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搞笑诺贝尔奖出炉(上)

2021-04-20

奇闻怪事 2021年1期
关键词:氦气眉毛诺贝尔奖

搞笑诺贝尔奖创立于1991年,是一项对于诺贝尔奖的善意的滑稽模仿秀,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搞笑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

前不久,第30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隆重登场。由于疫情的缘故,这次颁奖典礼并没有像往届那样,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举行,而是开了一个盛大的视频会议。

每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虫子(bugs)”。为了跟主题契合,今年的奖杯也是虫子主题:获奖者会收到一份PDF文件,打印出来后按照说明粘起来,会得到一个“奖杯”,其中5面分别印有1种虫子,有跳蚤、蟑螂、计算机bug以及大众的甲壳虫轿车等,另外1面印的是粘贴指南。除此之外,奖品还有一张手写獎状以及一张10万亿津巴布韦元的仿制币。

声学奖:让鳄鱼发出卡通音

人吸入氦气后,发声腔里的空气共振频率变高,使得高频泛音被放大,声音听起来就显得又高又尖,就跟唐老鸭似的。那么,如果让鳄鱼吸入氦气,它会变成“唐老鳄”吗?一项研究发现:会的。

鳄鱼及其他爬行动物都非常会发声,并时常大声吼叫,尤其是在交配季节。研究人员很好奇,这些声音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显示其体型大小的手段(有研究表明,雌性更喜欢与比它们大的雄性交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挑选了一只成年扬子鳄做实验。这只扬子鳄经常吼叫,通常是对附近围栏里40只美洲短吻鳄的叫声做出回应。因此,研究人员设置了两种实验条件—呼吸正常空气或呼吸混合氦气的空气—并通过回放录制好的鳄鱼吼叫声,使它适时地发出吼叫声回应。

将这只扬子鳄放在一个密闭的小仓内,分别注入空气或混合氦气的空气,并记录下了两种情况下鳄鱼发出的声音。结果显示,吸了氦氧混合气体的鳄鱼确实出现了和人类类似的变声效果:随着气体成分的变化,声谱中的共振峰频率也变高了。

声腔共振的频率与共鸣腔尺寸相关,而共鸣腔尺寸又与动物的个头呈正相关。因此,共鸣音应该能透露有关动物体型的信息:个头大的动物的声音听起来会更浑厚低沉。对鳄鱼来说,这些信息在挑选配偶和争夺领地时就非常有用了。

研究者在发表于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写道:“由于鸟类和鳄鱼与所有恐龙都有一个共同祖先,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发声系统也可能加深对已经灭绝的主龙类(Archosauria)动物的了解。”

心理学奖:自恋与否看眉毛

自恋的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积极的,他们看起来“外向、活泼、友好”,因而可以在初次见面时就成功博得他人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充满侵略性和敌意的本性暴露无疑。与自恋自大者相处的可怕之处便在于此:毕竟,初期被骗的概率如此之大,而“日久见人心”的时间成本又确实太高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就将那些自恋者识别出来呢?心理学家认为,有。

今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就颁授给了一项与此有关的研究:通过观察眉毛来识别自恋者的方法。

在心理学家看来,自恋是一种“阴暗”的人格特征,以自私、自负和虚荣等为特征。尽管自恋者经常在表面上表现得很迷人,有些人却几乎能在第一眼就识别出他们—这是一种宝贵的社交技能,能使我们避免陷入自恋者的人际关系网中。

研究人员想要找出这种技能背后的机制。之前的研究表明,人脸是我们在认识新朋友时首先注意到的一个特征。因此,研究人员招募了39名大学生,让他们在摆姿势拍照时保持中性的表情,然后让他们填写“自恋人格量表”。

随后,研究人员用这些照片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参与者被要求根据他们的自恋程度来評价每一张脸。结果发现,眉毛是面部最具表现力的特征之一,人们在观察眉毛的过程中,通常会注重三个指标:男性化/女性化程度、眉毛的整齐程度以及独特性。只有独特性会和判断准确度明显相关:那些自恋者的眉毛往往辨识度很高,例如,比别人的更厚实、更浓密、更棱角分明或形状更独特。人们会根据眉毛的特点,准确地挑出最浮夸的自恋者。

事实上,尽管眉毛不像五官那样具有更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其在社会功能上有着巨大的作用。相比于其他面部器官,眉毛不仅具有更高的识别度,而且对面部识别具有重要作用,其对身份感知的影响甚至超过眼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视觉神经科学教授发现,人们可以准确地识别出没有眼睛的名人面孔,但无法识别没有眉毛的名人面孔。

物理学奖:蚯蚓被高频率振动时

2020年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颁给了逼着蚯蚓“蹦迪”的两位研究者,获奖理由是:通过实验确定了活蚯蚓在高频率振动时其形状所受到的影响。

研究者使用活蚯蚓做了一个实验:将几只蚯蚓平放在塑料板上,并通过一个音频放大器,对塑料板施加垂直方向的正弦波振动信号,让放置在上面的蚯蚓也随之振动起来。

很显然,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蚯蚓“跳舞”,而是探测活体生物在外部刺激振动下产生的波动情况。蚯蚓经处理后被放置在塑料台上,利用激光位移检测装置检测振动过程中蚯蚓的运动情况。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实验人员不仅可以得到运动过程的频率谱图,还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建模,详细分析运动中的具体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蚯蚓振动的状态类似于法拉第波。

当池水受到振动时,如果超过特定的频率,水面就会形成驻波的波形。在气液分界面上,这些驻波被称为法拉第波,以迈克尔·法拉第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纪上半叶研究了这种现象。

获奖者研究推断,由于许多生物主要是由液体组成的,可以认为类似于液滴,其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应当会呈现驻波形态。他们选择蚯蚓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蚯蚓“有流体静力骨架和灵活的皮肤以及充满液体的体腔”。

当然,这个实验并不是为了搞笑而做的。两位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项“可以用于开发探测和控制活生物体内的生物物理过程(如神经冲动的传播)的新技术”。

猜你喜欢

氦气眉毛诺贝尔奖
神奇的氦气
诺贝尔奖知多少
为什么头发长得很快,而眉毛、睫毛几乎不长?
跟气球上天
坦桑尼亚发现巨型氦气矿
剃眉毛
眉毛有个性
当狗狗有了眉毛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