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患者的疗效
2021-04-23康亚萍
康亚萍
先天性幽门肥厚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该病多在新生儿出生后3 周出现吸乳后喷射状呕吐并呈进行性加重[1,2]。先天性幽门肥厚的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胃蠕动波形,并可观测到剑突和脐之间的橄榄状包块[3,4]。先天性幽门肥厚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脱水、体重下降、低钾中毒等,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危及患儿的生命[5,6]。幽门肌环切术是临床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的主要手段,此前,主要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但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对患儿的损伤较大,且术后瘢痕较长[7,8]。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尤其对于腹腔疾病患者。相关研究[9,10]指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既往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结论说服力有限。是以笔者开展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8 年3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先天性幽门肥厚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超声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幽门肥厚;(2)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症;(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随机将80 例患儿分为两组,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每组各40 例。腹腔镜组男性30 例,女性10 例,平均日龄(34.52±4.28)d,体质量指数(19.80±3.01)kg/m2,病程(14.52±2.50)d。传统组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平均日龄(35.08±4.50)d,体质量指数(19.73±3.07)kg/m2,病程(15.07±2.47)d。腹腔镜组与传统组患者其余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传统组患儿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具体为:首先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患儿取平卧位,手术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右肋下斜向切口,逐层切开入腹,显露胃幽门部,在无血管区域将部分浆肌层纵向切开,用分离钳分离肌层直至观测到黏膜膨出,注意勿损伤黏膜。将幽门重新纳入腹腔,缝合。腹腔镜组患儿在腹腔镜下采取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在患儿脐上缘横向切口,穿刺,建立气腹(9mmHg),放置Trocar 及腹腔镜。在患儿左上腹及右上腹分别放置1 个Trocar。在腹腔镜下确定幽门病变位置,将肥厚幽门处固定。在肥厚幽门前方用幽门切开刀将幽门十二指肠向胃端的幽门浆基层切开,分离环形肌,后用分离钳撑开幽门肌层,至幽门黏膜膨出。术后排空腹腔残气,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相关的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n(%),]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见表2
表2 腹腔镜组与传统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2 腹腔镜组与传统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 见表3
表3 腹腔镜组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结论
幽门肌环切术是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的主要手段,此前,开腹手术治疗为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的唯一选择[11,12]。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的疗效确切,然而有报道指出,开腹手术治疗的切口较大,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重且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3,14]。此外,开腹手术具体操作需将患儿胃及幽门移至腹腔外进行治疗,容易损伤腹腔脏器,对患儿的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幽门环切术以其创伤轻、刺激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15]。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优点有,手术切口小,术后瘢痕轻微,符合美观要求,并且腹腔镜手术过程利用Trocar 进行操作,有利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在腹腔镜辅助下可清晰观测到手术野,保证医师的操作准确、精密,避免对腹腔器官的损伤,患儿术后恢复较快;腹腔镜不需将胃及幽门移至腹腔外,对患儿的肠胃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喂养时间较快,可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支出[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腹腔镜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及恢复喂养时间均低于传统组,结果与既往研究相符,表明腹腔镜下手术的效果更佳。进一步观察腹腔镜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腹腔镜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未明显增多,表明腹腔镜术中建立气腹的操作并未增加不良反应。腹腔镜组与传统组总体并发症比较发现,腹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略低,笔者推测其原因可能与开腹手术主刀医师的经验及手术器械有关。
综上,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幽门肥厚的疗效较好、且安全,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