内设施的安排与着色都恰到好处,整体的氛围明亮、亲切、均衡且没有丝毫的压抑感,这幅画见证了印象派先驱们最温暖灿烂的日子,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画之人所共有的青春记忆。一间画室,一群朋友,三三两两,时忙时闲,谁能想到这些平凡的青年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艺术史呢?画过自己工作室的大师有不少,维米尔、库尔贝以及委拉斯凯兹等,画室是有生命的空间、是艺术家们的私人领域,我们能看到属于各自时代的他们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可是在画画室最接近纯绘画质感的,巴齐耶算是一个。
《夏日》描绘了一群青年在林间游泳休憩的安静日常,晴天的阳光温暖而耀眼,年轻的身体在树林的阴影下呈现着饱满健康的颜色,就算不用细碎的笔触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环境的温度与空气的湿度。自乔尔乔内开始室外风景与人物肖像开始悄悄结合,普桑从意大利带来了严谨的构图并进一步赋予场景以自然主义的意味,巴齐耶很好地继承了前辈们的优点,在组构群像时恰到好处地安排了人物的动作、朝向及画面中冷暖颜色的面积,画面中人物的从容与优雅恰好就比贵族式的矜持少那么一点,让人看着亲切温和。
这幅作品于69 年完成,当时的莫奈以海景画作为名气的起点,并且还在持续不断改进自己的风格。而室外肖像画的悄然变革、东方艺术特别是浮世绘的引入及照相术的逐渐普及在之后共同促成了评论界对印象主义的较早重视。回过头来看看印象派画家们的早期作品,巴齐耶的风格形成相对较早且成熟,整体的去看巴齐耶的画而非去看画面中的某个局部,场景气氛的呈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部分,其实若论世俗场面的调动与细节的呈现,15 世纪意大利的诸多艺术家诸如卡帕奇奥等做的更得心应手,墙上的一张张画面的远景纵深与角落里有无数不安分的市民,他们盛装打扮、你来我往;戈佐里的《三博士的朝拜》更是完美记录了佛罗伦萨的辉煌记忆,颂歌寓言宏大且壮丽;可是在《夏日》的平凡日常里我们能感受到画家想要传达出的感情,那些远离战争与死亡的美好日常拉近了画面与观者的距离,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大幅度的动作,大家都是以符合个人最舒适的坐姿或站姿被定格在画面上,其所拥有的适度与均衡的艺术特质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可贵。
三、绘画的表象之美
巴齐耶是早逝的天才,1870 年死于战场的他没有机会见证朋友们艺术道路的绽放时刻,很遗憾,他是缺席印象主义运动的画家,我们也没有机会看到他除却强光场景之外对雾气与水面的更多色彩表现。不过《埃格·莫尔特的风景》与《靠近海滨的风景》已经足够显露巴齐耶对光色微妙变化的掌控力了,湿地边的城墙与纤细的树木在能见度很好的晴天显得明亮又生机盎然,在《乡间》的远景处理上更是颜色透明、笔触明快,天空和小镇因粗放的用笔让颜料在画布上呈现出颗粒状的质感,很好地表现出了法国南部的充足光线与温润气候。
在人物造型的塑造特质上巴齐耶则与德加较为接近,德加的绘画风格曾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这个称呼放在巴齐耶身上似乎也合情合理,肖像画特别是人物裸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依附于大量古希腊罗马神话或各类的寓言传说以及特定时期的宫廷需求,马奈在解构威尼斯画派的基础上画出《草地上的晚餐》,宛如数年前《你好,库尔贝先生》诞生时的情景再现,只不过太过惊骇世俗以至于库尔贝看到这幅画也一时间犯了愁。
四、艺术家的观看本能
在印象主义运动最初的日子里,大家的主旨都是统一的,摒弃学院传统,走出室外,解放颜色,描绘我们自己的生活,描绘我们眼前的景色,枫丹白露那清新而茂密的田野风光极大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兴奋地感受着古典艺术中未曾包含的五光十色,然而在短短五六年之后,大师们都开始朝着个人风格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20 世纪初期理所当然地接轨了现代艺术。加速了人们的时间也加速了绘画功能的转变,遍布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方便了人们近距离地去看原作,事实也正是如此,美术馆向我们展示不同年代佳作的某些评定标准,艺术家们也从馆藏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卢浮宫和大都会看到临摹的身影已是再正常不过了,如今的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获取各不同类别艺术及其流派的相关著作与高清图像的手段之便利简直到了离谱的程度;大量的画作,除了湿壁画的全貌印刷品无法恰当呈现以外,大量名画印刷品的收集几乎毫不费力。在几百年前,忙碌的银行家们会委托画家将子孙的画像绘制在随身携带的坠子项链里以便在异地他乡思念亲人,如今的我们可将全部艺术史的佳作装进口袋并永久保存。
可是,无论我们保存了多少的图像信息,走出室外观察自然、留心自己的生活都是必修课,我们不能让自己停止去看,人的观看本能往往会半自觉地链接我们脑中的诸多图像碎片,从而引发自身的共情能力。现如今印象主义运动早已成为历史,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如今张挂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里,画面背后的故事一点点模糊,到最后留下的就是一个个场景,一个个透过艺术家的眼睛呈现出来的真实场景。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实验性美术一节中说得很好: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艺术家是看人的引擎,当绘画的自发性、自由度与自在感同时获得解放,个人的视觉便会不自觉地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绘画的伟大?让我们回顾艺术史:基兰达约笔下虔诚的修女、卡拉瓦乔笔下温柔的天使与笨拙的税务员……这些忠直而诚挚的画作不会哭也不会笑,但是它们更长久。
《粉色的裙子》(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