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
2021-04-21周游陶红平通信作者
周游,陶红平(通信作者)
1 武汉济和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武汉 430100);2 武汉市第五医院急诊科 (湖北武汉 430050)
据相关临床报道,后循环卒中疾病发病率约占卒中疾病的25%,其中有20%的患者是由于椎动脉起始部呈粥样硬化闭塞或狭窄所造成的;患者在首次发病后5年内再次发生卒中的概率超过25%[1]。椎动脉狭窄能够在颅内或颅外任何位置出现,易受血流动力学紊乱因素的影响,在椎动脉起始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早期诊断并实施有效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工作在降低疾病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属于临床上预防卒中的二级常用药物。本研究旨在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济和医院就诊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单双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37±4.62)岁;疾病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发作3例,猝倒症2例,双眼发作性黑蒙12例,发作性眩晕13例。试验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3.46±4.65)岁;疾病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发作3例,猝倒症3例,双眼发作性黑蒙13例,发作性眩晕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度超过70%;存在对侧椎动脉闭塞或发育不良;存在至少1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在本研究完成前死亡;椎动脉起始段的迂曲程度较大,无法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预计存活时间小于1年;严重心、肝、肾疾病;病情严重易影响本研究结果。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片]治疗,口服,75 mg/次,1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司匹林(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片)治疗,口服,100 mg/次,1次/d。在完成2周联合用药治疗后,可结合患者病情,单独以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药物继续治疗。
两组均予以6个月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于入院时、用药6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2)比较两组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
入院时,两组m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2个月后,试验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椎动脉起始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将减缓血流速度,改变血流动力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目前临床一致认为其是导致后循环卒中疾病的重要原因[3]。相关研究表明,在后循环卒中疾病患者中,合并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或闭塞患者占比16.2%左右[4]。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开放性手术、介入手术及药物等方法治疗该疾病患者,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5]。
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12个月后,试验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环氧化酶及血栓烷的产生均具有抑制作用,以此发挥理想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但该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限,长时间用药易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甚至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氯吡格雷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可将二磷酸腺苷所致血小板活化的增强阻断,有效抑制其他激动剂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7-8]。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