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讨

2021-04-20封雪凤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封雪凤

摘要:基于行动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索,实质是试图解决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只有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和学习活动体验的界限,依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坚持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真正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行动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21)07-0099-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具体任务,旨在从根本上系统性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由谁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认为,教法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法改革中如何处理好方法论这个核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尝试采用的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也许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剖析

行动导向,又名实践导向,或者活动导向,是指以活动为导向,在教学中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关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最早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德国展开的,并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1)“做中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基础。“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1]。他认为,教育就是学生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从经验中学,而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做”来实现的。在他看来,学生天生就有一种做事的欲望,对活动就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学生的自然发展。不难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是由“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不断演变而发展的。再者,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指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2]。显然,他的主张与杜威的相比更进了一步,不但强调要在“做中学”而且要在“做中教”。因此,我们认为行动导向教学通过“做”可以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协调,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把知识与技能相联结,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于是,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从具体的活动中去学习和领会知识,倡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积累知识、锤炼技能、提升素养。

2)行动导向教学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3]。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可以说,它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心手脑并用的一种教育学的新范式。

3)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我们始终认为,行动是有目标的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行动时,教会学生“怎么做”,回答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能做到更好吗”“有更好的做法吗”等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确保学生学科理论的适度够用、操作技能的娴熟精进以及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

1)行动导向教学的一般意义在于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遵循一系列师生互动的完整“行动”过程序列。教师在“行动”中指导,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评价标准及办法,在“做”中践行教育理念、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授课技巧、形成教学风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在“做”中习得学科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经验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2)行动导向教学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求。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决定了学生将来可能会面对某种职业岗位群的具体工作要求,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行动导向教学能够更为有效地整合职业行动领域和学科学习领域的教学资源,选用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最新的、最能满足专业成长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解析

一般而言,任何教学模式除了具备它特定的理论依据以外,还应包括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因素。具体来说,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也是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应当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也会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最终会形成一套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2.1 模式简要介绍

1)广义上说,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教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做中学、做中教”为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设计起点,以学习活动为行动主线,以任务驱动为展开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2)狭义上讲,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是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围绕确定的主题(或项目)创设情境(或建立场景)展开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行动指向,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经过“制定方案、任务实施、交流展示、反馈评价”等行动过程序列,学生通过自主互动协作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体系。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关注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图1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2.2 常规操作程序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我们探索出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一套常规操作程序,明确了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关键环节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等。

1)學习活动开展之前,重在学习主题(或项目)的确定。我们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建设思路,分别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单元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安排[4]。基础模块单元的学习活动脉络主要体现计算机学科的逻辑体系,教师依据课程目标中所有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公共任务指标,根据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境和一般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主题式的学习活动内容;职业模块单元的学习活动脉络主要体现导向性职业的工作过程,教师依据课程目标中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特定任务指标,根据职业人使用计算机的过程、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特定的职业情境确定项目式的学习活动内容。学生依据“导学单”主要完成学习活动开展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2)学习活动开展之中,重在学习任务的落实。针对特定的主题(或项目)师生共同创设具体的计算机生活应用情境(或建立模拟的计算机职业应用场景),学生分组制定学习活动实施方案并按确定的子任务顺序组织实施,将学习成果逐个小组进行全班展示,师生依据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运用教学评价表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能力形成的大小和素养提升的高低进行量化测评,教师经汇总整理质询后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指导,直至学生对调整后的学习结果满意为止。

3)学习活动开展之后,重在学习任务的拓展。学生对本次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回味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回顾任务实施中的挫折与失败,并把体验过的当作经验来看待,着眼于发扬优点和调整缺失。教师布置一些发展性的延伸任务,抓住学生专业成长的关键点,瞄准学生陷入困惑的疑虑处,精心设计拓展任务内容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下一个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

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在某种情境(或场景)中自主互动协作完成各项任务而开展学习活动。为确保该教学模式实施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延展性,同时着眼于其方法步骤可被迁移及其操作程序可被复制。我们认为,开展学习活动时要注意讲究以下几个策略。

3.1 优选主题(或项目),体现目的性

1)有效落实素养目标,优选学习活动的主题(或项目)。学习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而素养目标又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学校制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目标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直接套用,它需要教师结合校情、学情、生情将文本式的素养目标按层级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同时,教师必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以及有可能发展此类素养。由于课程基础模块单元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提供给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一个全面、整体、生活化的认识,而职业模块单元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提供给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一个特定、具体、职业化的感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习活动设计的科学性,通常课程基础模块单元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主旨学习领域所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设定学习活动的主题。比如,为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可确定“游戏二进制”的学习活动主题;职业模块单元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依据职业岗位群核心工作领域所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设定学习活动的项目。比如,为适合财经商贸专业群学生需要可确定“制作员工个人工资单”的学习活动项目。

2)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确定好了主题(或项目)之后,就要考虑适切的活动任务。常有人将目标和任务混为一谈,误认为二者就是一回事或者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其实不然,活动任务是学习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做哪些事情。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学生通过完成哪些特定的任务可以将预设的学习活动目标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围绕确定的主题(或项目),依据细化了的学习活动目标精心设计诸如文本阅读、讨论交流、问题探究、独立操作、成果展示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任务。为确保任务实施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解,要充分挖掘与有效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想做”“想学”的欲望,任务的安排要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告别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加大学生自主探究与积极体验的机会。

3.2 重在体验,强调实践性

1)用心创设情境(或建立场景),营造“实践出真知”的氛围。基础模块单元开展学习活动时,我们强调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融入其中,突出数字化体验;职业模块单元开展学习活动时,我们强调建立场景,目的是为了模仿职场,使课堂教学更符合生产实际,学生参与其中,突出信息化实践。虽然情境(或场景)可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是学习活动的开始、中间或结束部分,但是我们主张情境的创设(或场景的建立)越早越好,最好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其意义在于可以及早向学生提供认知驿站或者先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志向,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师生在创设情境(或建立场景)时,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学习氛围,让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真正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通常,不同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创设(或建立)方法,如可以采用理论与事实相连的方法去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学生领悟出二进制的道理,另外还可以采用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检验真知、学用结合等方法去创设情境(或建立场景)。

2)有序开展活动,打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做”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鼓励学生去探索,还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根据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等情况拟定成员的角色分配、任务分工及工作进度安排,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及解决方案,鼓励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大胆质疑,勇于尝试。小组成员通力协作,依据方案依次完成各项子任务,并即时将完成的阶段成果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适时给予指导或接受咨询,适切融入最新的技术规范、行业企业标准以及职业素养要求等。我们还认为,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活动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思想,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学校课堂拓展延伸到行业、企业和社会,要将选择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活动内容,依据能力大小选择活动方式,在屡次自主选择中,学生渐渐地认识自我,唤起探索数字世界和信息社会的兴趣。

3.3 放眼发展,注重创造性

1)关注反馈评价,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被普遍使用的智力工具,它正以其应用特性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而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情况评估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评价的功能贵在改进而非证明。为防止学生“做”得热闹、学得粗糙,过程性评价就很重要,要设法引导学生思考“做得如何”等问题,可为每个子任务都设计一份评价量表,除用于记录学习结果外,还用以衡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操作成功的几率、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程度、合作意识的强弱等。反馈评价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能积极做吗”“学生积极做了吗?”“学生做得可以吗?”等问题进行追问,重在评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组内互评的价值,主要在于找出小组活动开展不顺利、角色分配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便于小组重新调整学习活动方案。组间互评的要点,主要是对各组的工作计划、解决方案和完成情況进行汇报,重在阐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等,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听取解释,教师结合计算机应用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和工作经验等对各组完成项目任务情况进行质询和点评。

2)重视任务拓展,提供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习活动的延展性,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课堂上学时有限,不可能让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或更加深入的探讨,而课外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若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既能对课堂内所学知识进行有益的巩固和补充,又能达到为己之学、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创造性地设计适量的拓展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主题式学习活动“游戏二进制”中,设计的拓展任务“用二进制的编码方法推演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除能巩固二进制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又如,项目式学习活动“制作员工个人工资单”中所设计的拓展任务“重新轮岗完成项目”,旨在确保学生所学内容的完整性、所掌握技术的全面性和所习得素养的长效性。再如,拓展任务“批量打印员工纸质工资条”,意在通过对邮件合并功能的延伸与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以及企业创新精神。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科学实施,一方面,以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活动为载体虽然提高了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复杂程度,加大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难度,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被拓宽了,学生自主创造图式来认识和表现事物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容易形成“我要做”和“我要学”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学生在“做”中不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并在频繁地对正确的推广与应用以及对错误的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而调动起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积极创造的潜能,为培养学生独立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D·范斯科德,理查德·J·克拉夫特.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51.

[2] 柯小卫.陈鹤琴与特殊儿童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5(2):5.

[3] 闫丽静,陈立章.浅析行动导向教学[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1):103.

[4] 曹荣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15):193.

【通联编辑:张薇】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行动导向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