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线上教学调查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4-23杨淑萍王永昆李跃昆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情设计老师

杨淑萍,姜 磊,王永昆,李跃昆

(云南开放大学 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500)

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已毋庸置疑,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扩散,其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巨大挑战甚至被普遍认为是重大突发安全事件下对教育教学的一次“大考”。面对 “大考”,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整体布局和要求。3月2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教学工作全面铺开,经过半年多的实践,从教学实施之始的稍显忙乱到获得阶段性的突破进展,不得不说为之后的线上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借鉴经验和蓝本。然而,很多矛盾、困惑与问题也随之而来,并较为集中地表现出该阶段线上教学开展过程中的诸多共性症候,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思考总结和去粗取精不无裨益。

一、基本现状分析

(一)制度保障,强化指导

因政治经济时局的变化而出现的教育政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常带有指令性、指导性及阶段性的特点,其对某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风向标的作用。2020年1月,教育部发出延期开学的通知,2月下发《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云南省教育厅在1月27日发布《云南省教育厅致广大师生家长的一封信》,《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有序推进当前疫情防控和有关工作的通知》紧跟其后下发。2月15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认真做好开学前后教学工作保障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通知》,该通知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作出明确安排,并强调要抓住线上教学探索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优势,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凸显学校“双模式”办学特色的总体思路。同时,在结合实际和前期各方调研的基础上,挑选出智慧树、腾讯课堂、钉钉三个应用,下发《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教学指导手册》,在政策和平台使用方面给予保障和引导。2月19日,学校教务处下发《教务处关于对我校组织实施高职线上教学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专门针对教学准备过程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平台选用、排课、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形式、教学设计、资源利用等九个问题进行细致指导。总体而言,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线上教学的政策要求,强化引导和问题解决,从指令性和指导性两个维度保障了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二)平台选用情况

平台选用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关注较多的问题,教师需要考量不同平台的功能、优势与不足,平台与课程的结合点,师生使用的便利程度等。这是线上教学开展初始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环节。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前两周的线上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主要使用腾讯课堂、钉钉、课堂派、智慧树、微信、腾讯会议、QQ群等平台,以直播教学或翻转教学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见表1)。在其后的教学中,因网络卡顿、平台与课程匹配度、操作性等问题统计数据稍有变化。

表1 前两周平台选用情况

(三)线上教学总体情况

疫情期间学校线上教学课程372门,涉及学生7771名,任课教师356名。3月2日首日共有145名任课教师实施线上教学,完成课程321门次2075节次,涉及300班次、学生数突破13500人次。第一周(3月2-6日),共有356名任课教师实施线上教学,完成课程372门次7560节次,涉及班级1687班次,学生75915人次。

教师比例为专职教师占85%、本校兼职教师占5%、外聘教师占10%。

课程类别总体分布为,专业核心课56%,专业公共课26%,专业扩展课5%,公共必修课13%。

二、教学实施过程调研

(一)学情分析是基础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学情分析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无法脱离基本的学情分析进行,可以说,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尽管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学情分析的看法不一,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表述,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无一置否。此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学情分析不仅是教学准备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学情理解为教学的起点,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试想,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课前和静态的学情,而不去关注其教学实施中和实施后动态性的学情,很容易使学情沦为教师观念中的学情,使教学沦为单向性的信息输出。

在教学准备阶段的学情分析,笔者根据对教师166份的文本剖析结果发现,教师整体上对学情分析非常重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备课”“由于学生之前学过或没有学过某门课程,因此我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学生原有基础”等陈述反复出现,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则多采用问卷调查、提问等方式了解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表明,老师对学情关注度非常高。在205位教师中,140位老师选择“很关注”学生,64位老师选择“关注”,仅1位选择“较少关注”,没有不关注情况。反向而言,在对学生所做的“保证线上教学效果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问卷中,确有40.85%的学生表示,“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然而关注度高与实际发生效用的结果却似乎不尽如人意:“关于开展线上教学,你存在的困难和疑惑”的问题选项中,有高达86.83%的老师选择“难以把握学生状态”(见表2)。

表2 教师对线上教学存在困难的选择分布表

事实上,在两次大规模的校级经验交流会和教师提交的《线上教学心得体会》文本中,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将线上教学的痛点归结为无法观测学生学习效果上。学生的反馈结果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观点,在“从学习效果上看,线上教学比传统教学效果如何?(用1-5表示,1效果最差,5效果最好)”的选择中,5200份的有效问卷中(见表3),有41.92%的学生选择中间数据,选择1段和2段的学生为24.79%,而选择4段和5段的学生为33.29%,高出1、2段数值8.5%,但仍有2成多的学生对线上学习效果持不太乐观的态度,而占中间数值的2180名学生同样警示我们,线上教学在学习效果上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表3 学生对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评价比较表

鉴于此,如何有效探索线上教学中对学生情况掌握的方式,尤其是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观测和分析,使学情分析不再只是流于教师的主观意愿、经验判断和理念设计,甚至是静态思维中,而是让其真正以鲜活的姿态“出席”和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教学方法论,不得不说是亟待探讨的话题。

(二)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在教师头脑中的预先呈现,是上好一堂理想课的重要思维环节,是“一个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课题、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教学方法的过程”,它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表现能力,也体现了其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初始阶段,教学设计多受教学条件、教学技术应用、各系统平台功能和使用熟悉度等问题的影响。在解决了基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后,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开始发生明显转向,教师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教学本身,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展示、学生关注力、互动设计等成为教学设计环节中的高频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常被称为“备课”,偏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策略,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则更注重学生的学,强调的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此次线上教学中,可以说新的教学观念被更加强化和重视。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文本分析发现,教师普遍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已从权威的讲述者(拥有话语权)、发号者和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辅助者。教学设计也以“学什么”为起点,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的重构。线上教学不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搬家”和“移植”的观念已成共识,遵循其特点和规律,就势必要求老师重构教学内容。同时,鉴于遵循网络教学规律的原因,学校提出线下两节课对应线上一小时的时长调整,在更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重构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进一步说,教学内容设计已成为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堂课好坏的重难点所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老师不同程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分解、关联和重构,比如分配自学内容和讲授内容,或将内容专题化、碎片化等,其目的都在于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内容。

3.教学方式的丰富。授课物理时空的改变势必影响教学实施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查发现,小组协作、直播、录播、情景搭建、强化练习、逻辑训练、多样互动等方式在教学中得到运用,还有不少老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得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

总体而言,教学设计在整体上不断优化,并获得较大进展和突破,然而笔者通过问卷分析仍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8.05%的老师选择了“线上教学设计难度大”,而在“你所作的教学准备时间与以前的线下教学相比”的单选题中,有53.66%的老师选择了“困难,比线下教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两道问卷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老师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仍觉得教学设计有难度。并在“你觉得为提升线上教学效果,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多选题中,64.39%的老师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发出了强烈诉求,见表4。

表4 教师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选择分布表

事实上,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在高校绝非个案,国内教学设计研究专家盛群力教授就曾毫不避讳地指出,“教师缺少课程设计方面的知识,是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瓶颈”。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为教师提供准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专业支持,从而凸显高校教书育人本质,是摆在教学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课堂管控是保障

线上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其便利、开放、共享等优势已深入人心,但也普遍出现了诸多教学管控困难、学习效果难以把握甚至学生“刷课”和“人机分离”等现象。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课堂管控几乎成为老师们线上教学最大的隐忧,“关于开展线上教学,你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多选)”的问卷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其中高达86.83%的教师选择“难以把握学生状态”(如表2),尤其针对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高的学生而言,有效的课堂管控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更是难上加难。该如何有效打破困局,打破横亘在师生间那道冰冷的屏幕界限,我们从很多老师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1.增强教学设计吸引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管不如引,被动的学习与主动的参与得到的教学效果势必大相径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好的教学设计是关键。老师要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上苦下功夫,只有在教学内容、方式、提问、作业、评价等环节做到有的放矢,课堂管控才成为可能。

2.增强课堂互动活跃度。如果说教学设计是课堂管控的基石,那么课堂互动几乎可以被称为是催化剂和润滑油。试想,一堂没有交互的课堂势必令人昏昏欲睡。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即“产婆术”)就是最早的师生互动理论,该理论通过师生间不断地追问和回答,将探讨逐步深入问题内核,启发学生思考,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因此,至今仍是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笔者通过学校质量办、教务处和教师大量听评课数据发现,我校教师普遍重视课堂互动,几乎没有出现无任何互动的课堂。而在针对教师的“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形式主要有哪些(多选题)”的问卷中,教师使用的互动方式主要集中为签到、提问、头脑风暴、在线答题、投票等,这些互动较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氛围,并收到了良好的课堂管控和教学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交互层面而言,教师选择的交互方式更多的倾向于师生交互,而小组讨论、竞赛、互评等生生交互方式显得不足。而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言,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比起师生交流更容易生发共情,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如老师能够提供适当的生生交互平台,形成学生间你追我赶、共同合作的局面,课堂管控将不再局限于老师和督导看似高高在上的单方面管教,或许会有另一种有效管控的可能。

3.加强教学监控。如果说授课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管控的第一和第二主体,那么教学监控则主要基于学院和学校层面而言。学院和学校通过教学检查、问卷调查、教师、督导和教务处三个层面听评课,不仅规范了线上教学管理,还对教学提供意见反馈,对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不容忽略的是,教学监控方法和程度的把握值得教学管理部门深入考量,最终做到既尽量避免或减少授课教师容易产生的不被信任心理,又真正起到监控促提高、强有效的目的。

三、结语

正如秦汉时期纸张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对当时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一样,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教育改革不断融合碰撞,促使网络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教育变革的狂潮,技术地位也在当下的诸多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强化和提高。然而,我们也应该正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因素之一,其本身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教学效能。我们只有遵循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抓住教学本质和课堂实施前、中、后全过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程管控和监督评价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才能让教育教学插上技术的翅稍飞向更为辽阔的知识殿堂。因此,基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挖掘教学效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仍是长久不泯的课题。

猜你喜欢

学情设计老师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