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青的“与时俱进”

2021-04-21徐兆荣

中国记者 2021年3期
关键词:穆青每日电讯与时俱进

□ 徐兆荣

我入行新华社的时候,已届古稀之年的穆青同志正准备进入离休生活。从理论上讲,我与他在工作关系上应该算是“错过”了。

但是,却有两件新华社“举全社之力”进行操办的大事件,把我和穆青同志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新华社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一报”和“一网”——《新华每日电讯》报和新华网。前者是穆青同志(其实还应该包括为数不少的新华社老同志)夙愿已久并在离休之际果断决策、主导推动下倾力创办的,后者也获得了他“场外”大力支持。从而真正体现了新华社“举全社之力”办大事的机制、努力、特色与能量。

而通过这两个大事件,反映出的正是穆青同志创新求变、不甘落后、终生进取的“与时俱进”品质特色和人生态度。

一、古稀之年,果断力推、主导开创独具通讯社特色的时政大报

1991年底,己届古稀之年的穆青同志,南下广东,与新华社广东分社同事一道,深入珠江三角洲考察调研一个月,推出了他离休前职务行为的最后一篇力作《风帆起珠江》,通讯以生动雄辩的事实,讴歌了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热烈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鼓与呼,体现的正是穆青同志老而弥坚的敢想、敢闯、敢干的开拓进取劲头和与时俱进品格。

▲ 穆青

与此同时,在新华社事业发展中,穆青同志也是大刀阔斧地推进着改革事业。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举全社之力创办《新华每日电讯》报。

那时,新闻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了十年。各家新闻单位都在谋求各自的独家新闻、独具风格、独特发展。新华社电讯稿一统天下、一呼百应的局面面临挑战。新华社内部改革的呼声也非常迫切。创办《新华每日电讯》报,就成为一个集中的标志性吁求。

1992年的春天,又是一年“植树节”的当口,穆青同志带队新华社干部到北京郊区潮白河农场植树,时任《半月谈》总编辑闵凡路领头的一批人,向穆青同志提出将《新华社新闻稿》改版成日报的想法。穆青同志当即表示,可以考虑。

此后,经过多轮总社、分社的各种会议、调研、研讨、商定,再向相关各方领导的请示、汇报之后,改版终获批准通过,并于当年下半年进入紧锣密鼓地筹办试刊。

当年八月,我从学校毕业进入新华社国内部,立即被编入当时从总社几个部门抽调来、加上应届毕业生共四五个人的筹办团队,临时借用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闵凡路的办公室,鸠占鹊巢地开始了《新华每日电讯》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之路。

当年九月,在总社召开的新华社国内分社社长会议上,穆青同志提出,《新华社新闻稿》的改版,是为提高新华社的通稿质量,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扩大新华社影响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全社的一件大事。他强调,要办,就要办好,办成一张有影响的报纸。各分社各部门一定要把主要精力用到这上面来,要举全社之力、慎重地办好这件事。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华社就曾经酝酿过要办报纸的事情,当时定的报名就叫《每日电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未能实现。

可以说,正是穆青同志的果断决策、倾力主导,最终亲手实现了几代新华人办报的梦想。

后来,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离休在家的穆青同志,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和呵护着《新华每日电讯》。只要一有机会,总会对相关的负责同志表达他的意见和要求。有时还会把有关的看法、想法直接写在报纸版面上。

一次,穆青同志在社内大院遇到时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姬乃甫。穆青对姬乃甫说,胡乔木同志去世前,我与超人去看他,他又一次提出来,报纸还是要按照报纸的规律办,千万不能办成报纸版的电讯稿,否则没有生路。同样的意思和说法,他不止一次地对先后几位《新华每日电讯》负责同志说过。

2001年春上,北京突发一天的沙尘暴。翌日,《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突出位置刊登了大幅图片和消息:北京突降沙尘暴。图片拍得醒目,报纸版面编排得显著突出,立即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引发了穆青同志的点赞。他兴奋地提笔在报纸上做了评注:这样处理很好!报纸就应该这样办,体现了对读者、对群众生活的关注和干预;脱离群众办报纸是不可能有读者的。

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值《新华每日电讯》按照报纸规律大改版开局不久,3月8日,新华社一份工作简报上登载了穆青同志悉心关注《新华每日电讯》的情况:穆青同志对新华社时任总编辑南振中同志说,《新华每日电讯》的两会报道是中央所有大报中最好的,主要是主攻方向抓对了,充分反映了人民代表的声音,反映了全国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就应该讲人民关心的大大小小的事,报纸就应该这样办。而且据说,也就在那个时期,穆青同志把每天看报的次序都改了——每天看报先看《新华每日电讯》。

由此可见,穆青同志对《新华每日电讯》点滴成长、进步的关心、关注与关爱。

在悼念穆青同志逝世的日子里,我受命代表编辑部写下了《怀念植树人——穆青与〈新华每日电讯〉》的纪念文章,以表达《新华每日电讯》人对他的怀念和感激。

如今,将近而立之年的《新华每日电讯》,经过二十多年的接续发展,已从当年的一棵小树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独具通讯社特色、发行逾百万份的全国性时政大报。这,应该可以告慰穆青同志的在天之灵,亦足以献礼穆青同志的百年诞辰。

二、耄耋之年,毅然触网,勇敢走上新兴时尚的互联网论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新的技术革命和运用技术,首先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到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在五家中央新闻媒体试办报网连体的新闻网站。

新华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在2000年经过全社上下多轮竞聘、严格考察,成为新华网领导班子成员之一。

2001年开年,我们在经过广泛深入细致地调研之后,建成了新华网“发展论坛”等评论平台,对即将迎来的全国两会报道进行了筹划。针对当时对新闻网站的一些限制,我们几位新到任的班子成员,经过认真细致的策划,考虑邀请一些代表委员,来网站论坛做嘉宾访谈。

这一筹划和运作十分成功,可以说使新建成的新华网论坛一炮打响。在成功试水这种嘉宾访谈的论坛宣传形式后,我们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又开始对即将展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报道进行策划。

正在我们考虑用什么话题来展开这一主题报道的时候,新华网“发展论坛”收到了一位网友发来的帖子,帖文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在网上,我见到有人以不是党员为荣,有人用各种方式攻击我们的党。在反省的同时,我要大声地说:‘我自豪,我是共产党员!’”

看到这副帖子,令我们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帖子吗?

当年,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有一个“三个唱响”的要求,就是“唱响共产党好,唱响社会主义好,唱响改革开放好”。而“唱响共产党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从共产党员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来看,本身就可以起到振臂一呼的效应,完美体现出共产党人的自豪感和正气感,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非常适合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

虽然,当时这条帖子已经发到好几家网站了,但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的网站平台,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做出全国影响。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安排,6月10日,我们向全社会隆重推出了“我自豪,我是共产党员”的网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

很快,数千份帖子及征文涌进了网站论坛,我们也如期请出了原帖子作者在线与网民进行交流,并引起社会各界热情关注和强烈反响。新华社就这一活动情况发了一篇通讯,并要求全国各媒体刊用。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上都唱响了“我自豪,我是共产党员”的主旋律。新华论坛也因此打出了影响、确立了地位。紧接着,我们通过邀请一批老党员、老领导、老模范等嘉宾,上网开展“组织生活会”和“网上党课”等活动,掀起了互联网上的“红色浪潮”。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经过反复争取,穆青同志终于答应参加这项活动!我在穆青同志确定要来的7月5日工作日历上写下:下午3:00穆老来。

那天下午,穆青同志如约来到新华网。由于网民早已得悉穆青同志要上网交流的信息,所以,穆青同志一到,立即成了网上引爆热议的话题。网民们连珠炮似的提问,一下子把穆青同志的思绪牵引到悠远的历史时空,已届八十高龄的穆青,坐在电脑前,面带微笑,思如泉涌,侃侃而谈。

“开始时很紧张,现在觉得和大家交流很有意思。”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第一次上网的穆青有点羞涩又自豪地笑了。

原定一个小时的访谈,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了,穆青同志依然精神矍铄,谈兴甚浓。大家怕累着他了,便建议结束了。

在线交流结束,他擦去额头渗出的汗珠。稍作休息,我们送他回家。路上,他坦率地说:“开始时,确实有点担心;弄不好可就砸锅了……”他又说:“我对发展网络事业始终是支持的。……要抓好网络,这是新华社的新亮点,是值得发展的新事业、大事业。”

晚年的穆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自己有三大局限:知识的局限;不懂网络、电脑的局限;年龄的局限。

所谓的“三大局限”当中,“知识和年龄的局限”,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完满克服的,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有“活到老,学到老”“岁月不饶人”的古训在。但“电脑与网络的局限”,却是可以通过接触、学习、实践来突破的,只不过突破的程度或深或浅、掌握的水平有高有低罢了。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穆青同志“电脑、网络局限”的突破,正是通过他自己的积极努力,并由我们主动配合来完成的。

从穆青同志这一段“冒险”对新华网工作支持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新华社老领导对新华社事业发展的关心、关爱与支持,更可以看出穆青同志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与人生追求。

据说,爱好书法的穆青,常常书写并多以赠人的书法条幅都是“勿忘人民”。晚年,他在书写“勿忘人民”的同时,增加了“与时俱进”,这其实不正是他一生追求进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人生写照吗?

在我写的怀念穆青同志耄耋之年首次“触网”的文章的最后,我曾深有感触地写下这样一段赞语:“从我所经历的两件事来看,无论是穆老在离休之际果断开创国家通讯社办报的先河,还是他耄耋之年触网上论坛的实践,都深深地表明:‘与时俱进’,不正是穆老晚年自励自策、不甘落后的坚强心声吗?不正是他一生追求向上、激昂奋进的真实写照吗?”

是的,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在穆青同志百年诞辰之际,再来回望穆青同志的一生,这样的赞叹从未过时。

三、终其一生,与时俱进,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时代、挑战环境,勇立时代潮头

生于1921年的穆青同志,巧合地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后来又成了党的事业的同路人,党的新闻事业开拓创新发展的一方阵地的领头人。

穆青从学生时代就追随革命、追求进步,并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投身到党的事业当中,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本来是一个文学青年,参加革命后也曾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了两年。就在他的“作家梦”“被文学之火”“烧得很旺”的时候,却被组织通知去《解放日报》报到,做编辑记者的工作。这在他确实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不合适”“到处活动,与人交际”的记者工作。而且他又热烈地爱好着文学。后来,经过领导、组织一再地做工作,最终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完全定下心来,老老实实地从头学起了新闻业务”。这,可以算是他人生早期又一次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并最终成就了他一生的一次“与时俱进”。

正如他在走近耄耋之年总结一生时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事业上的第一步。尽管我的第一步是因为革命的需要,由党为我作出了选择,没有按照个人设计的方向去走,但回首往事,我却一点也不后悔,相反,还常常暗自庆幸。”

他后来还说过,我知道自己不善言谈,也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与人交谈还会害羞、腼腆,但我善于倾听。那我就利用自己善于倾听的特点,多听采访对象谈,做一个真正的忠实的“记者”。

他晚年在回忆自己的记者生涯时说:他走上新闻岗位纯属“意外”,是“无心插柳”的“歪打正着”。

而他所以能够做到“意外”地“无心插柳柳成荫”,乃是因为他能够始终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无论风吹雨打,他都能坚持初心不改,又与时俱进,不断地在求新求变中,成长自我、发展事业、创造成就。

正是由于穆青同志善于进取、勇于奋进、与时俱进的性格特征,他不仅在个人事业上努力进步、卓有成就,而且由于他长期担任新华社领导工作,也就不断地开辟了新华社新闻宣传事业长足进步发展的新境界。

——还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穆青同志就提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新闻观,要求记者用文字和摄影“两条腿走路”,改变“重文字、轻摄影”的状况。

他不仅这样要求同事们,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优秀实践者和榜样。他后来出版了多部个人摄影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也是后来者可以学习的生动案例。

——他还提出要扩大报道面和新华社的传播力、影响力:“世界性通讯社的国内新闻,不单要面向全国,而且要面向世界,不单要供应中国报纸、广播和电视的需要,而且要占领世界新闻市场,因此不单要有全国观点,而且要有世界观点。”他多次说过,“西方通讯社不是我们的追赶对象,而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打破他们的垄断”。

他曾在怀念老社长吴冷西的文章《挥泪送冷西》中写道:“他最先提出新华社应成为‘消息总汇’的建社方针,要求新华社记者必须具有‘全国观点’。”

从“全国观点”到“世界观点”,这,正是穆青同志继承前辈传统,结合毛泽东同志“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号召要求的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

——还有,不仅上述“一报”“一网”的开创发展,而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驰名中外的一批新华社报刊,也都是在他手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新生壮大起来的。如《半月谈》《瞭望》《经济参考报》《环球》等报刊,新华社的事业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也都有了长足发展。

在创办《瞭望》周刊的时候,穆青同志曾多次对参与办刊的同志说,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想方设法把《瞭望》杂志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周刊,中国目前还缺少这样的杂志。他还说过,创办《瞭望》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缜密思考后的决策。他深感要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应该办一本类似美国《时代》周刊那样的杂志。

正是由于他的这些要求和努力,使他在领导新华社事业发展中,取得了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成就,加快了新华社建设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西方通讯社几十年走过的路程,使新华社成了令国际新闻界瞩目的新兴竞争者。

正如曾经担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的姬乃甫在晚年所表达的:“新华社能有今天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老头穆青的开创、拓展。”

亦如曾和他一道采写了焦裕禄事迹、与他共事多年的原副社长冯健所评价的:“穆青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记者,更是新华社事业的开拓者。他担任新华社社长的10年,正是新华社新闻事业全面发展的10年!”

穆青同志一生精勤奋进、从不懈怠、与时俱进,即使离休之后,也保持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用扬鞭自奋蹄。

他在一篇怀念老师姚雪垠的文章《忆雪垠老师》中写道:“前几年我写了一篇《泪洒偏关》的散文,悼念我在大同中学的老师梁雷。他看后曾写了一封信给我,说是‘很少看到这样感人的文章了,我一边看一边落泪’,同时鼓励我说:‘你有丰富的阅历,有很好的功底,多写些散文,必有成就。’”这也许就是他离休后,也仍然坚持笔耕不辍、不断努力精进的动力与指南!

据不完全统计,在离休之后,穆青几乎每年都有多篇大作问世,还有多部作品出版。直到去世前五个月,他还在为自己的一篇写于七年前的散文做改定;逝世前三月,还为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所著《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一书写下序言。这篇《热切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的序言,也就成了穆青同志一生中最后的一篇论新闻工作的作品。

在穆青同志逝世前,新华出版社紧急赶印出来的《穆青通讯》《穆青散文》《穆青论新闻》三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穆青在他60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继承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是的,穆青同志一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有“变”的也有“不变”的,变的是新闻“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责任和使命。所以,他能够不断开拓进取、自我扬鞭,不但写作出版了大量的雄文和专著,特别是先后写出为民造福的国之楷模“十个共产党员”,为时代立标杆,为社会树典范。而且,也大大推进了新华社事业的长足发展。

也正因如此,穆青同志在开创了新华社一个时代壮丽风景的同时,在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先进人物形象之后,也把自己锻造成了中国新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他去世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新闻战线“通过向穆青同志学习……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这,就是对穆青同志不断追求进步、与时俱进、奋力进取一生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也是我们今天在穆青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来研讨他的实践与业绩的意义所在,更将激励互联网、融媒体一代的新闻人,向穆青同志学习,以穆青同志为楷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媒体发展规律,奋力创造新时代新辉煌。

猜你喜欢

穆青每日电讯与时俱进
猪肾在人体内正常工作超一个月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发改委:防止失信认定泛化扩大化
嫦娥五号将“打包”带回两公斤月壤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