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审技术方法亟待创新
2021-04-20
要深入研究大数据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应用领域及方式,使其更有效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升级。网络供图
在大数据环境下,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内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内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企业信息的数据化促使内审部门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日常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数字内审逐渐引起关注,也推动着内部审计朝着更加准确和科学的方向发展,审计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尤为重要。企业要大力发展数字内审技术方法,推进企业内审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提升审计对企业管理创造的价值。
大数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存在创建率较低等问题。推进大数据审计发展的第一步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审计信息平台,为审计信息化创造条件。然而,现阶段企业总体审计信息平台创建率较低,部分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生产、销售等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环节上,不愿做审计信息平台建设的前期投入,导致大数据审计难以在企业内实现推广。
审计信息平台维护存在建而不管等问题。部分企业在建立了审计信息平台后,后续的审计工作习惯性地依赖于信息平台现有的模块和功能,没有继续完善系统、拓展平台新功能的创新意识,随着内审工作要求的日益精细化,初始版本的审计信息平台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审计工作需求;有的企业审计信息平台甚至发生取数错误、系统瘫痪等问题,从而将信息平台搁置不用,导致信息平台形同虚设。
审计队伍知识素质不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很多时候,审计变革的阻力往往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员工。一方面,部分内审人员的审计理念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现有知识体系趋于老化,不愿意接受新思维,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目前内审队伍主要以财务专业人员为主,缺少信息技术、生产、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无法实施大数据审计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解决。
一是加快建立审计信息平台。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内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审计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信息化审计的步伐,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注重信息平台管理。审计信息平台应不断完善和更新,企业可以将审计模型嵌入源系统,或者是利用更强大的分析工具来满足日益精细化的审计要求。要注重对平台的定期维护,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加以防范,促进审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培养审计复合人才。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业务培训和实战锻炼相结合,培养内审人员在大数据运用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注重经验分享、技术交流,加强对内审人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要推动内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审计模式由“阶段审计”向“持续审计”推进。传统常规审计主要采用立项审计的模式,笔者单位将潜在风险较高的购销、工程建设等模块的信息集中到预警系统,通过设置预警逻辑,识别存在异常的风险事项,自动生成预警问题统计表。审计人员获取预警线索后,根据问题性质和影响程度决定后续工作,这样能克服传统间断性审计的局限性,提高企业的自查自纠及风险防范能力。
审计方式由“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拓展。笔者单位通过内部服务器大集中,使所属单位各类业务信息都归集到审计部门查询权限内。审计信息平台建立后,在项目实施前期,利用AIS信息系统,远程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数据趋势分析,关注异常拐点;在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时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线索进行排查和取证,大大减轻了传统审计现场翻阅资料的工作量,减少审计线索搜集的时间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取证由“内部信息”向“外部信息”拓展。引入大数据技术后,笔者单位内审工作将内外部信息结合使用,实现充分取证。尤其对企业的购销业务进行审计时,会利用较多的外部资源。如利用“天眼查”查询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关联交易,并辅以内部AIS等系统,检查往来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低价让利、高价采购等情况。审计取证通过内外部信息结合,对业务与财务数据、公司与行业数据进行综合比对,深入挖掘被审计单位与上下游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避免遗漏重大审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