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04-23尹仑

中印对话 2021年5期
关键词:习惯法神山物种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传统信仰,如傣族的龙山信仰、彝族的密枝林信仰、藏族的神山信仰等。时至今日,这些传统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禁忌,都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云南德钦县,当地藏族人民形成了以神山卡瓦格博(云南最高峰)为核心的传统信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德欽县境内的300多座神山。神山信仰是当地藏民族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村民相信神山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都属于神山,是不可侵犯的,人们如果擅自猎取或采伐,将惹怒神山用暴雨和泥石流等手段对村庄进行报复。

在此基础上,当地藏族村民进一步形成了禁止在神山砍伐树木、盗挖药材、污染泉水、河流和湖泊等相关禁忌,得到大部分村民的公认和自觉遵守。这些禁忌客观上保护了神山及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了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保存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的“基因库”。

在德钦县藏族乡村,存在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组织“姐妹会”,这是当地藏族女性村民自发成立的群体性组织,主要负责组织节日和宗教的集体活动。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一些村的“姐妹会”开始自发组织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如保护森林和恢复植被等。“姐妹会”自发转变成为一个乡村环境保护组织,如德钦县佳碧村在“姐妹会”基础上成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验室”,制定了十多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活动,包括建设“缅茨姆气候行动碳中和林”。

缅茨姆神山是德钦梅里雪山的一座山峰,藏语意为神女峰,海拔6000多米,终年积雪。在当地信仰中,这座雪山成为了保佑当地村民尤其是女性的女神,并掌管当地气候。用缅茨姆神女峰来做“碳中和林”的名称,显示出当地女性村民有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精神力量,以及背后的传统生态习惯法。

云南西南部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也是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当地各民族有着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生态习惯法,保护了原有森林,成为当地民族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这些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也为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包括印度、巴西、南非、马来西亚和安第斯共同体等相关国家已制定生物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开始在生物物种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使用等方面,承认和接受原住民、世居民族、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等传统民族社会的传统生态习惯法和制度,并将其融入现代环境法律体系中。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的缔约方,公约和议定书提出了生物遗传资源具有国家主权,要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而产生的惠益,需要按照国际公约要求制定相应国家法规。因此,未来可以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生态文化丰富的云南率先开展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法治建设,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让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特别是传统生态习惯法介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建设中,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法可依,以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维护生态安全和国家物种主权。

本文作者尹仑为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习惯法神山物种
年卜热桑神山
扎色神山
丽水发现新物种
抗疫专题
习惯法在中华法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习惯法的局限性和存在价值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转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