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般深沉的爱
——评锡剧《烛光在前》
2021-04-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早已引起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江苏被列入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的有4部,被列入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的有2部,被列入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的有6个,入选总数在各省区市中占首位。2021年1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公布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入选作品名单,其中大型剧目50部、小型节目20个。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为此成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最新统计,全省党史题材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超过100 部。由常州市锡剧院创排,罗周编剧、童薇薇导演、孙薇主演的锡剧《烛光在前》,由于题材独特,该剧演出之前已相继入选2020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关注的主题作品之一。近日,锡剧《烛光在前》又荣幸地入选中央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全国在京展演剧目50部,其中江苏2部。
记得当初讨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时,最让我兴奋的是锡剧《烛光在前》剧本,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锡剧《烛光在前》剧名。4月1日晚,我应邀观看了该剧在常州大剧院的试演,演出现场,观众无不沉浸其中,我也含泪看完全剧,思绪万千,更加佩服罗周驾驭这一题材的洞察能力和写作技巧。该剧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为人民谋永远幸福”的崇高理想为背景,通过讲述陆静华理解并支持丈夫张太雷、二女儿张西蕾、儿子张一阳为信仰前赴后继的故事,深情礼赞这位极其平凡、极其伟大的女性,是舞台艺术作品中一位兼具革命母亲、英雄妻子和贤惠儿媳三位一体的形象。由此我们也更加深刻认识到,党旗之下、先烈背后,往往就有无比坚强的女性;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华民族的复兴,永远离不开平凡女性的无私奉献。
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锡剧《烛光在前》的最大亮点。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8 名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12 名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第一个牺牲于战火中的中央政治局成员。他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青年团组织创建和青年运动发展建立不朽功勋,为实现国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发挥重要作用,为挽救革命和掀起土地革命风暴立下丰功伟绩。张太雷牺牲时年仅29岁,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我看过《烛光在前——张西蕾自述》这本书,张西蕾曾说,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这烛光,就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罗周大胆借用“烛光在前”作剧名,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大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今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以张太雷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不懈追求,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也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独特的观察角度,是锡剧《烛光在前》的最大特点。该剧没有直接、正面歌颂革命先驱张太雷,而是以张太雷夫人陆静华为第一主人公,描述她的人生遭遇,通过这个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女性,折射张太雷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革命品格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在张太雷、陆静华影响之下,三个孩子走上革命道路或被迫留守家中的精神世界。写建党初期革命先驱题材,从这样的角度切入,令人耳目一新。陆静华与张太雷同年同月出生,自幼失去双亲,从小靠叔父抚养,只读完小学,20 岁嫁与张太雷,张太雷此时尚在北洋大学念书。张太雷奉其母之命成婚,婚前与陆静华并不相识,婚后教她认字、读古典小说,并学习绘画、刺绣和缝纫。22 岁、24 岁、25 岁分别生下大女儿、二女儿和儿子。23岁收到张太雷参加远东书记处工作离境前写的书信,这是张太雷目前唯一存世的信件。26岁携孩子与张太雷在上海相聚半年,与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同住中共中央机关宿舍。29岁张太雷牺牲于广州起义,这一年婆母患脑溢血卧床不起,从此挑起全家生活重担。31 岁送孩子三人上学。40岁、41岁,二女儿和儿子分别走上革命道路。43岁皖南事变,儿子张一阳牺牲于上饶集中营,牺牲时不满18岁。44岁婆母去世。51岁新中国成立,受到全社会尊重。53岁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亲切接见。70岁与大女儿同时亡故。从这份年谱简编可以看到,张太雷短暂而辉煌的生命里程,如果没有陆静华大地般的承载,没有她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的培养和激励、对长辈的侍奉和孝敬,毫无疑问,张太雷将无法集中精力从事革命工作;陆静华始终遵循张太雷的遗愿,长期赡养卧床不起的婆母,为此放弃周恩来直接安排的奔赴延安的机会;陆静华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抚育孩子,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间接感受张太雷的思想和教诲,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因为爱,张太雷对家庭、对妻子选择了隐瞒;因为爱,陆静华对丈夫选择了信任、相守;因为爱,陆静华忍痛选择了将二女儿、儿子送往共产党领导的人们军队。陆静华一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走上杀敌的战场,但在孩子心目中,如果说张太雷是那烛光,陆静华就是那擎起烛光的人。从这个意义来说,以陆静华为第一主人公,无疑是承载张太雷题材的最佳选择。
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该剧的重要特点。与大多数现实题材舞台戏曲作品不同,锡剧《烛光在前》采用元杂剧四折体例。四折体例是罗周的拿手强项,粗略统计,她写的四折体例剧本已多达39部。锡剧《烛光在前》以陆静华与丈夫及三个孩子数次别离为主体,构成四场主戏,分别对应她与三个孩子和丈夫。具体叙述上,以陆静华支持孩子们寻找党组织为切入点,既有按时间顺序一送再送、一别再别的情节延伸,又在张一阳之死上重组时间线,展开对张太雷的回忆,形成首尾呼应之闭环,从而完成对“烛光”的追随和追溯。全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每场戏,陆静华都面对着与至亲的生离死别。第一折《剪信》,此时正值淞沪会战后期,尚未改名的张西梅欲随医护、伤员向南京撤退,被陆静华制止。她告诉孩子,他们早年亡故的父亲是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若参加革命,只能参加共产党的队伍,走父亲生前的道路。为证明女儿身份,陆静华取出丈夫当年家书,剪去书信抬头“静华吾妻”和结尾落款“太雷手书”。孩子们也因此终于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张太雷。为了再现陆静华与张太雷紧密相关的人生节点,这里穿插了对张太雷唯一存世家书的再现。第二折《议去》,中共交通员来接陆静华去延安,大女儿张西屏想和母亲一同离开,婆母瘫在床上,陆静华只能留守家中,但她支持大女儿走上革命道路,张西屏因为家里生活太艰难最终选择留下。这里穿插了对张太雷与陆静华婚姻往事的叙述。第三折《掷衣》,儿子张一阳要跟随中共交通员去新四军根据地,怕母亲阻拦,便藏匿于船上。陆静华假装不知道,她与中共交通员的对话,实则句句是对儿子的叮咛。小船远去,陆静华泪下如雨,这是陆静华与儿子的最后一面。这里穿插了对张太雷壮烈牺牲的追溯。第四折《起名》,回溯张太雷回来探亲但夫妻不能相认,离家许久的张太雷回家了,因特务在场,为保护丈夫,陆静华随机应变,称张太雷是与自己丈夫一同做生意的同乡。特务离开,他们仍不敢相认,只能用话中有话的方式,传达爱的深沉。临别之时,张太雷为儿子取名一阳。这里穿插了对瞿秋白、张太雷共同从事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憧憬。这是浓墨重彩的一折,全剧进入高潮。
纵观全剧,生动的细节支撑、洗练的语言风格,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写到这里,还是要再说说编剧罗周。罗周现任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是目前全国戏剧界最活跃的青年剧作家。因为曾经分管过艺术创作,我对罗周比较熟悉。有人说罗周绝对是个奇才、是匹黑马,她是以横空出世的方式呈现在戏剧界的,对此我有同感。罗周加入专业编剧队伍13年,已创作戏剧作品98部,其中大多数已搬上舞台,她本人也两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六次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奖。罗周26岁博士毕业,师从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教授,她在戏剧文学上的成就,与她扎实的文史功底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有她刻苦勤奋的因素。应该说罗周更擅长写历史题材作品,但她也在挑战自我,加大了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力度,近年来由她编剧的党史题材作品就有越剧《丁香》、淮海戏《夫妻哨》、昆剧《眷江城》、锡剧《烛光在前》、昆剧《瞿秋白》、话剧《新华方面军》等。相信罗周在未来的戏剧创作中会进一步走向成熟,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超越前人,期待看到罗周的第100部戏剧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锡剧《烛光在前》的成功还体现在导演、主演、音乐和舞美等多方面。从全剧演出效果看,孙薇的表演尤其可圈可点。孙薇曾在锡剧《卿卿如晤》中塑造过革命烈士林觉民妻子的形象,同样是烈士妻子,陆静华承载的东西更多。前三场陆静华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最后一场变成了怀胎十月的25岁少妇,形态、步态不同于以往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是个挑战,孙薇的表演朴实而有深度。第二折《议去》中,陆静华是挑着一担萝卜干上场的,孙薇对这个上场的表演精雕细刻,用了有难度的身段,较好地烘托了陆静华的勤劳、坚韧和担当。剧中陆静华的唱段很重,第一折《剪信》和第四折《起名》有两大唱段,一段表现对丈夫的怀念与眷念,一段表现对孩子深厚的母爱。前者是揪心的,后者是唯美的。这两个唱段打破了传统戏的唱法,孙薇用心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唱出了真情实感,其演唱颇见功力。
锡剧《烛光在前》是一部党性光辉与人性光芒交相辉映,既有思想高度、又有艺术成就的优秀艺术作品,对主题性艺术作品创作有许多重要启示。当然,锡剧《烛光在前》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提升,比如恢复三、四折之间的楔子,将陆静华建国后才知道儿子早已牺牲交代清楚,这样也才更符合史实,同时也与一、二折之间的楔子形成呼应。音乐、舞美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相信,经过常州试演、南京首演、北京展演和国内巡演,这部优秀红色戏曲作品还会更具艺术表现力、感染力,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