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识-信念-行为辅助生殖健康教育模式结合机械刺激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2021-04-21方颖
方颖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科 (江西南昌 330006)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可使诸多通过传统方法治疗而无法受孕的女性获得更大的妊娠希望。但相关数据显示,IVF-ET妊娠率为40%左右,仍有约60%不孕患者在第1次IVF-ET周期治疗后无法获得临床妊娠[1]。研究发现,接受IVF-ET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也是导致IVF-ET临床妊娠率较低的主要因素[2]。因此,如何提高患者IVF-ET临床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nformation knowledge belief behavior,IKAP)辅助生殖健康教育模式结合机械刺激在IVF-E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IVF-E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7~40岁,平均(30.21±5.30)岁;病程2~5年,平均(3.23±0.65)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大专及以上18例。观察组年龄29~42岁,平均(32.19±4.98)岁;病程2~6年,平均(3.45±0.69)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4例,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2001年原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3]中IVF-ET适应证,排除禁忌证;(2)存在至少1次的胚胎移植周期失败;(3)年龄<45岁;(4)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反复自然流产;(2)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相关疾病;(3)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内分泌类疾病;(4)本研究不认可;(5)依从性差。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IKAP辅助生殖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具体如下。(1)获取信息:了解患者及其配偶的文化程度、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充分了解其心理状况及对病理知识的认知与需求。(2)知识宣教:在进入护理周期前,向患者及其配偶普及关于试管婴儿、不孕不育等方面的知识,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并圈出重点,可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患者讲解IVF-ET的过程,并告知其在促进排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急处理措施;在进入护理周期后,需向患者及其配偶讲解用药的方式、方法、药物的作用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严格遵循每一环节的治疗要求和方式。(3)信念转变: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的内心变化,及时劝慰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患者,倾听其心声,鼓励其勇敢表达内心想法,使患者了解到不良情绪对治疗的影响;嘱患者改变不良的性生活行为和习惯,培养其治疗的依从性,使其建立正确的心理应对状态,增强治疗的决心和信心。(4)产生行动:医护人员需督察患者对各项治疗的执行情况,如用药时间、方法、计量等,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注射技术和配药方式,辅助其学会掌控情绪的有效方法,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调节饮食起居行为,放慢工作和生活节奏,保持充足的睡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机械刺激护理:在胚胎移植前对患者子宫内膜进行浅表搔刮式机械刺激,在其膀胱截石位置进行常规消毒,采用规格为160×18 mm一次性刮宫片(江西华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赣械注准20172410080)刮宫腔一周,手术后进行止血和消炎治疗。
1.3 临床评价
(1)心理状态:分别于干预前1 d及干预后15 d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测评,先向患者介绍此次测评的背景和目的,并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下由其亲自填写,填写时间控制在30 min内,并当场收回评测表,评分运用标准分判定,SDS分值界限为53分,SAS分值界限为50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2)妊娠结局:在干预后15 d,检查患者晨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检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水平,阳性为生化妊娠;在胚胎移植后30 d采用超声检查,若见孕囊,则认定临床妊娠。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1 d,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5 d,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2.2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干预后15 d,观察组胚胎种植率为87.50%(35/40)、临床妊娠率为80.00%(32/40),均高于对照组的37.50%(15/40)、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3、16.573,P=0.000、0.000);两组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获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3 讨论
IVF-ET是目前临床治疗不孕不育症患者的主要手段,随着IVF-ET技术的不断发展,妊娠率亦不断提高。良好的子宫内膜易受性和质量好的胚胎是胚胎有效着床的根本,但部分患者的胚胎质量虽较好,移植后却无法妊娠,表明与子宫内膜的易受性差有关,影响子宫内膜易受性的因素包括子宫内膜的类型和厚度、胞饮突、血流灌注、整合素等[4]。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5 d,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胚胎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对IVF-ET患者采用IKAP辅助生殖健康教育模式结合机械刺激可明显改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提高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其原因在于,采用机械刺激可清除不规则的子宫内膜,促进上皮和基质细胞分化和增生,调整毛细血管的舒张收缩活动,激发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的生成,增强子宫内膜血流,改善子宫内膜形态以及内膜下的血流,提高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IKAP辅助生殖健康教育模式可调节患者因机械刺激产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失眠、恐惧、偏执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生理产生应激性系统紊乱,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肾上腺皮质轴的各环节可影响生殖轴,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5]。
综上所述,IKAP辅助生殖健康教育模式结合机械刺激在IVF-E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