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博物馆建设研究

2021-04-20

商展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创线下文物

博物馆是优秀文化最好的体现,而传统博物馆在时间与空间等形式上无法展出大量展品,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博物馆的传播能力。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不仅局限于观赏展品,更希望博物馆能够多样化、智能化。因此本文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思路及建设方式,从线上及线下两方面具体进行阐述。

1 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1 博物馆线上发展的现状

博物馆类APP分为三类:

一是藏品介绍型。此类APP以图片展示为主,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游览博物馆,但普遍缺少互动,适合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基础的用户。

二是导览讲解型。此类APP更关注用户的实地体验,将用户手机变成移动讲解器,扫描文物识别码即可出现语音讲解,此外还提供博物馆内部的楼层地图和导航定位功能。

三是互动游戏型。此类APP通过绘画创作、测验答题、猜谜、卡牌等一系列简单的小游戏,将内容生动呈现,教育与文化相结合,在娱乐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目前市场上以藏品介绍型、导览讲解型为主,因此笔者将以下面几款APP为例,具体分析其优势及不足。如表1所示。

表1 博物馆类APP的分析

1.2 博物馆线下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热”使得参观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为加大弘扬博物馆文化,天津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中精选出近50件文物,进行设计与时间梳理,以图片及简介的形式展示给人们,成功地使文物“走出博物馆”,使人们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此外高科技迅速发展,展厅中智能讲解、虚拟与现实技术为游客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游客参与度。

2 博物馆目前发展的不足

2.1 博物馆线上发展的不足

2.1.1 质量良莠不齐

当前,博物馆APP的开发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背后却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只为了追求APP的存在感,并不考虑馆藏实际需要;不关注APP市场的最新进展,变成图片展;过分追求APP的形式多样,却忽视了馆藏展品的智能化建设。

2.1.2 普及程度不高

博物馆APP开发的目的在于使博物馆文化知识得以广泛宣传,但包括大型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APP普遍处于一种无人知晓、无人下载、无人使用的尴尬状态。

2.1.3 用户体验感不佳

APP建设应是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现,但部分博物馆把智能化建设理解成是APP应用的开发,开发完成后上传文物讲解、文物图片等内容,类似于文字展板,且有的文物专用名词难以被游客理解,无法为参观者提供更专业和更有趣味性的信息内容,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功能。

2.2 博物馆线下发展的不足

2.2.1 发展不均衡

博物馆总体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域差异、中央地方层级差异、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差异和馆际管理服务能力差异比较明显。

公众影响力不均衡。中心城市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入馆均需要采取线上预约和限流的措施;而大多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博物馆游客较少。

质量不均衡。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累计公布了130座一级博物馆、286座二级博物馆和439座三级博物馆,三级及以上博物馆仅占全国博物馆总数不到20%;80%以上的博物馆尚未达到等级标准[1]。馆藏藏品方面,省级以上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率较低,其中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出率最高的仅有5%,展示率最低的仅有1.2%[2]。

2.2.2 展览服务欠缺

我国博物馆大多还处于传统形式的展出状态——陈列展品与文字介绍,语音讲解需要租赁讲解器,或者在某一特定时间段由讲解员带领参观讲解。

展览主题不够新颖,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难以调动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博物馆虽在新技术上进行探索,但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现有的新媒体展示形式仍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

2.2.3 管理模式单一

博物馆信息管理方面,只记录了藏品信息、修复信息、布展方案等,缺少教育活动和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其他的票务、观众情况等票务运营数据。

文物保护方面,文博人员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逐年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不断发展,但是仍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重视了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的建设,但在馆藏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方面仍有待提升[3]。

3 博物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意义

博物馆借助全景虚拟技术使人们进行“云游览”,做到足不出户逛展。此外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能全面展示文物的知识、故事,而线上观展可以弥补这一点,扩大受众面。

目前博物馆的线上发展还不够完善,大多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线下参观的真实体验感是线上所欠缺的,如展厅的布局、光线,展品的大小、尺寸、比例等。

2021年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参观人数增幅不明显,“过文化年”“人气爆棚”等词汇成为博物馆的代名词。博物馆“云游览”的线上模式与线下互动体验相结合,无疑对博物馆的发展是有利的,这种模式逐渐变为常态,将会是博物馆发展的新思路。

4 博物馆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1 此模式背景下的建设优势

4.1.1 多种技术应用,增强科技感

可通过获得各大博物馆授权的方式,以“智能化+博物馆”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将现有展览资源和新媒体相结合,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享受文化之旅。

AR增强现实技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很难体验的实体信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实现模拟仿真后的叠加,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4]。例如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览活动,复现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

VR技术更加生动逼真地创新了博物馆复原,展示了遗迹遗物的陈列方式。疫情期间或者其他特殊时期,人们可以利用VR在家里观看文物,实现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零障碍互动。

裸眼3D技术突出二维画面的结构感,模拟3D效果。单纯的文字信息容易使游客产生枯燥感,可把文字编成故事,利用此技术进行还原,增强趣味性与科技感。

4.1.2 创设平台,增强用户体验感

博物馆类APP还专门开设了社交模块,游客可以拍摄VLOG、发表文章上传至APP或者进行旅行直播,并将参观感受分享给其他人,激发人们的游览欲望。博物馆形象可以以漫画、表情包等更加潮流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根据藏品打造独特的IP,创造新形象的文创物品(如首饰、汉服、盲盒),用这种更加年轻化的方式展示当地特色。

4.1.3 与其他产业合作,延长产业链条

以民族文化、二次元文化、潮流文化等为基础,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引进企业运营模式,生产更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营造一种“即使去博物馆次数虽少但就在我身边”的理念。

与游戏行业合作,打造与博物馆有关的游戏,如人物养成类游戏、字谜、博物馆场景跑酷等形式。

与媒体行业合作,把博物馆“搬上”舞台,将文物历史背景用传统的舞蹈、戏剧等方式演绎。

博物馆与交通运输业合作,在机场、火车站设置微型博物馆,旅客在等待期间也可以接受文化的熏陶。

4.2 此模式背景下的建设方式

调查显示,43.02%的人群对于目前市场上博物馆类APP满意程度一般, APP改进空间仍需提高。博物馆建设分为线上建设与线下建设,具体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博物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建设路径

4.2.1 博物馆线上建设

(1)APP游览模式建设

主要分为基础设置建设及高级功能建设,见图2。

图2 游览模式建设

基础设置中多语言设置可以让国外旅客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方言设置能够增强本地人民对文物的亲切感,字体及颜色背景设置方便老年群体观看。

高级功能中引入游戏键操控,更便于3D显示展馆内部。导览图中标注自身位置及方向,当游客自身移动时标注点也随之移动,方便游客对展馆进行查找,聘请专业团队采用AR、VR等技术进行还原设计,使画风更加唯美。

(2)APP社交模块建设

游客在参观藏品、观看裸眼3D景象,以及进行互动体验、VR体验等活动后,可上传VLOG、文章至APP,分享旅行体验的同时,利用媒体传播的作用激发更多人的游览欲望。

(3)直播平台建设

线上搭建直播平台。首先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旅行直播,其次利用粉丝经济的营销方式,邀请行业专家与流量明星共同主播,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具有吸引力。

4.2.2 博物馆线下建设

构建VR体验区、裸眼3D展示区。此外在展馆内邀请名人名家现场进行书法创作,博物馆可提供材料包,游客可以现场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例如古代建筑物刺绣、陶器等。以建筑物为例,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榫卯结构,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人们对古建筑的了解减少,博物馆可提供榫卯木制积木,通过拼接还原建筑模型,提升人们对古代建筑的认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4.2.3 博物馆“线上+线下”建设

(1)游戏建设

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例如开发角色扮演游戏(模拟某一历史故事中的角色,人物背景由人物语音或卡片等形式做出解释)、益智类游戏(将藏品设置成连连看、消消乐的模式,通关可获得文物“碎片”,集成一种文物可获取相应奖励)。

(2)与商家、媒体进行合作

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吸引人群创造潜在消费潜力,获得盈利后再投入到建设中,此项内容在前文建设优势中已经阐述。

(3)文创建设

据调查发现61.63%的人群会购买文创产品,消费潜力大。游客对文创产品喜爱程度较高的是文具、生活用品、艺术摆件,各地博物馆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文创设计,打造自己的IP。此外线上增设专门文创产品模块,开放产品评论区以便消费者据此给出产品改进建议。

现阶段文创产品主要突出的问题是定价高,在进行文创设计时首先应考虑文创产品的价格,其次提高产品种类的丰富性、产品实用性。

5 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盈利途径

5.1 广告收入

在博物馆类APP首页内插入广告和冠名节目。APP首页广告可通过招投标竞价的方式取得,当后期利润较高时,可以考虑冠名节目,即以广告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让更多人注意、了解该APP。其次在APP页面内设置一些广告位,吸引广告商投入广告,缴纳相应的费用。

5.2 文创收入

以文物藏品为基础, 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再进行线上与线下销售。博物馆“粉丝经济”如今已被应用,充分利用粉丝群体对所追随对象的热爱和忠诚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商家的销售额,同时扩大知名度。

例如敦煌博物馆融合了“飞天文化”和“潮文化”,设计出“飞天滑板”这一文创产品,将古典艺术和现代极限运动相融合,使文创更有新意。充分利用“明星效应”,敦煌博物馆与当红明星王一博合作,成功地扩大了敦煌博物馆文创的受众人群。

5.3 材料设备收入

游客可在博物馆服务人员指导下利用博物馆提供的简易材料亲自制作形象玩偶、手工艺制品,不同的手工品收取相应的费用。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使用VR设备,可按次数收取费用。

5.4 开展文物借展、影印业务

开展文物借展和影印业务,提升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内在价值,吸引相关单位参与,借助博物馆平台, 举办文化展览, 收取展览场地租赁费。

5.5 会员缴费收入

加入会员不仅可以收获身份权益以及内容权益等多重福利,还可以便捷地获得优质付费内容。拥有个性化服务,包括:

(1)提供会员专属客服,会员专属标识、专属挂件和表情等身份权益,满足更多个性化表达场景的需求;

(2)首页设置关键词屏蔽(让用户自行选择更加青睐的优质内容)、个人动态页面置顶等专属功能,提高使用体验;

(3)付费内容的权益升级,包含各大著名文物期刊,众多历史私家课和讲座、历史文物类电子书以及专家领读等;

(4)文物讲解员、历史爱好者线上或线下一对一精品讲解服务。

此外付费会员与其他品牌进行联合营销,例如捆绑销售的联合会员(京东会员与腾讯会员年卡)、与银行机构联名发行的信用卡(饿了么与平安联名信用卡),近年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在各大媒体平台热播。其次媒体行业会员需求量巨大,博物馆可与其进行会员联合营销增加热度。此外,同其他博物馆进行联合营销,购买会员产品可赠送线下门票以及特色文创产品。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博物馆的现状,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智能博物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博物馆的建设,以创新的模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总之,相信通过此建设方式,能为博物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创线下文物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文物的栖息之地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文物的逝去
铧芯文创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