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其昌《葑泾仿古图》研究

2021-04-23

艺术品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墨法董其昌墨色

一、《葑泾访古图》的背景

《葑泾仿古图》是在明朝后期人们消极遁世思想严重、研究玄学风气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被认为是董其昌开始有自己风格的成熟时期作品。

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为万历三十年正月,这个时间点从画中的题跋可推断出。图1 左上方题有:“壬寅首春,董玄宰写。”1紧接着在画面的左上角又续而补题写了两行小字:“时同顾侍御自携李归,阻雨葑泾,检古人名迹,兴致辄为此图。”2由此,我们可知,这幅画作是万历三十年正月,董其昌与顾家明一同归自檇李(嘉兴),遇雨不得不留宿于葑泾,检赏古人名迹之余,兴起绘成此图。董其昌在这幅作品中,融合了董源、王维、倪瓒等名家的遗风余韵,画面整体墨色淡雅,将其自身对“拟古”的心得,无论是画面物象的表现还是笔墨的运用,都成熟的予以适当地表现,在“拟古”的同时而又“变古”,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

二、《葑泾仿古图》的艺术技法

(一)画面的空间构成

《葑泾仿古图》画面整体结构大致呈S 型布局,以近坡树、中水、远山三层分段,层次分明。画面主要采取平远画法,画中所有物象都自然和谐的参与其间,于平远中缓缓展开,所有物象不着一丝色彩,仅以墨色区分,个别用淡墨层层晕染。画面近景以曲溪坡石、纷杂林木为描绘对象,其中山石以源自董北苑的披麻皴作疏与密交错的安排、浓与淡的皴法层层堆叠,令山石呈现出莹亮温润的质感。大小不一的山石与树木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其间掩映一茅草水榭,似乎为高人隐逸之所,俨然有摩诘所画《辋川图》之意趣。

画面中段,以一小径隐隐迂入水中,水面采取留白的手法进行空间布局,在靠近坡岸附近,以零落小石布置其间,坡岸上几株小树相交掩映,平坡的势与左面隆起的山石产生对比,使画面有起有落、虚实相映。右面的一座小桥坐落于水面之上,水流顺着桥墩流向远方,画面前后相连、气息相通,于幽寂中流淌着涓涓禅意。画面后段,山峦与坡岸相接,山石造型“大间小,小间大”错落布局,整体向右为势,呈“合”之态。画面在错落的山石间层层推进,董其昌借书法之势,利用书法中的“飞白”与不同的墨色笔法相结合,使画面产生了凹凸之形层次丰富的效果,整体节奏性强,以书法之势营造出空灵和谐的结构美。图中山石有着董其昌个人的符号特质,带有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笔墨丰富而显厚重的山石与仅以线勾画,淡墨渲染的山石进行对比,一虚一实、一紧一松,在这开合起伏间,产生了一种内蓄之势,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他利用溪水,云烟的留白以及山石的虚空来安排画面,山体间有云烟穿插分布,烟云变化尽现,山脚有云溪交融,烘托而出,这种虚实相衬的处理方式穿插于整体布局之间,使画面淡而不平、空灵通透,在保有墨色淡雅的氛围下,万千变化蕴含其间,尽显董其昌画面布局之用心,技法之精妙。观者远眺画面山峦耸秀、云岚烟霭、缥缈虚无,山野幽趣在这起伏间淋漓尽现。

图1 董其昌 《葑泾仿古图》 局部(一)

图2 明董其昌 《葑泾访古图》纸本水墨故宫博物院藏

《葑泾仿古图》正是将这些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空间构成严谨、构思巧妙,画面平远之意空灵和谐,似乎要将人们的心灵与目光引向高洁之处表现了一种虚空萧散、含蓄内敛的精神之气,这也正是董其昌这类文人的林泉之心的写照。

(二)以书入画的笔墨技法

一般学者研究认为,“以书入画”这一说法始于中唐张彦远,后世的赵孟頫在张彦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了以书法的用笔方式来丰富绘画的表现手法。而董其昌则是更深层次地进行了研究摸索并加以实验,以此体现了“以书入画”更多的空间表现性和美学含义,丰富了绘画主体。

图3 董其昌《葑泾仿古图》局部(二)

从《葑泾仿古图》局部(二)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伏的山石用墨极淡,其分量感却不减半分,除墨色上的处理外,书法性的用笔是这分量感的关键之处。近景中的几棵古树,形态各异,但树干用笔皆以转折为主,以书法的笔力注入,“转”笔含蓄内敛,“一波三折”,使其展现了独有的艺术张力。董其昌曾言:“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每动一笔,便想转折处,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3其中强调转折处应如写字转笔用力,而这一“以书入画”的笔墨技法在《葑泾访古图》中得到了灵动的体现,画中用笔“转”的沉着且富有弹性,不论是树还是山石的画法,在用笔转折处,皆能“下笔具有凹凸之形”4。董其昌也曾提到“画无笔迹,非谓其墨淡模糊而无分晓也。正如善书者藏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耳。书之藏锋在于执笔沉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之法,则能知名画无笔迹之说。”5而这点,观者从《葑泾仿古图》中即可看到,画面整体不论山石或树木,皆以淡墨刻画为基调,再偶以浓墨点醒,墨淡而柔和,却不显苍白无力,正是其善藏笔锋,用笔浑厚有力之体现。

为更深入研究《葑泾访古图》“以书入画”的笔墨特点,笔者查阅了董其昌书法作品与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时期各家各派的书风,平淡古朴、笔划圆劲,跌宕中不失精妙,少有拙滞之笔。《漱六斋集》评其书法“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尽笔,笔不尽意者”。6而董其昌书法功底之深厚在《葑泾仿古图》中可见一斑。此外,董其昌强调“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上,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7此处的“士气”即作画时“以书入画”的精神之气。而“士气”有无取决于是否能将“草隶奇字之法”运用于画面上,使树画出来有如屈铁般柔韧且有精神气,画山似画沙那般自如达到自在的境界。董其昌从“写”中把握了以书入画的笔墨意蕴,增强了笔墨的灵活性也更加体现了董其昌个人的情感表达。使《葑泾访古图》的笔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林之中,更是“书写”了山林之外的美学意蕴。

三、以”淡”为宗的笔墨风格

(一)《葑泾仿古图》中“淡”的笔墨风格和由来

《葑泾仿古图》整幅画面仅以淡墨渲染,墨色清雅柔和、温润如玉。董其昌根据葑泾地貌的不同特征,树木村落的分布,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进行勾勒皴染,向阳的山石凸起部分有多作留白处理,阴背且凹洼之处用淡墨渲染。除去墨色最深的山石上的苔点,其余墨色皆清淡雅致、淡而不薄且富有韵味。

据文献记载,董其昌推崇王维为文人画始祖,称其“始用渲淡,一变其钩斫”8,改变了李思训着色和钩斫所皴的山水画法。而其本人对于用墨也十分重视,把渲染和钩斫作为南北宗划分的界限之一,他推崇以“淡”为宗的笔墨精神,并且认为倪瓒是元四家中“淡”的最好的画家,评价其“聚精于画,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倪瓒的画在董其昌看来,在看似经意又不经意间,着力又不着力处透露着一股幽淡与空寂的气息。认为其“韵致超绝,在子久与山樵之上”,并且认为这种对“淡”的把握,不是用力或喜好就能达到,是画家内在精神的流露。

《葑泾仿古图》画面中流露着的“淡”意有着与倪瓒相似的空寂幽淡,却又与之不同,它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笔墨“淡”意,是董其昌内在精神的表露。

(二)《葑泾仿古图》中墨法和笔法的结合

董其昌对墨法的理解是其应在笔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墨法与笔法是相互关联的,墨法中带有笔法、笔法中含有墨法。他在《葑泾仿古图》的画面中表现明晦向背,以墨法和笔法相结合,使画面的笔墨展现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董其昌非常注重画面中墨色的枯湿浓淡,用线大多数以中等浓度的墨和淡墨画出,温润中蕴含着苍劲,用笔时所蕴含的力度将笔底所含的水分逼出,使所画线条展现出柔骨兼备的含蓄之美。在线条起伏婉转的变化处,墨的浓淡枯湿也在其中也与之碰撞,进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以书入画”的用笔与浓、淡、枯、湿的墨色融合,更好地表达画面中山石林木等物象的大小和空间。

《葑泾仿古图》的画面中没有一处的“淡”是随意涂染的,每一笔用墨都十分讲究力度、浓淡和用笔的方式,一层层的渲染,清晰的笔触与“浑”的笔触结合,使画面墨色鲜活清透、不显沉闷,也充分体现了墨法与笔法的巧妙结合。这种在用墨上的“淡”绝不是流于表面的浮烟污墨,而是使墨色在画面中含而有力,传达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淡然”之气,含蓄而不外露、柔润而不浊湿。《葑泾仿古图》正是董其昌将以“淡”为宗的笔墨精神融入作品中的成熟体现,这是其独特的笔法与墨法结合碰撞出的成果。

四、结论

从历代艺术发展来看,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葑泾访古图》是董其昌在动荡不安的晚明时期所绘的代表作,笔墨中融汇了董其昌学习诸名家画法的心得体会与绘画思想。董其昌以自身的书画修养与意识贯穿于山水画艺术实践的始终,并进一步揭示了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自身的审美理念与创作理念融入画面中,从而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注释

1 《葑泾仿古图》画面题跋。

2 《葑泾仿古图》画面题跋。

3 《画旨》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第032页。

4 《画旨》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第024页。

5 《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古原宏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6 《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古原宏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

7 《画旨》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第028页。

8 《画说》明莫是龙。

猜你喜欢

墨法董其昌墨色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董其昌的面具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