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面料设计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1-04-22谢爱记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谢爱记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在纺织技术、面料设计工艺的逐步完善下,服装产品呈现出功能化、美观化、细节化的多元发展趋势,为我国轻工产业的发展带来可观收益、从针织面料呈现出的属性来看,其在服装产品中是依据线条、结构、纹理等展现出面料本身的价值,增加顾客群体的认可度。但从目前针织面料设计课程涉猎到设计工艺并不完整,这就造成专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必须针对此类课程呈现出的缺点,结合针织面料在服装产品中的实际应用属性,对原有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一、针织面料设计的应用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围绕“茧”主题,体现出包容、交互意境。
在对此类设计情境进行分析时,可以将“茧”看成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个体,破茧成蝶代表着万物初新的意境,在对朝气、活力、力量等进行表达时,作者通过树木的枝条体现“茧”外表的平滑,然后结合与丝绒棉、细毛等物质作为外部包裹物质,其可进一步体现出包容的视觉效果,且在触摸时,可以通过棉、毛感受到“茧”外部的入手感,形成感官方面的冲撞。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则先分析“茧”的外部形体特征,解读其质感、观感等,整体围绕毛感,渗透出一种温暖的感觉,然后通过外部棉、毛物质的添设,塑造一个立体感、空间感。在拟物的模式下,可升华结构的意境性,为后续各类形态的延伸提供平台。如图一所示,为实际设计案例。此类设计以“0”为基础,通过正针、反针交叉的模式,彰显出材料螺纹的立体感,然后采用棉质纱线,令整体材料更为柔软。在“0”内部则是采用具有镂空属性的针织物,体现出整体面料的柔软性,形成内部与外部的鲜明对比(见图1)。
二、针织面料设计的实践教学改革
图1 织物设计
从教学案例中可以得出,要想令学生真正了解到不同材料呈现出的属性,应充分围绕主题,令学生明晰到不同面料设计中,材料主体所具备的基础特征,并通过外体来实现意境、工艺的表达。在教学改革中,则必须以教师、学生、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突破原有课程的教学束缚,强化实际教学质量。
首先,在教师方面。针织面料的研发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市场需求的,为强化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对接度,承接专业教育的教师团队必须肩负起市场调研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服装产品的了解力度,将服装款式、创意表达、制作工艺等,综合得出与面料属性、设计相关联的各类信息,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不同内容分化成独立的个体,逐层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团队可引入企业技术人员,详细解析各类面料的制作过程,利用课堂将知识内容进行立体化解读,强化实际教学质量。
其次,在学生方面。由于针织面料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其需要学生了解到各个材料之间的属性,及不同材料在交叉使用时呈现出表体特征与相关机理等,才可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欲望。从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每一项面料的设计都可作为学生实现自我突破的一个契机,当学生完全面料设计创新时,将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此,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强化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融合效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实际学习内容,调动起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际教育质量。
最后,在教学模式方面。从针织面料的实际设计环节来看,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一局限在某一个教学空间中,而是需要多种创作融合的方法,为面料实际设计提供一个创新环境,打破传统工作室的教学束缚。此外,应依托于先进的教育技术开发纺织面料设计的专业教学平台,结合网络资源将材料属性、用途、使用效果等进行逐一罗列,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平台内部的搜索,实现对材料的基础认知。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方面,应对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结合先进教育技术,打造出理实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可进一步强化实际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全方面塑造。除此以外,考虑到社会市场的影响因素,高校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深度分析出不同教学模式下,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对接度,实时对面料、设计理念等方面的更新。通过资源体系的深度融合,可为教师、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且通过企业资源的注入,可令教学科研成果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实践价值,强化实践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织面料设计专业在具体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到面料属性、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诉求、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确保课程教学内容可全过程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新思维等。为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强化知识内容的应用能力,加大课堂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的全面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