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文主义

2021-04-22成雨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3期
关键词:剧作夏洛克人文主义

成雨荷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作为英国最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与戏剧家,其剧作在英语世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圣经》齐名,深刻反映了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状况。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早期(1590—1600年)、中期(1601—1607年)与晚期(1608—1612年)。虽然这三个时期的英格兰社会处于动荡中,但其创作的戏剧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却始终如一。本文就莎士比亚不同阶段创作的戏剧作品内容,分析其剧作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何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最先兴起于意大利,后遍布西欧各国。其间,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4世纪经济逐渐走向繁荣后,意大利市民一改往日对世界的悲观态度,他们极其厌恶天主教虚伪的禁欲主义,想要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主张追求世俗的享乐;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性”置于“神性”之上。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高贵的,人有欲望是合理且不可避免的。

英国的文艺复兴与其他西欧国家略有不同,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自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后,英国就不再受天主教廷的统治,所以英国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农奴制与人民的冲突,而不是教会与人民的冲突;二是由于英国先天优越的地理条件,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远远快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英国的文艺复兴带有浓烈的资本主义色彩,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因此,英国的人文主义独具特色,体现在莎士比亚各个时期的剧作中。

二、早期剧作中的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创作早期,此时的英格兰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鼎盛时期,史称“黄金时代”。莎士比亚在这一阶段创作出的剧作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四大喜剧之一的《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的喜剧通常通过讽刺、刻意制造矛盾等方式赞扬人的勇气与智慧,歌颂无瑕的友谊和爱情,他倾向于让笔下的角色打破封建道德、宗教或传统偏见等中世纪残留的糟粕的束縛,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威尼斯商人》作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包含了三条故事线索:贫穷的青年巴萨尼奥向巨额遗产的女继承人鲍西娅求婚、高利贷放贷人夏洛克之女杰西卡与其仇人安东尼奥的朋友罗伦佐私奔和“割一磅肉”的法院判决。剧本通过描述英格兰资本主义早期商业阶级与高利贷放贷者之间的矛盾,歌颂了智慧、友情与爱情,其核心思想是对人文主义中人的“善”(剧中体现为道德原则)的赞扬。剧中假扮成法官的鲍西娅审判夏洛克的情节被后人诟病为“反人文主义思想的种族歧视”,事实上,莎士比亚通过描写犹太人(即夏洛克)在法庭上的遭遇来讽刺当时英格兰社会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

夏洛克向安东尼奥放贷,要求安东尼奥割一磅肉给自己以还清贷款,这一做法确实与代表新兴商业阶级的安东尼奥的多情尚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莎士比亚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经典的卑鄙小人的形象,但其台词却也呈现出了夏洛克作为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人物形象变得不再单一。夏洛克并非是纯粹的心狠手辣、内心恶毒之人,他自诞生起就因为信仰的不同遭人歧视,这才使他成了“不懂得怜悯,没有一点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这也正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在一个对犹太民族充满蔑视与偏见的社会中,他敢于指出这些不公,用坦诚的语言揭露当时英格兰社会存在的弊端。鲍西娅女扮男装,凭借“小聪明”而非正规的法律手段帮助安东尼奥赢得胜诉,这个情节旨在赞扬人的智慧,却也引人深思:鲍西娅的成功暗示了人已经开始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的社会是否公平呢?这样的社会是否是人文主义者所追求的呢?法院判决的情节既体现了人文主义,同时也对非理性的人文主义提出质疑。《威尼斯商人》创作于1596年,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英格兰社会已经隐隐出现阶级矛盾愈发激烈的趋势,社会的动荡不安使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染上了悲剧色彩。

三、中期剧作中的人文主义

1600—1603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后鼓吹君权神授,这一举措引起了包括议会在内的英国贵族的不满,他的挥霍无度加剧了人民的痛苦。莎士比亚所提倡的王权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联盟逐渐瓦解甚至对立。农民因为圈地运动备受剥削、流离失所。莎士比亚的剧作一改往日的乌托邦风格,转而变得忧郁悲愤,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揭露社会的丑恶。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的悲剧,悲剧绝唱《雅典的泰门》就问世于这一时期。

梁实秋先生认为,《雅典的泰门》缺少细致的矛盾冲突的描写。不过,相对于其他四大悲剧的悲壮宏大,这部戏剧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揭露了金钱的统治地位和拜金主义的罪恶:

“黄金真是一尊了不得的神明,即使他住在比猪窝还卑污的庙宇里,也会受人膜拜。”

富有的雅典贵族泰门为人慷慨,周围聚集了一群假意奉承、妄图骗取他钱财的“朋友”。泰门很快倾家荡产,昔日的“朋友”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纷纷冷嘲热讽、落井下石。最终,泰门在孤独与绝望中死去。

泰门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或者说他在刻意逃避现实。泰门只愿意听奉承的话,他没有意识到在阶级社会中,他所幻想的人们拥有的美好高洁的品质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破产后,泰门认为“朋友”会帮助他,在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泼了冷水后,他用极其不成熟的方式进行反击:把大碗的温水泼在那些露出真面目的狐朋狗友的脸上。自此,泰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乐善好施变得愤世嫉俗。戏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艾西巴蒂斯将军,因为替雅典的爱国人民请求宽恕反而遭到了元老院的迫害,这也暗示着利己主义已经侵蚀渗透了国家的方方面面。《雅典的泰门》无情地揭露了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对腐朽不堪的封建主义提出抗议,剧情后期的起义象征着人文主义的崛起,莎士比亚极力颂扬了这一点,使得这部悲剧添加了一丝鼓舞人心的喜剧色彩。

四、晚期剧作中的人文主义

到了创作晚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逐渐被残酷黑暗的现实社会所击败,但这一时期的作品却逐渐转为喜剧。事实上,这是由于莎士比亚对现实感到绝望后将人文主义理想寄托于乌托邦的体现,他终是放弃了孤军奋战,对于唤醒社会道德感到绝望。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带有浪漫空幻的色彩,《辛白林》就是代表作之一。

受继室蛊惑的不列颠国王辛白林错怪自己的女儿伊诺贞,拆散了女儿和她的爱人波塞摩斯并将他流放。到了意大利后,波塞摩斯受奸人蒙骗,认为伊诺贞对自己不忠。最后,辛白林失散多年的两个儿子以及自己的女儿、女婿协助他战胜了罗马军队,父子团圆,伊诺贞和波塞摩斯也破镜重圆。剧本突出了带有强烈空想性质的宽恕与和解的主题,体现了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信念与理想。作为公主的伊诺贞原谅了怀疑她甚至想要谋杀她的贫士丈夫,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该剧中,所有的阴谋诡计、怀疑陷害在宽恕谅解前都变得不值一提。作者通过安排伊诺贞和波塞摩斯跨越阶级的爱情修成正果,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期待与向往,他将个人的人文主义理想完全寄托于这部戏剧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绝望。《辛白林》故事情节安排复杂,穿插离奇得近乎荒诞,是一部带有强烈的魔幻主义色彩的典型的莎士比亚创作剧作。

五、结语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剧作不仅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与时代背景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亚历山大·蒲柏之所以评价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极其逼真”,就是因为其作品具有与社会时局紧密关联的戏剧特色。戏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有不同的体现,可以说每部作品都映射了一个真实的英国社會,让后人得以通过其作品窥探历史。

参考文献:

[1]曹世炜.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特色探讨[J].大众文艺,2014(14):28.

[2]叶琴.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特点[J].考试周刊,2011(14):30-31.

[3]张文妮.从莎士比亚看英国文艺复兴特点:浅谈莎士比亚剧作及演出形式与文艺复兴的联系[J].戏剧之家,2019(19):15-17.

[4]周施廷.意大利文艺复兴对莎士比亚的意义[J].文艺研究,2020(7):101-113.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猜你喜欢

剧作夏洛克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我夏洛克回来啦
论动画电影的无绝对反派角色剧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