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权转向自助:青年返乡创业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2021-04-20伍娟田涛刘海丽
伍娟 田涛 刘海丽
摘要 返乡创业青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其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获得感更多体现在主体性发挥而非传统救助。基于“差序格局”与“社会建设理论”,梳理青年返乡行为的两个解释框架——面向内生性动力机制和结构性鼓励机制后,通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围绕主体认同、文化融入、资产盘活、环境营造等内容,以金融增能之视角完成服务对象的“自助”能力培育,链接资源帮助返乡创业青年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实现从“弱主动性”的“充权”走向“强主动性”的“自助”。
关键词 返乡创业;农村社会工作;充权;自助
Abstract Young people who return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are not a “vulnerable group”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eir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social work is more reflected in their subjectivity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assistance.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combing out the two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s of youths homecoming behavior-after fac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al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rural social work services, centering on subject identity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asset revitalization, environment creation, etc., to complete the “self-help”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ervice targ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empowerment, link resources to help return home entrepreneur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deal with financial ris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realize “weak initiative” “empowerment” moves toward “strong initiative” “self-help”.
Key words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Rural social work;Empowerment;Self-help
便捷的交通在“大工厂时代”和“大工地时代”到来时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转移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城务工。然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尤其是进城务工并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经历、能熟练运用网络媒介的“新生代农民工”成為遭受城市经济发展变化的首要群体;加之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关注“三农”问题等政策上的扶持以及“双创理念”的倡导,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从“互联网+”时代到“区块链+”时代,大数据的兴起和农村电子商务等产销平台的兴盛,为返乡青年打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就(创)业背景。2018年11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示范区”包括湘南与湘西2个部分,其中怀化市位于湘西部分,该方案提出,在2035年示范区全面建成之时,引进150家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基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发展战略的落地,以湖南怀化市为例: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工作,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怀发〔2014〕4号)、《关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的意见》(怀发〔2015〕13号)、《关于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怀政发〔2017〕12号)等支持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打造“互联网+就业创业+精准扶贫服务”等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创建“一体”(指怀化市“创蚁”众创空间)“两翼”(指武陵山大学生创客社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返乡创业基地,并培育了一系列返乡创业典型,着力破解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真正实现将昔日的“输出劳动力”转变为“带回生产力”。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
显然,本土人才的返乡创业成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地方政府与各部门通力合作之下,怀化市“返乡”人数并不乐观。从2018年怀化市重点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来看,年末与年初转移就业人数并未降低,且还出现了1.2%的人数增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进城务工人员未受大规模失业的大环境影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并不利于本土人才培养和发展乡土经济;从《怀化统计年鉴》可知,2016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第一产业,这意味着更多的从业人员不再坚守乡村资产;这种趋势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不利于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重建乡土文化、留住乡愁”之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因此,探讨在形势大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双重支持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返乡,以及如何处理好“后返乡”阶段的矛盾和规避风险变得十分必要。
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在选择研究个案时,为了个案相对具有代表性,在地区筛选时考虑中部地区的城市,同时将区位、交通、返乡创业平台、社区资产和政策支持力度等作为主要筛选标准。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对于中部地区部分市区返乡创业基本情况、创业方式、创业项目及社会服务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根据怀化市“互联网+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怀化市劳动力人口总数为309.47万,占总人口数的58.61%;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81.13%,青年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口总数的66.79%。在此基础上结合个案选择标准,该研究选择了地处“连片特困地区”之武陵山片区与“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位置优越、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已经进驻并发育良好的湖南省怀化市作为研究区域,这样的个案条件有利于直观数量统计和个案研究过程中的策略干预。
1 文献回顾与解释框架
1.1 青年返乡创业现状研究
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动机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及其家庭的关注。常见的个体关注要点包括自我情感需求、个体工作态度、恋爱婚姻关系、亲子利益等;与此同时,返乡创业者自身拥有的创业意愿、想法以及基本成型的创业的能力也成为促进返乡创业的因素,包括由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态度的改变[1-3]。从宏观上而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同样影响着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选择;另一方面,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加之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影响下,农村青年成为遭受经济发展变化的首要群体,以此被迫选择返乡创业;同时,由于受到故土情怀的影响、对乡村社会的追求以及城市生活的冷漠等多重因素的产生成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另一拉力[4]。
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大多数从事非农产业,但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结合地理优势及挖掘乡村特色的实际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的互动平台,通过围绕“农、林、牧、渔”开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开展服务业,达到凭借消费带动市场需求的目的成为多数创业者的选择[5-6];但由于现阶段农村电商等创业形式依旧处于初始期,表现出了政策法规不足、电商整体水平不高、创业规模较小、农村返乡青年自身素质较低等的问题[7-8];同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在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双重排斥下被迫返乡的农村青年,返乡后生活的不适应引发对乡村社会认同与归属感淡化和多年城市生活积累的相对剥夺感,使得农村返乡青年的集体行动风险以及游民化的程度有所增加[9]。
在国内现阶段,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的价值理念以及手法成为助推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突破口。已有的社会工作实践主要围绕农产品产—深加工—销的产业链、特色产品开发保育、农村生计谋划、素质技能培训、个体内部赋权等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服务扮演资源链接者、政策倡导者、服务者等多个角色[10-11],发挥其完善政策支持、拓宽创业路径、完善培训体系、制定个性化服务、激发个人潜能等多方面的作用,支持创业项目申报、资金获取和技术升级等环节,在增能赋权视角下开展个案服务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小组工作[12-13]。
毋庸置疑,青年返乡创业之浪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形成一定的规模,已返乡的创业人员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12年以来,怀化市共开展创业培训1 500多期,培训学员6.8万,其中返乡农民工约4.7万,许多学员开办企业当老板,带动农村产业连片发展、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安置问题、缓解了“三留守”问题……某种意义上对于农村“空心”化的缓解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返乡创业浪潮中的“激进”“冒进”和“断章取义”的失误:配套的政策体系目前还未能满足青年返乡创业的浪潮也是青年返乡创业过程中的困境;在此张力之下产生政策法规不足、电商整体水平不高、创业规模较小、农村返乡青年自身素质较低等问题。推进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成效,一方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行业规范,促进人才、技能、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返乡青年的价值观重塑,规避灰恶化、游民化风险的产生。基于此,现实困境促使本研究在关注“返乡创业”这一行为的解释框架之后,进一步思考以何种方式能更从根本上满足“后返乡创业”需求。
1.2 “内生性动力-结构性鼓励”——“返乡”行动的解释框架
青年返乡的行为背后,无非出于“主动”或是出于“被动”两种原因,但两种原因又相互交织和贯穿,难以辨别。因此该研究提出“内生性动力”和“结构性鼓励”之原因,试图对青年返乡这一行动做出理论解释。
1.2.1 人情社会——内生性动力机制促进青年返乡创业。促使青年返乡创业的内生性动力体现为其主动产生的系列行为。人是社会人,在社会互动中有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更有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一定的阶段后,会加强对其身份归属的思考,刺激了返乡意图。加之当下生活、教育压力对于代际情感传递的摧残,人们对于亲情缺失、对于故土的陌生也唤起青年返乡的欲望。返乡青年虽然在城市生活,能掌握城市运行的基本规律、使用城市生存的生活工具,但他们对于幸福的观念仍受传统社会固有规范的制约。他们并没有被城市社会所代表的现代性完全规训,在他们的身体里还积累着未被充分祛除的乡土性积淀,这主要通过乡土习惯在个体实践中所发挥的路径依赖作用而得以体现[14]。也正如古人诗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所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落叶归根”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并且悄然传承。
加之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在差序格局下的中国农村充满着“人情味儿”。青年返乡的诱因有“熟人好办事”“我不帮你帮谁”“都自己家人帮一帮就过去了”以及“我的为人你还信不过吗”等。熟人社会的“人情味儿”催化了返鄉这一行为,虽然这一行为亦是理性的博弈的结果;但因“人情味儿”产生的返乡后的安全感,却是返乡青年的重要保障:在土生土长的地方创业,大家会相互帮衬,不会被骗,自己人做事信得过,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成本。
1.2.2 社会建设——结构性动力机制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民生为重,百姓至上”是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建设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15]。我国近些年一直将民生建设放入重中之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依旧将农村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报告中提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让老百姓能够平等地共享社会治理的伟大成果,亦推进了对于返乡创业的结构性保障。
青年返乡浪潮并非偶然,产业转型引发的“大工地”和“大工厂”时代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毕竟我国是农业大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下,新农村建设成果日益突出。农村的发展依靠的是本土人才和本土资产,因此,国家从政策上鼓励人才返乡、从财政上提供返乡创业的经济保障,“打工经济”已经转换为“创业经济”,经济形势的冲击、生存压力的逼迫和乡村振兴政策背景的鼓励构成了青年返乡的结构性动力机制。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背景下,作为进城务工的“他者”,当经济冲击和城市变迁到来,进城务工人员并未充分发挥其参与城市治理的作用,反而在各地落户制度、购房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执行下,加速成为返乡动力。
2 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基础
尽管返乡创业青年得到了本土的“召唤”和政策资金的支持,但从操作层面上来说,怀化市的返乡创业效果不太理想。政策落实的进度跟不上返乡青年的创业热情,怀化市各部门联合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了大力扶持,但受担保基金、贴息资金以及贷款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无法提供反担保,使得他们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返鄉青年普遍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营销观念相对落后,思维方式比较传统,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企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加之怀化山区较多、贫困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差,返乡创业的过程中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公共设施,无形中也增加了创业附加成本。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环境和培训等方面的保障已经筋疲力尽,无精力也无能力更有针对性、有持续性地提供具体服务;因此社会服务的介入显得必需且必然。
2.1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立足本土资产
农村社会治理是我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民间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整合、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使得村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推动政府的政策执行[16]。社会工作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三大临床服务方法,有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政策等间接服务方法;社会工作将返乡创业青年看作是一个与自己有平等价值的人,是有潜力改变且有能动性的个体,社会工作者充分相信返乡创业青年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以直接和间接等多种办法促进其“能力”充分释放。
青年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在于“乡村”,虽然更多的从业主体并非直接从事第一产业,但是数据显示从事第三产业的很大一部分人群是通过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来销售农产品。因此,重视本土资产是农村社会工作独有的“亲和力”,具有一定经验的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主要围绕农产品产—深加工—销的产业链、特色产品开发保育、农村生计谋划、素质技能培训、个体内部赋权等进行研究;从系统化的角度出发,从多元化的社会支持政策入手,发挥其合作与补充的作用。农村社会工作对于缓解当下返乡创业大潮涌起与政策法规尚未健全之间的矛盾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推手。
49卷6期 伍 娟等 充权转向自助:青年返乡创业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2.2 金融社会工作服务:培力案主自助
金融社会工作的出现也是社会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社会发展现状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作的初衷是完成社会救助、创造社会福祉;传统的观点认为遭遇贫穷、疾病等弱势群体与金融理财等相去甚远。然而,社会工作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因此要使穷人摆脱贫困,仅仅依靠收入补贴是不够的,而建立稳定的资产账户并促其实施长期储蓄、抵御波动的收入风险才是消除贫困、获得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金融赋能的目标下,金融教育、金融咨询、金融训练、金融治疗和资产建设等构成了金融社会工作的实践手法[17]。
返乡创业青年在某种意义上并非金融社会工作所要服务的“弱势贫困群体”,但不可否认在创业的过程中,返乡青年也是“无知无助”的状态;虽然返乡青年一般都是“二代农民工”,他们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受过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但正因如此,他们更加需要普惠性的金融知识以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创业瓶颈与转折期的金融抗挫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是稳健走向“自助”的有效服务策略。
3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路径:从充权走向自助
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对于使用“赋权”或是“充权”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赋权”一词的使用过程中服务对象地位更加弱势,处于被动状态,对于权能的获得也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而“充权”一词的使用过程中,服务对象地位更加平等,该词的含义更加主张“接受或者接受何种程度权能”的选择权在服务对象手里;事实上,在实务过程中这二者的体会与区别可以忽略不计。反之,在众多的社会工作实践里,对于如何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青年“返乡创业”这一行径,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最初的社会工作者主动的“助人”理念应该如何走向返乡创业青年主动的“自助”态势。
“自助”态势下的社会工作服务,是以服务对象主观体验为主导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自助”能力更多地关注和体现在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完成并撤出后,返乡创业青年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在良好的政策和社会互动环境中进入“后返乡”时代。
3.1 直接服务培育青年“自助”能力
3.1.1 促进创业政策全面落地。社会工作作为社会运转中的“润滑剂”,其主要体现在上层管理建设与基层具体实施这一环节当中。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实地的接触了解到乡镇基层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检测社会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满足创业青年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又可以成为服务提供者,促进政策的落地实施,尤其怀化市近些年出台较多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配套政策落地对接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所以在目前的创业青年(大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数接受了较多文化技能教育、能快速接受新技术和顺利使用大数据的情况下,信息、网络等科技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的一大优势。因此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行动研究成为乡村的代言人,以推动政策发展的建议,发挥出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推动地方政府有效盘活文件,通过解读政策、组织材料和帮助申请惠农项目,唤起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激发出持续的创业动力。
3.1.2 发掘盘活“本土资产”。支持青年返乡创业要立足于本土资产,社會工作服务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准则,促进返乡创业青年善于发掘、盘活当地乡村的社区资产,首抓特色优势,借助山区“绿色与生态”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产业生产氛围,“品”可以是一种实物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产品[18]。通过定位当地的饮食风味,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等的自然资源以及通过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服饰、语言、手工艺品、历史传说等,打造出一张属于当地的特色名片,例如怀化麻阳冰糖橙、芷江鸭、新晃年肉、黔阳黄桃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创业园、创客空间等互助网络,以产带销促进乡村振兴内外力量的融合。
3.1.3 培养返乡青年主体自信。返乡创业的现实路径离不开当地文化土壤,把握乡村特有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内容对促进乡村的凝聚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乡愁情结的影响下,社会工作者通过依托怀化市的人文景观等文化脉络,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将传统的宗祠、地方志、节日仪式等文化根基以当下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重新推广开来,营造出怀化市特有的文化氛围,例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地方时令文化等。在这样一种本土文化的环境下开展对返乡青年的教育,让他们能够追本溯源,了解及熟知当地文化的内涵,从而产生对自己乡村的归属感,进一步提高对乡村及乡村社区文化的接纳和认同。
3.1.4 增强网络智能等文化实力。社会工作秉承的“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仅是简单地强调促进问题的解决,而更多的是期望通过引导发展的过程,提高返乡创业青年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而能够持续且独立的应对各项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怀化市文化特色文化的定位以此加强对返乡创业青年的培训,引入网络等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让返乡创业青年接触到新的智能化的知识和操作方式,掌握基本的设备购入、平台搭建、互助网络维护、产品宣传营销、软文推送、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技能;让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乡村,成为乡村文化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成为激发乡村文化技能表现活力的一大法宝。
3.2 间接服务改善“自助”创业环境
3.2.1 营造良性互动的乡土情谊。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熟人以及“熟人社会”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只存在发展完善,不存在消失[19]。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邻里人情的互助交往似乎不再亲密和熟悉。但尽管如此,由于邻里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人们对邻里的关注并没有忽视。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搭建互助小组,如使返乡创业项目与留守老人、留守小孩有效结对子,以创业的收益资助弱势,促进返乡创业青年的贡献幸福感提升、增强创业的存在感。另外,引导创年青年自发组建生产小组和帮扶小组等,小组成员彼此分享创业经验和成果,互帮互助形成稳定的互助链,以此促进农村社区融合与交流,创建出睦邻友好的邻里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增强乡村的“家国情怀”,营造稳固的创业环境、使整个乡村受益,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2.2 链接资源建立金融风险应对能力。青年返乡创业容易走进冒进误区,不加选择和比较的创业项目容易面临风险,创业项目的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成本的计算、收益的再投入等分析,是返乡青年必须掌握的技能。从“自助”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服务不是帮助其规避风险,而是要教会其如何自己去识别风险并且做出科学的规避计划。诚然,社会工作者不是万能,其所扮演角色也未必能完成这一任务;但社会工作者的一大重要角色是链接资源,职业理财师、风险评估专家等都是可以帮助返乡青年建立金融风险应对能力的良好资源。
4 结语
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对返乡创业青年来说,并非一劳永逸;服务成效体现最终需要返乡青年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意识”,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把能力获得从“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从作为主动返乡的“主体”来说,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是锦上添花——促使返乡青年获得并接受更多能力;对于在城市结构性原因推动下被动返乡的“他者”来说,社会工作服务是雪中送炭——掌握创新创业技能、获得项目选择和金融知识,在“后返乡创业”过程中主动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应对金融冲击才是“自助”之彼岸。
参考文献
[1]王静.共青团组织促进务工返乡青年创业工作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4):25-28.
[2]邱生荣,范水生,陈文盛.返乡青年职业转换与适应研究:以休闲农业经营者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90-96.
[3]刘天元.回得去的故乡:“新县城青年”择业行为与偏好的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19(2):106-112,119.
[4]张朝华.农民工返乡的理性分析与现实思考[J].兰州学刊,2009(9):83-87.
[5]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11):3-8.
[6]蔡蜀亚.电商进村青年返乡 拉动消费激活市场——贵州黎平县电商产业调研[J].中国经贸导刊,2017(24):49-52.
[7]王西.吉林省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研究[J].现代交际,2014(10):1-3.
[8]豆小红.返乡青年互联网创业问题及“政能量”支持:以湖南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7(5):91-96.
[9]徐晓军,欧利.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J].理论与改革,2009(2):68-71.
[10]李文祥,高锡林.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社会管理转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1):95-100.
[11]王瑞倩.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2]徐选国,杨絮.农村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与整合性治理——兼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