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史料拾遗

2021-04-21李广进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科技馆题写题词

李广进

数量可观的中国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中国科技馆)题词,题写时间跨度长达16年之久,横越馆史生命近半。前虽有纪念性质的图片发表,但却缺乏史料价值的理论思考。中国科技馆题词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差异,而表现在关键用语的不同选择,这也是其史料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对 “关键词”进行总结、对比和剖析,便可解读出科普工作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则、任务和目标等史料内涵。对题词进行收集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馆史档案资料,甚至对科普史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在为中国科技馆题写的众多题词当中,要属1984年11月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的“奠基石”最为著名,其“中国科学技术馆”7个字已经成为中国科技馆永久性的文字标识。其次便是中国科技馆二期场馆开放时,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最为知名,曾制成金属模字镶嵌于二期展馆建筑之上,其不仅包含有科普服务理念,也带有一定的迎宾之意。除了上述两例特殊意义的题词外,在中国科技馆奠基和开馆之际,还有7位中央领导同志和5位科教文化名人为上述两件科普盛事挥毫。

一、 中国科技馆的奠基题词

中国科技馆于1984年11月开工奠基,载有题词的资料现有两种,一为《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工纪念像册》(以下简称《像册》)(1)《像册》来源于私人收藏。;一为《科技馆》杂志。二者所载题词篇幅数量不一,题词作者也稍有差异。

《像册》未见发行书号,为奠基活动纪念而特制(见图1)。依其扉页“1984 北京”字样(见图2),可推断为刊载题词的最早史料。《像册》中题词图片为纸质复制品,共计10幅。按其所录前后顺序分别为:邓小平、聂荣臻、方毅、薄一波、王任重、严济慈、荣毅仁、周培源、缪云台、茅以升10人的题写。

图1 《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工纪念像册》封面

图2 《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工纪念像册》扉页

《科技馆》杂志创刊于1987年,曾分别在第1期和第2期选登奠基题词于封二和扉页(见图3、图4),共收录题词8幅。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邓小平、聂荣臻、薄一波、方毅、周培源、茅以升、胡乔木、荣毅仁8人的题写。

图3 《科技馆》杂志1987年第1期封二和扉页

如果把这两种文献资料对比合看,则不难发现,《像册》较之《科技馆》缺少了胡乔木的题写,《科技馆》较之《像册》则未刊登缪云台、严济慈、王任重3人的题写。据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馆》杂志所载题词图片均来自《像册》,原计划分期全部登出,但不知何故未能如愿。《像册》独缺胡乔木手迹,或许是流转过程中内页散失所致。不过载于《科技馆》杂志第2期扉页中间位置的胡乔木题词(见图4)正好与之互补。《像册》今已鲜见,对《科技馆》所载题词进行补充则显得尤为必要了。

图4 《科技馆》杂志1987年第2期扉页

《科技馆》杂志漏选的缪云台、严济慈和王任重3人的题写,分别制作于《像册》题词部分的第9幅、第6幅和第5幅。

缪云台题词为(见图5):

图5 缪云台题词

科技飞跃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 缪云台

在为中国科技馆题词的所有作者当中,以缪云台先生年龄最长。缪云台生于1894年,是我国早期的科技工作者。与当时绝大多数深受新文化思潮影响的有志青年一样,为了祖国科技发展长远计,1913年赴美留学时选读了矿冶专业,毕业后从事锡矿的研究开发工作,使我国云南地区“滇锡”的成品质量,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1]。缪云台1979年回国定居后,曾先后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其题词内容虽然只有简单的“科技飞跃”4个字,却表达了老先生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深切期盼。

严济慈题词为(见图6):

图6 严济慈题词

繁荣科技 振兴中华

祝贺中国科学技术馆奠基

严济慈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严济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兼教育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筹建中国科技大学驰名海内,并先后担任该校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严济慈1985年离开实际领导岗位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一职。上述题词便是严济慈任职中国科协副主席期间的题作,面对科技馆事业正式起步的势态,面对科普事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用词虽简,却是满怀期待。

王任重题词为(见图7):

图7 王任重题词

祝贺中国科学技术馆奠基开工,为迎接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作出贡献!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 王任重

王任重1980年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负责宣传工作。中国科技馆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盼得经济复苏后的奠基动工,在科普领域意义非凡。王任重的题词不仅显示出了科普事业在文化领域地位的提升,其“为迎接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作出贡献”的题词内容更是对科普工作给予了更高的期待。

“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应指 “第四次技术革命”,又称“第三次浪潮”“第四次产业革命”。钱学森把产业革命定义为“技术上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飞跃”[2]。所以,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群的崛起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又被视为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关键。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已错失了前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良机,所以当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到来时,必须勇于挑战地抓住发展机遇。而该如何把握“第四次技术革命”提供的机会,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认为,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出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3]。问题的关键最终指向了“教育”,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普”,虽然当时力量薄弱,但却不少肩负时代责任的奋力表现。

王任重题词的落款时间是1984年11月1日,而恰在这一天王任重还出席了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 “新的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展览”的专场活动[4]。该展览在题词前的10月21日已经开幕,它以“现代信息技术是新的技术革命的先导”和“信息化是这次新的技术革命最主要的成就”为展览内容[4],展示有信息技术的科技内涵,也有当时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不难想象,王任重的题词内容与他当日的观展体会不无关系,如此看来,“为迎接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作出贡献”一句,则不仅饱含期待,也该有对筹建中的中国科技馆担当作为的肯定吧。

中国科技馆的奠基题词若以《科技馆》杂志与《像册》互补之法小结,共得作者11位,分别为:邓小平、聂荣臻、方毅、薄一波、王任重、严济慈、荣毅仁、周培源、缪云台、茅以升和胡乔木。除胡乔木具体题写时间不详外,其他题写日期均集中在1984年11月,最早者为王任重的题写——1984年11月1日,最晚者为严济慈的题写——1984年11月15日。

二、 中国科技馆的开馆题词

中国科技馆一期场馆开放于1988年9月22日,二期场馆落成于1999年9月17日,开放于2000年4月29日。奠基与一期开馆相隔4年,一期与二期工程更是间隔10年有余。虽然开馆题词在数量上稍逊于奠基题词,但就题词内容来看,因时间跨度长而带有的鲜明时代特征,以及题词作者赋予科普工作的新内涵,使得开馆题词更显史料特性。

(一) 一期开馆题词

一期开馆题词仅见于1988年《科技馆》杂志第4期封二和扉页,整版刊登出了方毅、周谷城、朱学范3人的题词作品(见图8)。周谷城(2)周谷城(1898—1996):著名历史学家兼教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其著《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影响中国史学界几十年。题写的内容为: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创新精神;朱学范(3)朱学范:(1905—1996):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为中国科技馆题词之时任全国人大第七届常委会副委员长。题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方毅题为:普及科学,开发智力。

图8 《科技馆》杂志1988年第4期封二和扉页

3幅题词的鲜明共性是均以“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始句,虽然方毅将其简化为“普及科学”,但究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未变。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技馆早在民国初创时期,便已确定的四大科普任务之一(4)《民国教育年鉴》载有科技馆于民国时期的四大任务,分别为:一、普及民众科学知识;二、补助学校科学教育;三、解答社会上关于科学之疑问;四、致力于自然科学之研究。,并且作为最基本的任务而排列最前[5]239。新中国成立后,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之以前虽稍有提高,但是经济生产严重落后的状况,同样需要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来满足民众生活的第一需求。至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是由于受此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为达到科学大众化的教育效果,“普及科学知识”仍是建馆初期科普工作的第一要务。但至二期场馆开放时,情况则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 二期开馆题词

中国科技馆的二期开馆题词,仅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1例题写(见图9)。“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题词内容与常规四者顺序不同,“科学精神”的弘扬任务已占据了科普工作的首要位置。

图9 江泽民题词

源自希腊的“科学精神”,是一种超越任何功利性,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体现[6]。中国“科学精神”的培养或许要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科学家及教育家所重视,其中以任鸿隽(5)任鸿隽(1886—1961):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先生的相关论述最为精道[7]。但是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科学精神的“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却未能与时代长期形成平稳和谐的步调。比如近代西学东渐初期遭受“奇技淫巧”的贬斥,再如五四时期又被过分尊崇而为信仰,都是科学观树立过程中不以科学态度为之的表现[5]24。

改革开放初期,董纯才(6)董纯才(1905—1990):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曾追随陶行知先生创办《自然科学》杂志,开展“科学下嫁”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科普作家。先生最早确立了“科普四科”(7)科普“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内容[5]238,并明确地将“科学精神”纳入科普实践[8],但科学精神“非模拟仿效所能功”[7]的内在特质,决定它在科普实践中的培养并非易事。因为它不仅对科普工作者有“科学与教育整合能力”的高素质要求,同时也要有先进的科技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为科普工作模式转型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也为“科学精神”的普及与弘扬提供了驱动力。步入新世纪,在诸多科学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科学精神的本质与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求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宽容精神和平权精神[9]。而中国科技馆二期展馆正于此际落成,因实体场馆建设积累的10余年教育实践经验,促使其科学与教育整合能力显著提高,良好的时代文化背景也为其深入参与“科学精神”弘扬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至此以“弘扬科学精神”为首,普及“四科”的科普新观念就此形成,并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科学精神”在“四科”中地位的提升,是科学知识的“功利价值”让位于科学精神的“求真意识”的具体表现,而科学精神的“怀疑特性”又会反作用于科学知识的不断创新。这是中国科普教育由“技”而“道”的划时代飞跃,也是由“道”普济于“技”的新的科普实践特征。这其中有科普文化自觉的作用,同时也是科普顺时顺势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 新见裴丽生题字

除了上述资料已刊载的题词外,笔者还曾于旧书市场见过裴丽生题字墨迹1页(见图10)。与传统题词的祝贺企盼之语不同,此幅题字的内容带有观展后的心得体会描述。若依落款时间,应划入一期开馆题词之列。

图10 裴丽生题字墨迹(8)来自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场。

由于未见其正式发表,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现录全文如下:

看到科技馆开幕式的各馆展览,有中国古代科技展览,有现代科学技术模型展览,对于群众科技眼界的开阔,青少年科技兴趣的培养将起重大的作用。希望有迅速完成全馆工程,能在“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国家总任务中作出巨大贡献!

裴丽生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墨迹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展览”(以下简称古展)位于当时一期展馆的一层,虽以短期展览的形式见于开幕式,但该展却有着成熟的办展经验。在中国科技馆筹建期间,古展曾先后在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美国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西雅图太平洋科学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现代科学技术展览会”等世界知名科普场所巡展,积累了丰富的巡展经验[10]。不仅展示手法日趋成熟,展示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天文、机械、四大发明、建筑、医药,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方方面面。

但墨迹中所言 “现代科学技术模型展览”与实际展览名称稍有出入,应实指位于一期展馆二至三层的常设“现代科技展”。因为中国科技馆之前有过协助筹建“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展厅”(9)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现名中国儿童中心,1982年建成开放,其“科技厅”由中国科技馆协助筹建完成,分“科技游艺厅”“声学、数学和电磁学”“光学演示厅”“现代科技厅”“人体模型陈列”五个展区,约1000多平方米。的设计预演[11],所以使得自家展项的科技内涵更加丰富,展示内容以现代物理技术为核心,几乎涉及了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电磁、力学、机械、声学、光学、核技术、信息技术等,可谓无所不包。

一期展馆虽然只有6147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却是筹备时间最长的一次。所以才有裴丽生观展之后给予“对于群众科技眼界的开阔,青少年科技兴趣的培养将起重大的作用”的高度评价。而墨迹中所提到的“四化建设”更是彰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也间接体现出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中,科普事业备受关注的显著时代特征。

从墨迹中裴丽生对科技馆给予的全局性期望来分析,他对科技馆全面规划是了然于心的。裴丽生自1977年开始主持中国科协工作[12],到1978年向国务院提出兴建中国科技馆的请示,再到1983年北京市政府批复同意中国科技馆的征地建设要求,裴丽生在中国科协的整个任期,正好见证了中国科技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国科技馆奠基前,裴丽生以77岁高龄退居科技工作二线[13],他是否参加了奠基仪式有待史料的进一步确认,但是通过新见墨迹的相关内容,可以判断他亲临了开幕式现场。

但遗憾的是,二期展馆开放时,裴丽生却已于之前的3月份与世长辞,享年94岁。此新见的裴丽生墨迹也可能是他出席中国科技馆活动的最后见证,不仅弥补了缺席中国科技馆题词的遗憾,而且还丰富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普事业关怀备至的史料记载。

至此,中国科技馆的开馆题词,依《科技馆》杂志和史料新见,可得题词作者5位,其中“一期”4位,分别是方毅、周谷城、朱学范和裴丽生;“二期”1位,江泽民。除江泽民和裴丽生的题写带有具体日期外,其他具体题写日期均不详。

三、 结语

题词的史料特性,虽然没有纪事、年表、纪念文章等文字载体意思表达得直接而突出,不免史料价值稍逊于纪念特色。但由于题词内容深受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双重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带有特殊的文化属性。纵观15位作者为中国科技馆所作的16幅题词,它们不仅代表着党和国家对科技馆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彰显出了科普文化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日益提高的显著地位。而它们留给中国科技馆人的不仅是对以往付出的肯定,更多的还是给予后来者精神上的鼓励。因此题词作为物质文化自当永世珍之,作为精神财富更要世代传承,而作为文献资料之一种也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猜你喜欢

中国科技馆题写题词
玉泉小学与中国科技馆共育英才
题词
中外科学教育馆数字化发展对策初探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探究式学习单开发中的应用——以中国科技馆电磁学学习单《奇妙的原电池》为例
题词
首页题词
中国科协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携手建设中国科技馆太空探索新展厅
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