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联系与空间组织研究
2021-04-23琚胜利葛恒蔚
琚胜利,葛恒蔚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处,南京 211168)
引言
现代景区是一个能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教育、住宿餐饮、会议会展、购物娱乐等服务和产品的旅游目的地,是购物中心、游乐场、休闲娱乐街区、游憩型交通、旅行社、星级酒店、会议展览的产业集聚区。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规模和数量都在快速增加。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景区在空间上呈现集群发展,强化规模效应,景区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空间联系在加强。多个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构成景区空间网络结构,在景区空间网络结构中,由于景区空间联系的方向、强度的差异性,使得每个景区在空间联系网络结构中的等级性、功能性不同并对区域景区空间系统产生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变差系数、回旋半径等分析模型,以人口、面积、交通节点、路网、景区数量为主要统计分析变量,测度景区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关系、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普遍认为,资源本底、人口因素、经济水平、水系和公共绿地条件、地形地势、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可达性是景区空间布局的主要驱动机制[1-6]。而景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影响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与组织的主要力量,而这方面学术界还很少有涉及。揭示景区间空间联系与景区空间组织的关系,对于指导景区在地域空间的合理布局,优化组合及发展定位,具有指导意义。怎样有效测度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方向,并根据景区空间网络特征,科学分析景区空间结构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景区空间优化策略,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空间联系一直是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重点,通过区域空间联系强度的测度,有助于区域和城市发展定位并指导规划。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把经济要素纳入到旅游地空间联系特性的研究,受到国内学者重视。张洪等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经济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7]。胡巧娟等以陕西向15个典型省市转移的入境旅游流为例,对15条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之间耦合关系进行分析[8]。侯兵等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城市旅游规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总体特征[9]。曹芳东等测算了基于交通可达性视域下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10]。杨国良等以四川省为例,分析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11]。沈惊宏等依据皖江城市群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特征,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12]。区域间空间联系往往用相互作用强度来测度,重力模型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具体测度方法。1858 年,Carey 首次将该模型引入社会经济相互作用中。自那以后,重力模型不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修正和改进,其中重力模型中的节点质量参数和距离参数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人口、GDP是重力模型中主要的质量参数,得到学术界公认[13-15]。重力模型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旅游需求预测和旅游空间联系测度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重力模型的旅游空间联系测度主要用于区域宏观旅游空间联系,已有研究主要以国家、城市、县域为质量节点,而在一定的都市区、旅游区,空间联系的质量节点为较小尺度的空间经济实体和空间单元。近年,国外开始出现利用重力模型测度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经济实体的空间相互作用程度及旅游管理策略[16-19]。Sang-Hyun Lee利用重力模型测度了韩国43个旅游村庄的空间联系,并提出村庄优化整合策略[20]。
1 研究方法
1.1 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模型
空间联系两个最有力的指标是景区的旅游者人数、旅游收入。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原理,构建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模型,见下公式:
式中Rij为两景区空间联系强度;Pi、Pj为两景区旅游者人数,Gi、Gj为两景区的旅游收入;Dij为两景区的距离。Ri为第i个景区与其他所有景区的空间联系量之和,它反映该景区与域内其他景区空间联系强弱的疏密程度,以及区域景区发展水平。
1.2 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外向度与空间组织功能
一个研究区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旅游区。景区与本旅游区内的景区空间联系强度,通过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来衡量,景区与本旅游区外的景区空间联系值,通过景区空间联系外向度来衡量。
Ein为第i个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Rin为第i个景区与本旅游区景区空间联系总值。Etin为本旅游区景区空间联系整体内向度,Ain为本旅游区所有景区间空间联系值总和,At为本旅游区内景区与旅游及区外区所有景区空间联系值总和。
Ei-out为第i个景区空间联系外向度,Ri-out为第i个景区与本旅游区以外景区空间联系总值,Et-out为旅游区空间联系整体外向度,At-out为本旅游区景区与区外所有景区空间联系值总和。
结合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外向度、景区空间联系的强度,可以综合评价该景区在旅游区空间组织中的作用力,确定其在空间组织中的功能。根据其空间组织功能,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型景区。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高、空间联系强度总值高的景区集聚力往往就强,为内向带动型景区;空间联系外向度高、联系总值高,景区辐射力就大,为外向带动型景区;内向度高,而空间联系总值低,该景区更多受本旅游区其他景区的辐射影响,为内向依附性景区;外向度高,空间联系总值低,该景区更多受外旅游区景区辐射影响,为外向依附性景区。
1.3 中心景区与空间等级性
社会网络分析能有效分析区域旅游景区网络联系空间特征。程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是衡量景区联系网络节点中心性常用指标[21]。
网络程度中心性。该指标主要衡量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性程度,其公式为:
式中:CD(ni)为程度中心度;Xij为节点间的联系强度。区域景区网络程度中心性,用网络中与该点之间有联系的点的数目来衡量,程度中心度越大,说明与该景区有空间联系的景区的数目越多,在该网络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越靠近目的地网络系统的中心位置。
景区网络中间中心性。在网络互动中,考察某一个旅游景区对其他旅游景区控制或依赖程度的指标称为中间中心性,区域景区网络中间中心性,如果一个景区处于许多其他两景区之间的路径上,可以认为景区居于重要地位,它具有控制其他两个景区之间的联系能力。区域景区网络中间中心性越高,区域其他景区空间联系度对它的依赖性越高,就有越多的景区需要通过它才能发生联系,它在区域网络联系中扮演着“桥”的角色。具体公式为:
式中:gjk为景区j和k间测地线数量;gjk( ni)为必须经过旅游景区i的测地线数量;CB为某旅游景区的中间中心性;CBmax为网络中最大的中间中心性;n为旅游景区个数。在景区系统中,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是绝对值,与景区网络程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将三者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景区在地域空间组织的中心性等级。若干景区由于地缘关系,构成景区群,中心景区间紧密的空间联系是景区群的核心特征,是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杭州都市圈指以杭州市区为核心,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区为副中心,包括杭州市域内5县(市)和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绍兴、诸暨6县(市)等杭州相邻县市为紧密层的圈层状区域,区域总面积26 585 km2,面积约占长三角区域的四分之一。杭州都市圈以杭嘉湖平原、浙北低山丘陵、杭州湾为主要自然地貌载体,区内多河流、湖泊、中低山;杭州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南翼,人文历史悠久,古镇荟萃、交通发达[22]。
杭州都市圈分为四大旅游区块,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以杭州城区为载体,包括杭州西湖、雷峰塔、萧山湘湖等5A、4A旅游景区。区内以高端河湖景观、人文景观、主题公园、游乐设施、购物休闲为主要特色。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以杭州的临安、淳安、建德等县市为区域载体,包括天目山、大明山、千岛湖等5A、4A景区。区内以自然山水资源、康疗基地、运动休闲、温泉养生为主要特色。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以湖州、嘉兴市为区域载体,区内包括乌镇、南浔、下渚湖湿地等5A、4A景区。区内主要以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海潮为主要特色。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以绍兴市为区域载体,主要包括柯岩、会稽山、兰亭等4A景区。区内以越都古城、古越文化、河湖景观为主要特色。我国旅游景区共分为5个等级,高等级旅游景区一般指的是5A和4A景区。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各景区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数据,取2015、2016、2017、2018年的4年均值。数据根据《浙江旅游统计公报》《浙江旅游统计概览》《浙江旅游年鉴》以及相关景区调研后整理所得。根据2018年浙江省交通图的公路网数据,利用Arcgis网络分析功能获取各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和旅行时间,得到时间距离矩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在设定不同等级公路行车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实际道路距离和时间距离的换算。结合浙江省的实际行车条件,设定各等级公路的行车速度如下:高速公路平均行车速度100 km/h,一级公路70 km/h,二级公路50 km/h,三级公路40 km/h。利用Matlab软件,算出两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景区空间联系网络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利用Ucinet软件分析完成。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良渚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海宁中国皮革城、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等4A景区由于门票免费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经济统计数据,故研究案例中,这些4A景区没有作为研究样本。
3 景区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1 总体特征
3.1.1 景区空间联系强度绝对值特征
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空间联系总量38 560 500,联系强度均值3 505 500,位列第一;浙北古镇运河旅游区景区空间联系总量141 178.4,联系强度均值9 411.89,位列第二;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总值为72 836.4,联系强度均值8 092.93,位列第三;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景区空间联系总量47 762.8,联系强度均值3 674.1,位列第四。可以看出,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差异明显,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空间联系强度的均值是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空间联系强度值的954倍,是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的433倍,是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的372倍。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总值大小与景区旅游者人数、收入呈正比,与距离呈反比,反映了景区之间的空间作用力、空间联系密度、总体发展水平。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空间联系强度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景区空间相互作用力强,景区间联系密切。而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在杭州都市圈中空间联系强度最小,景区空间相互作用最小,景区间联系最不密切;浙北古镇运河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介于两者之间。
3.1.2 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外向度特征
(1)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
从总体看,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达到99.74%,外向度很低,与杭州山水区联系度为0.04%,与浙北古镇联系度为0.12%,与绍兴古越联系度为0.09%。从单个景区看,除了双溪漂流、超山景区外,其他景区对内空间联系强度超过95%,对外空间联系强度较弱。一方面是,这些景区基本位于杭州市区,距离近,景区个体经济收入高、客流量大,空间相互作用力大,因而景区间空间联系强度比例远远大于与区外的景区空间联系强度。双溪漂流、超山景区位于杭州市郊,与区内空间联系强度相对较弱。 区内西湖、宋城、雷峰塔、西溪湿地、湘湖、杭州乐园等景区间空间联系值很大,内向性高,以西湖为中心的内向集聚的景区群正在形成;在中心集聚区周围,形成了以双溪漂流、超山景区为代表的外围发展区。区内中心景区与外围景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体现很大的向心性和不均衡性(表1)。
(2) 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
从总体看,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度较高,为50.81%;外向度呈等级结构,与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联系度为37.63%;与浙北古镇为7.02%;与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为4.54%。从单个景区看,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建德灵栖洞景区内向性最强的3个景区,它们对内空间联系量超出空间联系总量的70%,其中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空间联系强度大,为内向带动型景区;其次是大明山、大慈岩、柳溪江,接近50%,但其空间联系强度很弱,为内向依附型景区。空间联系外向性最强的景区是富春桃源、龙门古镇、千岛湖,而且空间联系强度大,为外向带动型景区;空间联系内外较均衡的景区有天目山、浙西大峡谷(图1)。(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利用Arcgis可视化技术将表转换为图,下同。)
图1 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景点空间联系度
表1 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景区空间联系内向、外向相对值与度
(3) 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
从总体看,内向度为61.91%;外向度较低,与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联系度为33.12%;与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联系度为2.25%;与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联系度为2.72%。从单个景区看,内向性最强的景区是南浔、嘉兴南湖、乌镇、嘉善碧水花园、十里水乡,其中乌镇、南浔、嘉兴南湖空间联系强度值最大,为内向带动型景区;平湖东湖内向型较强、空间联系强度弱,为内向依附型景区。外向性最强的景区是德清下渚湖湿地、盐官观潮、南北湖;而且三景区空间联系强度值较高,为外向带动型景区(图2)。
(4)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
从总体看,外向度大于内向度。区内联系总量为28736.47,内向度为39.45%;与杭州都市旅游区联系度为52.04%,与杭州山水度假区联系度为2.98%,浙北古镇为5.53%。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外向型空间联系较明显,主要受杭州都市旅游区影响。从单个景区看,内向强的景区有会稽山、绍兴东湖、新昌丝绸世界。其中会稽山、绍兴东湖空间联系强度较大,为内向带动型景区。而新昌丝绸世界内向性强,但空间联系弱,为内向依附性景区。外向性强的景区有柯岩、五泄、西施故里、大香林,而且这些景区的空间联系强度较大,为外向带动型景区,能很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图3)。
4 中心景区与主要空间联系方向的确定
4.1 中心景区
通过Ucinet软件,计算出景区空间联系网络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表2)。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景区网络空间程度中心性、网络中间中心性与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3和0.828。综合比对网络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及景区的空间联系强度值,确定区域中心景区。在杭州都市圈整体景区网络空间中,程度中心性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杭州都市区的杭州西湖、雷峰塔、宋城、西溪湿地、杭州乐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东方文化园等景区的网络中心性都很大,排在前十位。而浙北古镇运河生态区、绍兴古越文化区、杭州山水区的各个景区的网络程度中心性值较低。
图2 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景点空间联系度
在每个旅游区中,都有网络程度中心性明显较高的景区。在杭州都市区中,西湖网络中心性值最高。在杭州山水区中,千岛湖程度中心性值最高,为27,在整个网络中排名第六,而其空间联系强度值位列第十六。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区中,乌镇的网络程度中心性值最高,为33,在整个网络中排名第五,而其空间联系强度值位列第九,其次为南浔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中,柯岩的网络程度中心性值最高,为24,在整个网络中位列第九,而其空间联系强度位列第十二。西湖网络程度中心性值为都市圈最高值。
表2 杭州都市圈景区网络中心性及空间联系强度
图3 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景点空间联系度
景区网络空间中间中心性,出现了明显的首位度和中心突出现象。西湖为首位度景区(137.6)、千岛湖(128.4)、宋城(83.5 )位列第二、第三,乌镇(67.2)位列第五,大佛寺(43.0)位列第七,柯岩(11.5)位列第十。值得注意的是,千岛湖的网络中间中心性值为杭州都市圈第二高值;而其空间联系强度值是9 759.2,位列第十六。大佛寺的空间联系强度排在30位,而其中间中心性却排在第七。乌镇的空间联系强度排在第九,其网络中间中心性排在第五。可见,乌镇、千岛湖、柯岩、大佛寺在杭州都市圈景区旅游发展中具有很高的桥梁作用。垂云通天河、瑶琳仙境的空间联系强度总值、程度中心性较高,而中间中心性却较低。说明在杭州山水国际休闲旅游区中,通过这两个景区发生空间联系的不多。
依据空间联系强度和网络中心性值,可以确定杭州都市圈的中心景区。西湖为杭州都市圈的核心景区,都市圈一级中转站,萧山湘湖、宋城为次核心。千岛湖是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的核心,都市圈二级中转站;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是次核心;乌镇是浙北运河生态旅游区的核心,都市圈二级中转站,南浔、西塘是次核心;柯岩是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都市圈二级中转站,五泄风景区、西施故里是次核心。
4.2 景区主要空间联系方向
两个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值的大小,是确定景区空间联系方向的依据。可以这样认为,两景区间的空间联系强度值排在前列的,为主要空间联系方向。一般中心度越高的景区之间,相互联系越大;景区距离越近,相互联系越大。景区主要空间联系方向是区域景区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根据景区空间联系强度的等级性,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层次的景区空间联系方向,从而确定景区网络空间发展轴线的等级性。通过核心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值确定景区间主要空间联系方向。根据景区空间联系值,将景区空间联系强度分为5个等级类型:超强型(大于10 000)、强联系型(5 000—9 999)、较强联系型(1 500—4 999)、一般联系型(500—1 499)、弱联系型(小于499),图5(图中无连线的表示两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值小于100)。
4.2.1 区际景区主要空间联系方向
区际景区空间联系方向,以杭州西湖为中心,呈中心辐射模式,向心性联系较为明显。从分析中看出,大于1 000的区际空间联系值主要发生在以西湖与区外核心景区之间。其中,西湖与乌镇、柯岩空间联系值大于5 000,构成了强空间联系轴。与南浔、千岛湖、盐官观潮、五泄空间联系值大于1 500,小于5 000,构成了次强空间联系轴,西湖与绍兴古越的大香林、西施故里、五泄、柯岩等6个景区的空间联系值都超过1 000,小于1 500,体现了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景区与区外的西湖景区联系较紧密。而区域次核心景区乌镇、千岛湖、柯岩之间的空间联系值却较低,为一般、弱空间联系轴。
4.2.2 区内景区空间联系方向
在杭州国际都市休闲旅游区,西溪湿地与杭州乐园之间的空间联系小于5 000以外,杭州西湖、萧山湘湖、宋城、西溪湿地、雷峰塔之间的空间联系值都大于10 000,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空间联系强度,为杭州都市圈中最主要的空间联系方向,同时也体现出了这5个景区在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经济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
在浙北运河生态旅游区中,乌镇、西塘、南浔的中心作用较突出。乌镇与西塘(2 602.4)、中南百草园与安吉竹博园(2 454.0)、西塘与南湖(1 059.0)之间空间联系值较高,其他景区间空间联系值都低于1 000。而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中,区内空间联系值普遍较低。千岛湖虽然在区域网络中有着较高的位置,但与域内空间联系值较低。这与域内景区之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其他景区旅游欠发达有关。杭州至千岛湖高速沿线的桐庐板块,垂云通天河与瑶琳仙境空间联系值达到7 015.91,为区内最高值。其他景区之间空间联系值基本低于100,体现了较弱的联系方向。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中,柯岩在域内体现了较强的核心作用,构成了柯岩—大香林、柯岩—兰亭区内主要空间联系轴;其次大佛寺—新昌丝绸世界、西施故里—五泄空间联系值较高,为区内次要空间联系轴。其他景区之间空间联系值较低。
5 杭州都市圈景区空间组织
5.1 景区空间联系总体格局
点格局:多中心、单中心并存,等级体系明显。从杭州都市圈整体看,核心景区西湖在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收入、空间联系强度、旅游空间网络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等方面都排在第一位,在西湖周边,集聚了雷峰塔、杭州极地海洋公园、湘湖、宋城、西溪湿地等中心性较高的景区。它们共同构成了都市圈的景区地域空间中心集聚区,具有多中心特征。而在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景区中心性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特征,乌镇、千岛湖、柯岩为区内中心景区。
线格局:区际景区空间联系方向中心辐射化,联系强度等级化。区际空间联系以杭州都市旅游区的西湖为中心,与其他三区的中心性高的景区千岛湖、乌镇、柯岩、南浔、盐官观潮、五泄、西施故里等构成不同等级的区际发展轴。区内联系方向为强点连线,联系强度不均衡化。区内景区空间联系轴线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杭州都市区内,西湖、西溪湿地、湘湖、宋城、杭州乐园、雷峰塔之间空间联系强度值大,已经形成了网络化较强轴线。在其他三区,主要空间联系方向发生在南浔—乌镇、垂云通天河—瑶琳仙境、西塘—南湖、百草园—安吉竹博园、大佛寺之间,而其他景区之间空间联系值很弱。
图4 杭州都市圈5A、4A景区空间联系方向示意图
面格局:从空间联系强度均值、点线的组合关系以及与西湖中心景区距离看,杭州都市圈总体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以西湖为中心景区的35 km范围内形成了景区地域空间集聚区,呈现一体化格局,为整个都市圈的核心圈层。超山景区、双溪漂流、富春桃源、龙门古镇、柯岩、五泄、西施故里、大香林,盐官观潮、天目山、德清下渚湖湿地等景区,距离西湖中心集聚区约60 km,空间联系强度大,为中间圈层。千岛湖、大明山、南浔、西塘、东湖、大佛寺等景区,距离杭州西湖中心景区,大于60 km,小于150 km,空间联系强度较小,为外围圈层。从旅游功能分区、景区空间联系标准差系数、空间联系强度看,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与西湖为中心的核心圈联系最密切,其次为浙北古镇运河旅游区、杭州山水休闲度假区。从景区间点线组合、空间联系强度看,形成了几个景区地域空间集聚区:以西湖为中心,包括雷峰塔、宋城、西溪湿地、杭州极地世界、湘湖等景区,构成了高水平网络化都市旅游集聚区;乌镇、南浔、西塘构成了浙北古镇文化区,千岛湖、垂云通天河、瑶琳仙境构成了湖景溶洞自然景观区,它们为较高水平的空间集聚区;西施故里、五泄、大佛寺、丝绸世界构成了古越文化集聚区,为一般空间集聚区。在不同的圈层结构中,都有中心景区。如核心圈层的西湖、宋城、湘湖,边缘圈层的乌镇、千岛湖,中间圈层的柯岩,在各自的圈层发挥着中心组织作用。
5.2 空间组织策略
一体化策略。一体化最主要特征是各景区之间空间联系强度值没有明显的等级性,空间联系方向没有等级指向性,景区之间分工明确,客源市场、设施、信息、人才、技术共享,景区经济发展相互呈现明显正相关,它是景区经济发展高水平阶段。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内,以西湖为中心的50 km范围内景区空间积聚明显。该区域应发挥中心景区优势,将西湖风景旅游区、大运河国际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旅游区连成一体,发展一批大型旅游综合体,实现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空间一体化。在空间一体化的基础上,实行集群发展,实现规模经济、集聚效益最大化。从空间联系强度、外向性看,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与杭州都市圈核心区联系较紧密,这与景区空间距离、交通的可达性、资源的互补性密切相关。而其他三区与核心区联系较松散,要发挥中心景区空间联系发展轴的作用,利用杭徽高速、沪杭高速、宁杭高速、宁杭高铁、沪杭高铁的快速交通效应,实现中心带动、圈层推进。在区域网络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度障碍,进行跨界合作,尤其要重视行政区边界的旅游景区的合作共赢,达到空间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经营一体化。
多层次中心辐射策略。辐射形式有3种: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点辐射形式,景区发展以核心景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进,辐射过程中,客流、资本、技术信息由中心景区向周边景区流动。发挥不同圈层的中心景区的空间辐射力, 强化增长极扩散效应。实行中心扩散,圈层推进,网络辐射战略,发挥中心景区的涓滴效应,带动外围景区的发展。线辐射形式,高水平景区的客流、资金、技术、信息一般沿着空间联系轴扩散。以核心景区为要素,遵循景区空间联系轴的导向性,发挥交通的链接性,打造一批区际、区内景区空间发展轴。从景区空间联系方向看,西湖—千岛湖、西湖—乌镇、西湖—柯岩、西湖—南浔、西湖—盐官观潮为杭州都市圈景区地域空间一级区际发展轴。在一级轴线之间,要充分整合轴线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产品功能互补,形成区域品牌。例如在西湖一千岛湖轴线,要凸显钱塘江一富春江一新安江一千岛湖,三江一湖资源优势,打造江湖旅游发展轴,带动龙门古镇、富春桃源等周边景区发展。加快发展资源基础比较好,但从景区空间联系看又比较弱的旅游轴线。如在杭州山水区西北部,大明山、浙西大峡谷、天目山、柳溪江一线,景区间空间联系很弱,其值小于100。该区域要充分发挥杭徽高速的导向作用,加强与安徽黄山的联系合作,突出生态度假和养生度假功能,整合沿线的余杭古镇、太湖源、青山湖等旅游资源,打造浙西北生态养生旅游轴。强化南浔—乌镇、垂云通天河—瑶琳仙境、西塘—南湖、百草园—安吉竹博园、大佛寺—丝绸区内旅游发展轴的带动效应,带动周边低等级景区发展,形成区内新兴景区地域增长空间[23]。面辐射是点、线辐射的延伸,景区发展沿着区域景区空间联系网、交通网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扩散。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杭州都市圈初步形成了西湖为中心的杭州都市景区空间集聚区,南浔、乌镇、西塘、嘉兴南湖空间集聚区,五泄、西施故里空间集聚区;发挥这些集聚区的中心效应,带动区内其他景区发展。
功能型景区近邻效应空间组织策略。发挥外向带动型、内向带动型景区的空间组织能力。在区域内部,强化带动外向型、中间中心性高的景区的桥梁作用,重点发挥杭州山水旅游区的富春桃源、龙门古镇、千岛湖,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的柯岩、五泄、西施故里、大香林,浙北古镇运河生态旅游区的盐官观潮、南北湖、德清下渚湖湿地等景区与杭州都市旅游区景区的合作与联系,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客源流的共享。发挥旅游发展内向性强、空间联系强度高的景区集聚作用,打造区内景区发展新兴增长极和集群发展空间,如乌镇与南浔、嘉兴南湖古镇湖景板块;会稽山与绍兴东湖山湖板块,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建德灵栖洞溶洞板块。
6 结语
区域中心景区是空间组织的核心节点,它具有景区等级高、经济发达、空间联系强度大、网络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高等特点,如西湖、千岛湖、乌镇、柯岩等。中心景区之间是客流、经济流的主要汇集点,在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旅游边际效用最大化、空间联系作用下,中心景区之间的引力方向,是区域景区地域空间拓展的方向,在两个引力方向之间,是新的景区布局与发展区域。
功能型景区是空间组织的重要节点。外向带动型景区对于破除行政壁垒,实现空间一体化具有很大组织能力,如富春桃源、五泄、 盐官观潮、下渚湖湿地等。内向带动型景区一般是区内新兴增长极,对区内空间均衡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如南浔、瑶琳仙境、会稽山等。
景区间的空间联系流量和流向,奠定了景区发展轴线等级与方向,是景区地域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区域景区空间组织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跨区域景区经济流的作用更加突出。景区空间联系度、景区空间联系方向、景区空间联系标准差系数的综合考虑,能判断出区域景区经济空间发展阶段。如,杭州都市休闲旅游区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标准差系数、空间联系强度都大,可以认为它是景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