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协同护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4-23郭娟娟刘俊娜
郭娟娟 刘俊娜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造成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经过相关调查发现,长期接触衍化物等化学物质及放射物质是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同时遗传因素及药物也是造成改变发生的主要因素[2]。该病发生后,在初期多只会表现出贫血等临床症状,较不易被发觉,且易被误诊,随着身体血小板的减少,患者会表现出感染、发热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一些起病急的患者,还会导致内脏出血以及血尿等表现[3]。该病临床治疗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自身慢性疾病较多,治疗不及时极容易造成不良的现象发生。临床治疗时多给予环孢素配合输血等措施进行治疗,但长久治疗的过程,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使其生活质量下降[4]。因为,本次研究中,给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医护协同护理,发现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7 年12 月~2019 年3 月在我院就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抽取90 例,按照交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45 例)和观察组(医护协同护理干预组,45 例)。对照组31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龄23~80 岁,平均(56.32±4.76)岁,病程4~16 个月,平均(9.42±1.13)月;观察组30例男性、15 例女性,年龄24~80 岁,平均(56.77±4.83)岁,病程4~16 个月,平均(9.42±1.13)月。两组病程等基本变量资料比较无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相关血液疾病临床诊断标准[5];②均存在感染、皮肤出血临床表现;③经过相关血液检查,均存在红细胞减少及巨核细胞减少等;④所有患者病例齐全,均经过医院伦理会及家属同意,且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签订了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存在精神障碍疾病、其他恶性肿瘤;②存在免疫功能缺陷;③不能明确诊断且病理资料不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及不同临床表现特征,给予相应的遵医嘱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上述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医护协同护理干预,具体为:①由患者相关责任医生及护理组成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年龄等基础资料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方案,由责任护理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相关制度。②通过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性,并归纳整理后,结合患者病情及认知程度,对其进行引导,让其养成合理正确的生活习性。③在患者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并由相关责任护士进行记录,对患者出现的发热及感染现象,要及时通告责任医生,而后对其进行恰当处理。④患者出院时,由责任医生向其做出院前的指导工作,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复诊次数、睡眠情况及康复功能锻炼等指导工作。⑤由血液科相关责任医生及护理成立微信交流群,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拉入群聊,可制定出相关时间段,如每日晚8 点,由一名医生对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相关医疗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向医生进行询问,上传自身病情资料,并由相关医生及护理人员研究后,给予合理治疗及护理计划。⑥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由相关医生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每日饮食等情况,并给予正确讲解,对存在问题的患者,进行着重记录,提醒患者及家属,出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
1.3 评估方法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小板及白细胞等血象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根据生活质量调查问卷(GQOLI-74),从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等五个方面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依从性调查表为我院自拟,内容包括: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定期复查及遵医用药等5 个方面,5 个方面全部坚持为依从性好,坚持2~4 个方面为依从性一般、坚持1 方面或以下为依从性差,(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总依从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公司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 分析本研究中统计学数据,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统计数据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象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t=4.773、3.892、5.230,P=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t=5.761、5.809、5.292、5.344、5.807,P=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结果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结果(n,%)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科的一种常见病,患者发病后多会出现心悸、头晕及劳累等临床表现,该病病程较长,且前期发展较慢,一些患者因为对自身疾病的不重视,就诊时往往会出现感染及轻微的出血等症状[6]。该病临床上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治疗,因为病情治疗缓慢的原因,多数患者会表现出情绪悲观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同时也会造成治疗依从性差等现象的发生,甚至一些老年患者,还会出现中断及不按时复查等现象的出现,继而引起病情恶化,致使生活质量下降[7]。
因此,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但需要有效的治疗的方式,同时与精心的呵护等护理工作是息息相关的[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医护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进行护理,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总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 <0.05)。这表明,出院时给予患者相应的出院指导工作,通过对患者出院后实施医护协同的护理模式,建立微信交流群,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自身病情的变化,给予合理的指导,督促让其进行遵医用药及按时复诊等,不但拉近了彼此的医患关系,也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生活质量比较结果看出,干预后观察组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提高较为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 <0.05),这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后,自身的健康意识也得到了提高,生活方式及行为得到了改变,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影响了致使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这也与戴晓英、崔振珠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近[9,10]。
综上所述,给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医护协同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值得临床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