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全民健身需求的特征、问题与发展策略*

2021-04-22王孝健武东海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项目全民

王孝健,武东海

(1.东北林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中山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275)

2015年11月,习总书记就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的指示 ,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全民健身面临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指明了方向。

随着政策的出台并落实,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健身呈现爆发式的快速发展,但在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也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在一些偏远地区,这种矛盾则更加突出。“因此,持续开展并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顺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转化”[2],调和体育供需结构性失衡矛盾难题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目的是促进全民健身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和谐社会中的发展成果共享。

1 全民健身的特征

1.1 时代性

“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进步使得人类肌肉力量由各种技术手段提供的能量所取代[3],大大减少了肢体活动的机会,加之生活节奏与精神压力的增加,各种亚健康状态频现。人们越来越注重维护自身健康,从思想上更愿意通过运动健身来增强体质,并在运动健身中体验到快乐,愉悦了心情,扩大了交往,增强了体魄。新时代的体育健身运动更加注重全民性和参与性,自从“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后,全社会对运动健身的理念以及健康的意义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观念上认为美好健康的生活在于机体对于疾病的预防,从而享受生活。

1.2 多样性

首先,参与群体多样。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所有公民都是全民健身的积极践行者。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老年人、青年男女、少年儿童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老年人和中年女性是主要群体,青少年和儿童是重点。

其次,活动内容多样。国家大力发展健身跑、太极拳、健步走、登山、自行车、户外旅游、游泳、球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蹦极、保龄球、跆拳道、高尔夫球灯运动,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祖国最北端的东三省,滑雪、雪橇、冬泳等冰雪运动是最具特色、深受喜爱的群众运动项目。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活动就有600 多个体育项目,其中以摔跤、赛马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闻名世界。[4]这些传统特色体育项目风格独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极大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也使人民群众有更多喜爱的项目可以选择。

另外,开展形式多样。全民健身形式多样,不仅有正规的运动竞赛,还有更多的群众自发的各类活动。全国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比赛,近几年多次组织全国性的广场舞、太极拳、武术等比赛。各省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大中城市组织群众性马拉松比赛,如油菜花马拉松、长城马拉松、城墙马拉松等。

1.3 多元化

首先,个性化健身。随着全民健身的逐步深入,大家也都从自身的健身需求出发,对健身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除了量身定制专业化健身方案、参加各类体能赛、训练营、体质监测等等,也都开始注重健身的配套产品。女性市场增加了瑜伽、备孕训练、产前以及产后恢复等多种健身产品,此外像攀岩、蹦床等新型个性健身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喜爱。与传统健身房大而全不同,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以小而精为特色,专门针对特定人群做个性化健身指导的工作室,反应出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健身。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穿着智能运动穿戴设备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可以监测心率、运动步数、运动强度等信息的智能手环、智能脚环等,还有相应的软件可以提出运动建议、对身体运动进行测评等,穿戴者对外观的选择也偏向于个性鲜明的产品。

其次,社交化健身。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运动APP的开发使用,健身爱好者在运动的同时,还通过各类软件交流运动心得、分享运动的快乐,以此来提高运动质量,也会相互推荐良好的运动环境,寻找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玩伴”,为运动健身附带上社交属性。

另外,家庭化健身。从2020 年的春节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不出门”成了抗击疫情的措施中被强调最多的一个词。居家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既是保持家庭成员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以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于是,一场瘟疫,激活了一个平时我们不太关注的体育领域——家庭体育,相信后疫情时代的家庭化健身也将成为全民健身热潮中一朵格外绚丽的浪花。

2 供给侧改革下全民健身需求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指导缺乏,难以有效推动全民科学健身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方面,高素质专业指导人才严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5]。然而,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志愿性服务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面临队伍流失、上岗率低、组织缺失,工作缺乏目标和动力,缺乏监管和评价等问题。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82万余名,与全民健身参与者数量比大概为1:240,造成人民群众运动健身得不到科学专业的指导,影响到健身的效果。

2.2 健身场地设施供给结构失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首先,可供人们参与健身运动的场地设施总量仍严重不足。截止2018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16.20万个,体育场面积25.94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m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全国体育场地主要数据

虽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明确要求学校开放操场、球场、田径场跑道等室外场地设施,但出于教学需要、管理安全、设施维护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仍然较低。由于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缺陷,并未考虑预留足够的场地供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近几年 “广场舞扰民”“暴走天团违反交通规则”等不良社会事件频发,也从侧面揭示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

其次,健身场地设施供给结构失衡。从全国来看,东中部地区无论是省均体育场地数量还是场地面积,均远高于西部和东北各省。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由于健身运动人员数量较多,为获取更好的健身效果而频繁使用公共健身器材,造成基础设施因过度使用而严重损坏,形成“公地悲剧”。而在人口稀少的城郊或农村地区,健身场地设施因常年无人使用、年久失修,或被挪为他用,成为“晒谷地”“打谷场”,造成大量的公共资源闲置、浪费。两者对比鲜明,也反应出我国健身运动场地设施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2.3 缺乏资金供给支持,迟滞了全民健身的发展

全民健身战略得以推进,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民生大幅度改善,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健身,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不断增长。但长期的计划经济、政府供给,使全民健身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本要素供给“力不从心”[6]。

根据近十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的有关数据显示,不难发现虽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整体上不断增长,但其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持续降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较低,比重均值为0.048%,参看以下表2与表3。而且横向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存在较大差距。

显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资本供给不足,严重阻滞了全民健身的发展与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7]。

表2 2010—2019 年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信息

表3 2010—2019年国家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比重

2.4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限制了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发展

首先,参与受众有限。一些传统的民族民俗体育项目,起源地区偏远、经济落后,只有当地居民了解和参与这一项目,导致了参与人员有限。

其次,宣传力度不足。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带来了“重见天日”契机,但目前大部分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宣传途径单一、力度尚显不足,其宣传力度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再次,推广普及困难。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体系不开放,比赛机制不完善,教学资源匮乏并缺少资金支持,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难以推广与发展。

另外,个性化需求被忽视。基层政府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对具有民俗性、地域性的体育活动需求关心不够,一如既往的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台“老三样”普遍供给,导致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发展受限。

3 供给侧改革下全民健身需求问题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激励,为全民健身提供专业化指导

首先,全方位多途径培养体育人才。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中体育成绩列入中考成绩,培养中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通过体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挥专业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主体作用,在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理念、组织管理能力与理论素养等多方协同发力,从而提高体育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通过各类训练营、培训班与公益讲座等,普及体育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技能,强化人们的综合体育素质。

其次,优绩优酬机制的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的领路人,其在具体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服务达到一定的数量、质量、规模或社会效益后,应在同行业中大力宣传,树立榜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在全民健身服务中贡献突出的指导员,考虑将其纳入公务员体系。

3.2 充分挖掘各类土地资源,破解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失衡

首先,要用活城区边角地带,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 ,因地制宜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建立可供民众参与的健身运动场地。

其次,要盘活闲置资源,积极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等资源向公众开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社会场馆设施,低收费或免费向群众开放并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和检查评估机制,确保各类场馆对外开放的良性运行;应鼓励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地,帮助解决安全管理、设施维修等难题,减少资源闲置,破解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短缺困局。

另外,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如“趣运动”“动网体育”等商业共享体育平台建设,为民众提供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信息并实现快速预定,提高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3.3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首先,转变资金供给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供给模式转变,建立政府“兜底”、市场融入、社会参与的资金建设模式”[8]即政府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全民健身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基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全民健身资本供给进行“兜底”。“在全民健身项目具体实施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方式”[9],给予企业更多的投资渠道,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利用PPP、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等新兴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其次,拓宽场馆资源的供给途径。倡导“开门办体育”,积极鼓励各类体育平台参与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此种模式既减少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又盘活了政府闲置资源,不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也使社会资本得利,是一种三赢的模式。

另外,应加大体育彩票基金对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投入比例,专款专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开支。

3.4 强化全民健身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体育服务体系

首先,构建与时俱进的互联网体育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全面健身战略的推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应充分利用并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整合碎片化的健身知识、理念,在内容、形式与传播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覆盖面广、环境优良、理念先进的健身知识传播与互动生态圈,助益全民健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依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开创体育健身新方式。各省市应建立融竞赛组织、体质监测、场馆资源与体育培训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从方便群众层面,其可通过平台了解赛事与场馆信息,实现观赛、参赛与预定场地;从政策制定层面,通过平台收集民众相关健身与需求信息,为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打下基础,通过长期的数据追踪,为下一阶段的决策提供详实并准确的参考。综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手段,对于提高民众体质,增强人民体育素养等都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3.5 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

首先,建立规范的、科学的保护机制。“要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让传统体育走进校园、走进全民健身中去”[10]。加强特色传统体育旅游建设,定期举办传统体育活动,吸引游客扩大宣传的同时,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传统特色体育文化保护机制。

其次,抓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在于时代新人的践行,所以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多了解、多接触、多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开展更多的健身项目或具有运动价值的竞技项目,给广大民众带来健身和娱乐休闲方面的切身利益。

第三,要加大对民族特色体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积极组织各种传统体育竞赛,形成相对固定的少数民族体育赛事,同时开发一些适合中老年人健身的传统特色体育健身运动,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4 结语

全民健身战略是国民健康的重要保证,是民众的健康福祉,在其被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会面对不少问题,供给侧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与借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全民健身运动必将蓬勃发展。

城市社区15min健身圈的建设,乡镇、行政村与新建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的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大幅增加等美好愿景与目标,必将得以实现。

全民健身的供需矛盾是否得以化解,“既要看具体的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量民众的实际生活状态与现实获得感”[11]。“互联网+体育”“康养+体育”“旅游+体育”等新模式与全民健身的交融,将是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项目全民
全民·爱·阅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成语魔方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气排球选项教学模式归纳与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