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2021-04-21秦浩民
秦浩民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天津 301800)
出血性脑梗死指脑梗死期间血液再灌注使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患者会出现偏瘫、意识障碍和头痛眩晕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由于早期患者并无特异性表现,采用X线检查,与其他原发性脑出血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相似性较高,容易出现误诊情况,需要临床采用更准确、更安全的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度。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脑部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明确疾病类型,根据原有的低密度区域出现高密度影可判断是否为出血性脑梗死,进而降低鉴别和诊断的难度[1]。但CT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低,在判断是否为血管出血中存在局限性,而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细微的脑组织结构,从多个平面反映颅内出血情况,在诊断出血性脑梗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2-3]。鉴于此,本研究选择103例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3例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3例,女40例;年龄61~82岁,平均(70.35±3.48)岁;病程1~7 d,平均(4.28±0.24)d。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具有正常交流能力;依从性良好;接受手术治疗;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排除标准:为脑瘤性出血;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疾病;为脑死亡;合并甲状腺病变;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CT检查:使用日立Eclos多层螺旋CT机进行平扫,基线取听眦线,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12~15层),设置管电流为220 mA,管电压为120 kV,层间距为10 mm,层厚为10 mm,仔细探查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于常规平扫结束后予以60%泛影葡胺注射液(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315,规格:20 ml),以1.5~2.0 ml/kg快速静脉注射行增强扫描,并给予三维重建处理,选用最大强度投照法与表面遮盖显示法保存图像。(2)磁共振成像检查:使用飞利浦Achieva 3.0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行头部SE序列(T1WI、T2WI、DWI)及冠状位SE序列断层扫描,设置扫描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0 mm,层数为18,视野为22 cm×22 cm,详细观察病灶位置、范围和形状。在获取影像学图像后,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进行分析并作出评判。
1.3 临床评价
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分析磁共振成像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方法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价值比较
103例疑似患者,手术结果显示,62例为出血性脑梗死,41例为非出血性脑梗死;CT检查阳性53例,阴性50例,误诊12例,漏诊21例;磁共振成像检查阳性58例,阴性45例,误诊4例,漏诊8例;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 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结果(例)
表2 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结果(例)
表3 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
2.2 磁共振成像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图像显示大片状或斑片状信号(长T1、T2),T1WI序列低信号区表现为类圆形、斑点状,高信号区表现为云雾状,且边界清晰,T2WI序列高信号区表现为大片状,且信号不均匀,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花边状、地图样强化,2例出现脑回样强化。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由心源性脑梗死、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引起,患者血管壁相对脆弱,极易出现血管破裂,当血液再灌注时,容易造成栓塞区或梗死区出血[4-5]。既往临床主要采用CT诊断,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出血情况,但漏诊率较高,不利于早期诊断。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可利用静磁场与射频磁场实现人体组织成像,在成像过程中,不用造影剂或电子离辐射即可获得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还能解决X线、CT扫描组织影像重叠问题。有研究表明,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度[6]。
本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CT诊断(P<0.05),与张亮等[7]的研究报道相似。经分析,其原因在于,CT扫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低,容易由于图像模糊而造成误诊、漏诊情况;而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有很高的分辨力,通过对头颅进行多序列扫描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组织细微结构。脑梗死后出血区域以长T1、T2信号为主要表现,T1WI序列低信号区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点状,高信号区表现为云雾状,且边界清晰,T2WI序列高信号区表现为大片状,且信号不均匀,根据高低信号特征可以有效鉴别出血性脑梗死。有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情况,通过血管形成影像可反映血管缺陷,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判断脑出血部位与出血类型[8],因此,在临床诊断出血性脑梗死时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