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2021-04-21孙毓聪
摘要:作为世界级文豪托尔斯泰最为著名的三部巨著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直广受读者的追捧。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被称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文本分析为基础,试图透析安娜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根源,更加准确地把握其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显示出了托尔斯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矛盾性格;宗教性
自《安娜·卡列尼娜》诞生以来,,学者们对于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试图从多角度对女主人公安娜的精神世界。本篇论文将从安娜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矛盾性格以及安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三方面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安娜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
一、安娜复杂的人物形象
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深深融入在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农奴制废除不久,旧的封建宗法制思想还有很大势力;随着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风气的日益增长,安娜身上必然存有这两种思想的印记。因此,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之间的尖锐冲突,构成了安娜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对爱情的态度:既勇敢追求又充满负罪感。作品中的安娜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赵萱,2006:104)。一方面,她执着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敢于向上流社会的虚伪挑战,另一方面,她又时常恐惧、痛苦,充满负罪感。这种矛盾的痛苦心理,始终在摧残她,折磨她‚吞噬着她的生命,同时也制约着她叛逆的程度。
二、安娜的悲剧是矛盾性格所致
安娜在性格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点。她大胆、好强、勇敢、自信、激情和活力是她性格的基本内涵。与这种激情和活力相伴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但是,她的性格当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
第—,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死,就成了她的必由之路。也正是这种分裂性与脆弱性,使她心力交瘁地在传统观念的祭坛上挣扎,成为又—个可怜的祭品。
第二,爱情至上的偏执将安娜推向了毁灭。安娜把渥伦斯基的爱当作唯—的精神寄托“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拜伦的这句名言—针见血地道出了两性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也道出了安娜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身为贵族出身的安娜不了解“人没有爱情是不行的,但仅仅有爱情是万万不行的”这一真理,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这使得她真情热烈,也使得她痴愚疯狂(蔡雪岚,2007:75)。她不止一次对渥伦斯基也对自己说:“对你我来说,重要的一点,我们是不是彼此相爱,别的用不着考虑。”
三、安娜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1.安娜的悲剧结局是社会的必然
安娜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贵族阶级的虚伪道德还禁锢着整个社会那里没有真诚,没有爱情,有的只是骯脏、腐败和伪善便是其基本特征。安娜追求偷鸡摸狗式的婚外恋可以,但若要冲破家庭的樊笼,公然向上流社会的道德和秩序挑战,毫不隐讳地于世人面前表现自己独立人格和情感自由,那就无法见容于世,整个上流社会将她视为异己和淫妇,摒弃于上流社会之外(万冬梅,2009:42)。
卡列宁和渥伦斯基也是导致安娜情感悲剧的重要外因。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渥伦斯基是带给安娜生命活力和情感幸福的天使,又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安梦媛,2019:81)。
2.安娜的悲剧也是宗教的必然
回顾俄罗斯文学史,在揭露专制农奴制及其残余、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同时,都曾不同程度的转向宗教,从中寻求安慰和解脱。可以说,宗教对于弱者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对于敢于反叛的强者又是一种威胁,给人的精神带来沉重的压抑。“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安娜临死前说的一句话,安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为了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弃家出走,遗弃了丈夫与儿子,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作为一个女人,她没有尽到做妻子与做母亲的义务,违背了上帝的信条,违背了“爱的宗教”,违背了宗教的禁欲主义和对命运的顺从与忍耐,理应受到上帝的报复与惩罚。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种神意的结合。卡列宁向安娜指出“我们的生活,不是凭人,而是凭上帝结合起来的。这种结合只有犯罪才能破坏,而那种性质的犯罪是会受到惩罚的。”安娜挣脱虚伪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与渥伦斯基的结合,就受到了惩罚与报应,这主要体现在她同渥伦斯基相爱之后,在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和痛苦。体现在她同渥伦斯基不幸的爱情中,体现在她最后的惨死与毁灭中(孙燕,张杰,2016:140)。
四、结语
时代造就了安娜,又亲手毁了安娜。她追求的个人的幸福与强大的社会秩序、道德、宗教形成鲜明的两极性,她的这种爱情上的觉醒很快被宗教所压制,她的矛盾性格过于极端,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家庭,最后只有通过自我毁灭来获得灵魂的救赎。可以说,安娜的悲剧结局是社会的悲剧,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赵萱.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1):104-106.
[2]蔡雪岚.《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再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7(03):75-76.
[3]万冬梅.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尔斯泰的女性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41-42.
[4]安梦媛.从认知视角看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J].昭通学院学报,2019,41(02):79-82.
[5]孙燕,张杰.超越历史的现实:《安娜·卡列尼娜》的宗教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16,38(05):137-145.
作者简介:
孙毓聪,1996年11月,女,汉,吉林省舒兰市,延边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