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4-21邹长印

医疗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湿热型汤剂证候

邹长印

南丰县中医院 (江西抚州 344500)

胃痞又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遗传及体质等因素相关,患者多会出现上腹疼痛、胀满及乏力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引发胃出血、癌前病变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西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极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近年来,中医疗法逐渐在临床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刺疗法适应证较广,而中药汤剂疗法有组方灵活的特点,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减药材,两者合用可在胃痞患者的治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鉴于此,本研究探究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24±2.36)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2.45±0.36)年。试验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5~67岁,平均(45.31±2.25)岁;病程5个月至5年,平均(2.52±0.3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经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确诊为脾胃湿热型胃痞的患者;(2)存在胃灼热症状的患者;(3)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的患者;(3)严重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0086,规格20 mg)口服,20 mg/次,2次/d;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大西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规格5 mg×20片)口服,5 mg/次,3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和中医汤剂治疗。(1)针刺:在患者的足三里、内关及中脘穴等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后留针30 min左右,1次/d。(2)中药汤剂:黄连20 g,半夏、陈皮各15 g,黄芩、苍术、茯苓、枳实各10 g,竹茹8 g,采取水煎服的方式,煎煮后取150 ml药汁分3次服用,1剂/d。

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疗程。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的相关标准,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对患者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口腻口苦、反酸嗳气等症状进行评估,依据症状轻度、中度、重度,赋予0、2、4、6分,总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临床疗效:显效,胃灼热、上腹痛等症状完全消退,症状积分减少≥90%;有效,胃灼热、上腹痛等症状有所减轻,症状积分减少≥60%;无效,以上症状改善不明显,症状积分减少<6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呕吐、腹泻及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痞属于“胃脘痛”“痞满”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血运不足、脾胃虚弱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遵循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的治疗原则[5]。

针刺疗法是一种适应证广、操作简单且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6]。针刺疗法对足三里等穴位的刺激,能够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中药汤剂属于液体复合分散体系,汤剂中的黄连、黄芩均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半夏可和胃止呕;陈皮能够理气温胃;苍术可化湿健脾;茯苓可发挥益气安神的作用;枳实有化瘀散痞的功效;而竹茹可起到健脾止呕的作用,以上诸药合用能够发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中药汤剂中的黄连可起到抗菌、抗溃疡的作用,而半夏能够调节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可发挥镇吐以及抗溃疡的作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针刺和中药汤剂对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进行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临床症状,有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针刺和中药汤剂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和中药汤剂治疗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赵雪姣[8]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中的黄连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与针刺疗法联合治疗,能够增强中药汤剂中的抗菌作用,可避免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过多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综上所述,脾胃湿热型胃痞患者采用针刺和中药汤剂联合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湿热型汤剂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