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田精心呵护水乡生态
2021-04-20
江苏油田近年来充分利用井场空闲土地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已建成井场光伏电站70座。图为3月16日,该油田采油二厂员工在马35井巡检。范友林 摄
2020年12月23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启动调水,长江、邵伯湖、高宝湖、金湖等江河湖泊的水源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北上。调水区域覆盖江苏油田大部分油区,为保障水质安全,江苏油田所有原油运输船队全部停航。
江苏油田主力油区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有81公里长江岸线。运河沿岸的入江水道、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分布着江苏油田几百口油井水。
“无论从讲政治的高度,还是从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都要认识到江淮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上来,统一到集团公司的部署要求上来,强化生态红线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精心呵护水乡生态,让‘绿’的底色更靓,在‘江淮三百里生态风光圈’里作出江苏油田的贡献。”江苏油田主要负责人说。
绿色开采:展现水乡油田生态之美
2018年4月2日,作为中国石化10家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承诺企业之一,江苏油田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石化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发布会,并向社会郑重承诺:江苏油田将以保护好周边环境为企业生存的前提,一如既往地坚持绿色发展和清洁生产的理念,源头减排,管控风险,更好地履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承诺就是责任。从此,水乡石油人扛起了这份责任,用行动书写了生态优先、“共抓大保护”江苏油田人的答卷。
2020年6月下旬,江淮地区普降暴雨,江苏油田几百口油水井泡在洪水中。滔滔洪水穿过油区,进入大运河汇入长江,江苏油田防汛应急预案和采油设施面临着考验。
然而,从上游的高集油田到下游的黄珏油区,长达近百里的入江水道上,水中采油平台安然无恙,油田生产正常进行。每次巡井回来,员工将手套、棉纱、铁丝等废弃物都装进随身携带的塑料编织袋,确保不让一滴油落入水中。地方环保部门定时监测,油区水体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没有发现一团生产用废旧棉纱。
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记者在高集油田湖区采访后感慨道,即使是洪汛期间,这里的油区依然这么美。现代快报还把这片油井与生态共生的水域作为采风基地,并在高6-1采油平台挂牌。
下游码头庄油区,位于高邮湖西北湿地,是“江淮三百里生态风光圈”的核心区域。“这里有野鸡、野兔、野鸭、白鹭等很多动物,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都在这里安家。”油区采油工骄傲地对记者说。
江苏油田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夏春萍告诉记者,江苏油田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把关建设项目环评方案,坚决不触碰雷区和红线,从源头上消除环保风险。他们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保责任体系,落实油田、二级单位、基层单位三级环境风险承包责任制,对长输管线运行数据实施动态监控,确保洪涝季节生产万无一失。依托信息化优势,搭建大监督平台,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覆盖的环保监控体系,确保油区生产环保“无漏洞”。
壮士断腕: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油区的自然生态,维护当地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定期发布油区环保负面清单。为了这里的水清草绿,江苏油田不计代价,不计成本,不惜壮士断腕。
2015年,当地政府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廊道沿线1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大走廊,实施“清水”“清废”“清企”行动,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保障京津冀与雄安新区稳定安全的水源供给。
江苏油田原油外销主要枢纽联盟庄就在生态大走廊之内。联盟庄码头承担江苏油田1/3的原油外销量,一旦停产对油田生产势必带来严重影响。油田快速立项,投资近4000万元,上马管输项目,建成真武油田至扬州石化27公里输油管道,关停使用20多年的联盟庄码头,消除生命水道污染风险。
2018年,当得知崔庄码头被划为入江水道二级保护区后,江苏油田成立码头搬迁领导小组,关停已经生产24年的功勋码头,抢建一条2.2公里的输油管线,保证崔庄油区生产不停、外销不断。又用半年时间,在生态保护区外新建了原油外输码头。
对江苏油田来说,这两个码头的关停,无疑抉择痛苦。2014年低油价以来,属于复杂小断块油田的江苏油田,生产经营跌入低谷。但对环保投入,他们一分都没少。
2020年11月25日,高邮沙埝至江都永安集输工程投产,沙埝原油外输码头从此结束了油船外运的历史。这又是江苏油田优化生态、自我断臂的非凡之举。这条集输管道全长17公里,串联了沙埝、永安、曹庄、真武等油区,将原油直销到扬州石化。管道跨越12条河流、2条省道、横跨多条县道,临近多处鱼塘,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油田建设者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历时5个月,费尽千辛万苦,如期建成投产。
江苏油区处于水网地带,原油运输一半左右靠航道,每年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调水期间,都给江苏油田原油外销造成很大困难。为保证航道停航后油区生产后路畅通,只能采取车运方式外销。“尽管生产成本高一些,但为了水质安全,值!”油田市场开发部负责人说。
科技发力:泥浆不落地助力“大保护”
2020年12月31日,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江苏油区滴水成冰,而秦7井等5口井井场却是机声隆隆,白雾般的蒸汽弥漫在井场,从井口循环出来的泥浆,热气腾腾,经过泥浆罐稀释、絮凝、分离等步骤,分离出岩屑和水,此时,早已等待在井场的卡车、罐车开始忙碌起来,固体岩屑装上卡车,废泥浆液体装满罐车,很快便驶离在热火朝天的井场。
油田生产离不开钻井,钻井生产离不开泥浆,泥浆被称作“钻井血液”。然而,这种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泥浆,如果渗入地下,对土壤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2020年持续深化绿色企业创建中,江苏油田领导要求把“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围绕升级钻井泥浆处理工艺展开科研攻关,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他们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引进了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2020年9月,江苏油田泥浆不落地技术引进项目组成立并展开运行。钻井泥浆不再进入地面的泥浆池,而是进入井场的泥浆罐,经过处理后,干湿分离,每天有专门的卡车、罐车穿梭于井场之间。固体泥浆岩屑被送到定点的处理厂,制成生产用砖,用于铺路或砌墙。泥浆水进入罐车被送到采油厂污水处理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回注地下,弥补采油生产造成的能量亏空。
项目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当天除秦7井外,还有4口井正在生产,有五六台罐车、四五台卡车保证泥浆不落地项目运行。“按江苏油田每年打井100口计算,每年需要泥浆处理费100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的投入,换来了油区的碧水蓝天。”李伟说。
江苏油田目前全面推行泥浆不落地项目,担负起“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图为2020年11月5日,该公司员工在泥浆不落地项目现场调试设备。范友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