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人格:一个身体里住进了多个灵魂

2021-04-21韩雪

检察风云 2021年3期
关键词:比利人格障碍

韩雪

在一個漆黑的雨夜,道路被淹、信号中断,与世隔绝的破旧汽车旅馆里,有十一个人暂避于此。他们是:曾经的警察(现任汽车司机)、过气女明星、旅店假老板、拥有田园梦的妓女、神秘的一家三口(神经质的继父、慈爱的母亲、胖乎乎的小男孩)、假警察和他捕获的真犯人、一对新婚夫妻。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血腥的恐怖屠杀。到底谁能逃出生天,谁是凶手?这就是电影《致命ID》(identity)的大致内容。

刚开始,观众或许认为这是一部血浆横飞的恐怖片,继续看会以为是“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悬疑推理片,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一部反映多重人格障碍的心理犯罪片。

人格分裂是电影钟爱的题材,此类影片经典“爆款”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分裂》《一级恐惧》《搏击俱乐部》《机械师》《禁闭岛》《秘窗》,还有成为不少人“童年阴影”的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这些影片利用了主人公人格分裂之后产生的“多重角色”,通过他们影片布下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局”,透过强烈的悬疑感,令观众欲罢不能。在带给观众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多重人格这个心理问题的关注。

人格分裂是一种自我认知病态化的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两个专业的学术名称,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和“多重人格障碍”。如同在一个身体里装了多个灵魂,这些人格有不同的认知和外在表现,轮流占据宿主身体,发挥主导作用。本片中主人公麦肯患有严重的多重人格症,这11个人就象征着他分裂出的11种人格。

多重人格的出现往往与患者童年的不幸遭遇或是战争、自然灾害等惨痛经历有关。比如本片中主人公麦肯就是在童年时期被母亲虐待遗弃,心灵严重受创,造成人格障碍。这种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应对机制。在痛苦、扭曲、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态之下,人为了自我安慰,分裂出了其他人格来分担痛苦,以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更有甚者,还会分裂出“暴力型”的人格,增加安全感。这种在早期以防御为目的出现的多重人格,在一个人成年后往往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记忆断层、思维不受控、行动不自主等,严重的还会危害他人和社会。

包括本片在内的不少同类题材电影都取材于美国的威廉·米利根(简称比利)案件。比利的童年充满苦难,心理扭曲的他启动自我防御机制,陆续为自己创造了23个国籍、年龄、性别、才能、性格各异的人格用以承受痛苦、保护自己,这些人格再加上完整融合的自身,构成了“24个比利”。1977年比利在两周内犯下三起暴力案件,最终因被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被判无罪,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却获判无罪的嫌疑人。“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有些人就会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开来承受。”比利用这句话诠释了人格分裂这种状态。

看完本片,观众就会触摸到被层层悬疑惊悚外壳包裹之下的那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心理保护尤其是儿童心理保护问题。本片的结局耐人寻味,主人公最后一个善良的人格被邪恶人格所杀,而这个邪恶人格竟然是一个小男孩,意味着主人公最终还是被邪恶人格占据,童年阴影已经将他彻底毁灭。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善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不应该被恶意对待,针对儿童的虐待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不只是家务事,更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和严肃的法律问题。因此,在塑造自身人格的问题上,要沉淀阴郁,以爱与宽容,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比利人格障碍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跨越障碍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