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文明思想政治培育研究

2021-04-20周剑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7期

周剑飞

摘要: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入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高低,影响他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南通地区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提出从更新理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注重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能力教育。

关键词:网络文明;更新理念;改变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7-0147-02

移动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现实空间,改变了人们原来的交流与交往、甚至学习的模式,以电脑、手机移动客户端为发展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对外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要巧占先机,在准确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强化大学生互联网道德、法制教育,开拓创新更新网络文明培育方法,革故鼎新立足于在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

1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入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一部分。虽然大学生掌握的网络技能比较丰富,但作为还在校园单纯的大学生来说,其网络文明素养不足以应对网络的冲击和诱惑。通过对南通地区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动机以打发时间,以娱乐为主。表现为年级越低,花费的时间越多,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经常表现为“上课低头族”“手机依赖症患者”等。

1.1 网络行为约束力较差

在校大学生上网平均每天4小时及以上的占50%以上,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远离父母和老师的监管,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同学就有可能占用休息和学习的时间不加节制的延长上网时间,无法自拔的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或是虚拟的社交活动中,甚至可能陷入暴力、反动、色情的信息,不能自拔;在调查的学生中,70%以上的同学表示上网是通过玩游戏、听歌、看电影等进行娱乐活动,50%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QQ等网络聊天占据了他们大部分上网时间。

1.2 网络行为能力较差

大多数大学士对网络平台推送的内容实行“拿来主义”,较少对信息辨别筛选和深度思考,养成了从众心理和懒惰思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网络上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的存在极端、消极等不良因素,有的哈韩哈日,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挑战。

1.3 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薄弱

未经世事大学生崇尚张扬自我个性,网络信息的传播快捷且广泛,网络上发表的大胆又独到的言论,充满创新和时代感,能满足大学生彰显自我个性的机会和获得别人关注满足感。同时网络主体身份的虚拟性,不用担心自我暴露,极易造成网络行为道德意识的缺乏,缺乏内心的自省和社会责任的约束,恶意攻击他人、传播谣言甚至抨击社会等网络行为无所顾忌而造成行为不当甚至违法。

1.4 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网络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虚拟社会交往中个人信息泄密等安全问题是绿色网络的基础。据调查有41.3%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加对陌生人为好友,51%的大学生表示能应对黑客,但也有约3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说明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所觉醒,但还处于萌芽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

2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网络上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的存在极端、消极等不良因素,有的哈韩哈日,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挑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决定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不完全成熟的社会认知和理性思考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果缺乏及时、准确的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发生偏差和异化。

2.2 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虚拟网络社交已经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微信、QQ与网友间接、匿名的互动,从而忽视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导致人与人面对面交际的能力下降,与同学、舍友关系不融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忘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社会责任和地位,分不清到底是现实中的我还是网络中的我。

2.3 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电信基本设施的发展及wifi的普及,人们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常态,手机阅读信息成为首选方式,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对新闻关注的较多,但对时事政治关注的较少,网络上传递信息方式多种多样,多数学生表示对视频更为关注,难以真正阅读欣赏文字表达的魅力。对于大量信息只是一览而过的行为,内心并没有真正在意,仅仅是习惯性浏览而已。

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策略

现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网络依赖心理,在网络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网络娱乐化为主要目的。对现代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判斷下对具体情感意志的指导下形成行为实践。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更新方法、重建教育体制,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正确网络认知和行为的合格大学生。

3.1 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1)正确对待大学生网络问题,网络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以其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吸引大学生在网络上尽情地展现自我。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网络行为和动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对思政工作者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可以将教育内容设计为博客、微信、粉丝关注等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以渗透性、参与式的方式接触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和娱乐等环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强化互联网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为了更好地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使用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体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网络利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对互联网做到趋利避害、物尽其用。注意培养学生社团干部成为网络法制宣传员和网络监督员,壮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通过情感认同抢占大学生思想领地,大学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和巩固阶段,思政工作者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能力,与时俱进紧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节奏,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占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阵地,明确网络素养培育的主旋律,带领他们走好网络素养的第一步。通过大学生身边的熟悉人和典型案例教育和引导,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应在老师和学生中树立“意见领袖”,发挥老师、辅导员、学生社团干部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使得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为有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开拓创新更新方法

1)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对学生有吸引力,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被学生边缘化,变成政治任务。网络教育内容要进行创新,首先要遵循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比较愿意尝试,行为特征经常表现为“喜新厌旧”,网络教育的内容和技术等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吸引学生眼球,使其能参与其中。其次,根据学生爱玩游戏这一行为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要有思想、有深度、有感情、有尺度,通过校园故事传播主流声音、同时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学生关心的交友、恋爱、职业规划等问题上开发资源,建立问题咨询服务区、讨论区等。

2)创新网络文明培育方法,严密防控不如清源正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搭建网络互动平台app,将线上线下的活动和教育有机融合。一方面创新教育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喜欢的线上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以此增加大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方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亲和度和学生参与率。另一方面创新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校园网、学校微信、学校博客、学校抖音等网络平台,即占据校园网络教育正能量立场;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的思想状况以及诉求,做到线上了解,线下解决,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3.3 革故鼎新更新教育体制

1)大数据时代,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学生电子信息档案,收集和完善学生的各项数据,包括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娱乐情况等,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人状况,提升相关信息资源共享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细化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

2)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学校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培育网络文明素养工作制度。首先要建立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师资队伍,把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融合贯穿到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学校应多层次、多方式、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师资培育;其次学校要建立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应当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监管和过滤的人员,防止虚假、色情等信息进入校园网络,保障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最后,学校加强对网络舆论事件、网络突发事件的监管和处置能力,同时加大对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处理力度,从制度角度严格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迫切需要普遍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现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养成過程,需要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衔接,在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基础上,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64-67.

[2] 刘蔚.移动互联背景下“00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特征及培育路径探究[J].高教论坛,2020(1):47-52.

[3] 柏瑞平.基于网络素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2):134-138.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