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舆论热点防控机制的构建探赜

2021-04-22李铁

成才之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铁

摘 要:高校作为我国舆论宣传、文化融合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阵地,会时刻受到来自互联网舆论的影响。文章对高校网络舆论热点的背景、特点、方式和现状进行研究,指出高校建立一套网络舆论的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存档和信息反馈机制,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控制和宣传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舆论热点;防控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2-0006-02

高校作为我国舆论宣传、文化融合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阵地,会时刻受到来自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建立起一套网络舆论的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存档和信息反馈机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舆论热点防控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国际级的大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各个方面,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舆论引导带来许多问题,成为国家舆论治理和引导的新阵地。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相比传统的舆论引导、舆论管理和舆论宣传,新的互联网舆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也更广。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学历更高、素质更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发送信息的手段更丰富,也更快速。快速性和广泛性已经成为高校舆论阵地最主要的特点之一。高校往往处于舆论的焦点处,其内部的一些问题经过曝光后,会快速向互联网蔓延。在这个过程中,微博、微信、贴吧、论坛又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将舆论焦点急剧放大,极易出现一些片面的看法,被人“带节奏”,让片面的不良的言论蔓延。多元化的发声渠道,碎片化的信息汇集,信息的片面化、模糊化、突然性让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在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管理工作时十分棘手。快速传播、不易控制成为高校舆论传播的另一个特点。

由于部分地方的互联网实名认证制度不完善,一些高校学生在上网和交流时使用的不是真实的身份,有的甚至都没有通过网络平台本身的注册认证。互联网给人戴上了一张面具,有了这张面具,少数平时生活中比较沉默的高校學生就会变得肆无忌惮,甚至偏颇。所以,高校网络舆论带有明显的隐蔽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人员特征

(1)学习、生活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对热点事件参与度高。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有知识的社会青年群体,对新事物的态度往往充满好奇,勇于尝试,更把整个生活都融入到互联网这张巨大的网里面。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80%以上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如吃饭通过网络订餐、联络通过网络等。高度融合在互联网里的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热衷于参与各种网络热点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2)网络舆情的各种思想容易冲击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阶段,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和细致。但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的传承者,高校学生还具有强烈的民族和民主意识,公民责任心较强,往往热衷于参与各种网络热点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人煽动或者被人“带节奏”,就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误导,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高校舆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论重视不足,资金和人员投入较少。十八大以来,各相关部门、各高校提高了对网络舆论引导、管理和宣传等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一些高校的党政干部年纪比较大,对这些“90后”“00后”学生的心理和社会行为理解得不够透彻,客观上还是存在着对网络舆论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平时不重视、爆发突发性舆论热点时想临时抱佛脚都没法抱的局面。

(2)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一般由省市级网络部门发现舆情,然后下发给高校进行排查疏解,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这种方式反馈较慢,联动不够快,往往由省市级相关部门发现后再下发给高校,需要反馈时间。并且高校进行摸排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内舆情已经扩大,再贸然强行控制舆情反而会出现更大的反弹。其次,在省市级相关部门发现网络舆情时,舆情已经较大,不利于引导和控制。因此,如何提前发现,用“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引导、早控制”模式来对待高校网络舆情,把“自上而下”的舆情引导模式同“自下而上”的模式有效结合,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五、高校舆论热点防控主要思想

(1)监控高校网络舆情易爆发点。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件,涉及个别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的事件,涉及公众关注的焦点的执法事件,涉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事件,涉及学生在校日常学习生活的事件等。

(2)收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和设备,设置与高校相关的关键词、敏感句子等,去查找和浏览相关内容。人工手段:通过人工的方式,对一些与高校高度相关的重点网站、社交平台进行监控和监督,如高校论坛、高校贴吧、高校QQ群、高校微信群、高校微博等。

(3)高校网络舆情的收集模式。高校收集舆情时要多渠道、多维度、多方面去收集一切信息,以便后期更好地分析和判断舆情。高校要把握舆情的要点,收集有价值的网络舆情点。一般高校网络舆情分为三个阶段:网络舆情的酝酿初期,网络舆情的校园内局部高速扩展期,网络舆情成型、向整个互联网扩展的高峰期。高校要根据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方式去收集。

(4)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与处理。1)高校网络舆情热点的分类要按一定的关键词分成不同级别,将事件分为“良好、中性、略恶性、恶性”几个等级,每种等级出台不同的网络舆情针对办法。2)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高校要有不同的、针对性的、规范的预案。在网络舆情分类与处理的整个流程里,相关人员必须将收集到的信息与网络舆情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相关人员在进行舆情分析时,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相关人员还要在网上大范围、多方向、多维度地收集有用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网络舆情后期的趋势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在处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推不脱,争取在网络舆情发生的初级阶段控制住舆情发展的方向。

(5)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传与反馈。在高校发生网络舆情时,各相关部门要及时收集信息并分类、追踪、处理,然后及时向高校相关主管部门汇报网络舆情的各种信息和情况,以便统一宣传公布。如有必要,可由高校上交给上级维稳部门和网络监控部门。

(6)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归档。高校应成立相应的机构,对本校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汇总,建立舆情档案系统。每次舆情发生后,高校要将舆情的相关信息归档,分析出下一步应该重点监控的网站、人员和媒体等信息。

总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发表看法的方式变得碎片化、模糊化、隐蔽化,为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提供了土壤,阻碍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作为舆论宣传、文化融合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阵地,也时刻受到来自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建立起一套网络舆论的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存档和信息反馈机制,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广鑫,于振元.校园政治舆论引导与营造路径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2]邱启照.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探析[J].大学教育,2012(10).

[3]赵红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网络舆论生成与防控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4(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