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工厂化育苗生产现状调研与建议对策

2021-04-20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厂化种苗基质

育苗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正所谓“苗壮半收成”,优质的秧苗是蔬菜丰产的前提。工厂化育苗是一种规模化的育苗方式,在先进的育苗生产车间[1-2],用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将现代化技术贯穿种苗生产的全过程,以现代化的模式管理育苗生产,以实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是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工厂化育苗可以节省育苗时间,提升幼苗质量,提高育苗生产与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3-6],为蔬菜生产提供周年供应。中国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始于1976 年[7],经过40 多年的发展,国内已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集约化道路,做到了“成本节约、技术集约、场地集中”。为了了解上海地区工厂化育苗发展情况,笔者于2019 年5~7 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育苗中心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了当地育苗中心的生产现状,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探究智慧型、数字化的育苗生产与管理模式。

调查方法

对上海地区8 家育苗中心进行调研,包括6 家企业,2家农业合作社,主要培育花卉苗和蔬菜苗,合计育苗面积为39.5 hm2。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入户访谈的方式,了解工厂化育苗的生产现状。

调研内容

生产流程

目前上海的工厂化育苗中心多以“订单育苗”方式运行。育苗流程分为前期准备、中期育苗以及后期包装发货3 个阶段。育苗前期,主要工作包括基质混合、发芽率试验等。运用基质搅拌设备将草炭(泥炭)打碎后与珍珠岩搅拌混合、包装、备用,如图1~2。为了检测种子质量,推算育苗实际用种量,育苗播种前后对种子进行发芽率试验。发芽率=(M2/M)×100%,M2 为正常发芽粒数,M 为试验种子数。播种前培养皿试验,播种后基质试验。

图1 基质搅拌设备

图2 搅拌后基质

图3 穴盘苗播种设备

图4 播种时补粒种

图5 暗室发芽

图6 2 叶1 心

图7 真叶长出

图8 炼苗阶段

育苗中期是指从播种、发芽到长成种苗的整个过程。通常夏季育苗时间35 天,冬季45~50 天。在育苗播种机生产线上进行穴盘精量播种[10],完成基质上料、填充、刮平、压穴、播种、覆土(珍珠岩)和喷淋[11]等步骤,如图3~4。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科学配置实现对催芽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环境因子的控制,如图5。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1~25℃,让种子在理想环境下完成胚根伸出,实现批量生产。

生长过程包括子叶展平、长出真叶、进圃炼苗3 个阶段。真叶露心阶段需给予幼苗充足的水分及光照;第1 片真叶长出阶段需对幼苗进行间隔性补水、控水,给予充足的光照,关注病株的出现;第2、3 片真叶长出阶段需对幼苗进行彻底补水、控水并保证充足的光照,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常规病害;第4 片真叶长出阶段需对幼苗进行间隔性补水、控水,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给予充足的阳光、锤炼种苗,如图6~8。

育苗后期主要完成种苗的包装与发货工作。包装方式有两种,一是从穴盘里拔出,摞好后整齐摆在塑料箱内发货;二是根据种苗高度,选用合适的隔层板固定,摆放在纸箱内发货,每个纸箱可放3~6 层。目前,常用方式是1 盘1 盒,如图9~10。

生产管理

现有的育苗中心在对育苗的生产管理上多采取粗放型管理方式,操作工凭经验完成日常生产管理。例如,在幼苗生长过程中,花卉苗和蔬菜苗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控水方面,花卉苗过分控水会导致叶片枯萎且补水后会出现缺肥、子叶发黄的情况;在叶子不发生软、卷、缩的前提下,蔬菜种苗宜多控水,这是一种炼苗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苗移栽后的成活率。为了提高苗对水肥的吸收,施肥前应尽量确保穴盘处于极干状态。飞蛾是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主要虫害,一旦飞蛾在花苗或者菜苗上产卵,2~3 天后就会形成幼虫侵害幼苗,安装防虫网和悬挂黄板是解决虫害问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出圃后的种苗尺寸统一,提升种苗的商品性,生产人员会对苗期25 天的苗进行整理。这些都是操作工通过长期工作积累的“感性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经验”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对各生产环节缺乏精准的数字化管理。

生产现状

图9 蔬菜苗包装

图10 花卉苗包装

表1 育苗中心生产能力抽样情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上海的育苗中心以企业与农业合作社为主,企业占比66%,合作社占比34%。其中,70% 育苗中心自己采购种子,完成自繁自育外销和自繁自育自用生产;除了自繁自育外销的生产模式,30% 育苗中心也会使用农户的种子进行种苗代加工生产(表1)。

在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嫁接、间苗、理苗、运输、包装等环节对劳动力依赖较大[12],如图11~13。目前,一线操作工年龄在50~65 岁,普遍为小学学历。

工厂化育苗的场所需满足面积大、保温优良、光照充分等特点,目前以8 m 跨度连栋薄膜温室为主,配备苗床、风机、湿帘、循环风机、保温系统、遮阳系统、移动式喷灌系统、打药机等设施装备,对育苗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进行调控,如图14~15。

各育苗中心对催芽室、基质搅拌设备、播种机生产线的配备率达100%,10% 育苗中心配套有机肥处理设备。调研中发现,每年11 月~次年3 月,上海市育苗温室内环境特点为低温、高湿。为解决这一问题,小规模育苗中心增加取暖器,大中型育苗中心通过天然气加热锅炉水,维持温室内部的温度与湿度。

育苗中心的投入成本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育苗场所租金、设施建造、设备采购,中期为劳动力、能源、各类消耗品,后期为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成本。

存在问题

缺乏核心技术研究 机械智能化程度低

图11 间苗

图12 补苗及效果

图13 挖空苗基质

图14 育苗温室

图15 移动式喷灌系统

前期的播种效果关系着后期劳动力的投入量,播种精准度低则间苗理苗任务重。近年来,播种机生产线的播种速度和精度有所提高,意大利乌比那提农业系统工程公司Urbinati 的穴盘苗播种流水线,播种速度700 盘/h,核心是气吸式播种机[13-14];播种机依靠负压吸取种子[15],增加气吹、敲打等机构,降低重播率和空穴率,但依旧达不到“0”空穴和“0”多株,人工间苗理苗任务较重。荷兰维萨Visser horti systems 自动补苗机作业效率95%,只需配备1~2 人运行设备、质检,间苗理苗效率成倍提升,但价格昂贵,与育苗中心的生产融合度低。国内科研团队缺乏在间苗理苗环节的专注度与技术研究,暂时还没有成熟的设备。

在当前的育苗生产中,机械化程度50%,智能化程度20%。各类设备运行时,需配备4~5 人辅助作业。在幼苗的催芽和生长过程中,生产人员需每天定时查看其生长情况。包装环节全部依靠人力完成。

缺少数字化生长模型 管理方式粗放

在生产管理中,运用保温系统、遮阳系统、循环风机等配套设施调控育苗场所的温湿度、光照,但是这种调控多凭生产人员的经验确定,生产效率不高,精细化程度低,种苗的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育苗产业发展方向是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与露地生产相比,生产对象、生产方式、生产环境都更标准、更可控。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但是生产经验没有及时转换成大体量的生产数据,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未建立系统的生长模型,对育苗场所的环境调控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远程操控。工作效率低,品质缺乏保障,工作舒适度差,降低了育苗产业对年轻人的吸引,从长远看,不符合育苗产业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资源整合不足 品牌效应缺失

调研中发现约30%~40%育苗中心从事小规模、特定品种的育苗工作,销售市场稳定,但是年产量低,品牌效应弱,市场竞争力、持久力有待提升。大中型规模育苗中心在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管理完整,但是其育苗品类单一,仅限于花卉、蔬菜,未开拓林木、烟草、中药材等新兴市场,产生了固定的周年育苗淡季。目前,任何形式的育苗中心,其生产效能都没有实现最大化。通过测算,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仅50%~60%,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了育苗产业的利润。

消耗品用量大 环境污染未控制

消耗品材料不环保,育苗生产循环链未形成,是当下育苗中心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草炭、穴盘和包装箱是育苗过程中占比较大的消耗品。育苗基质中的草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穴盘由PVC、PP材料吸塑而成;种苗包装纸箱由瓦楞纸通过坑纸机胶合而成。这些资源或是不宜过度开采,或是不环保、不可降解的材料,若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发展建议

针对上海现有育苗中心的生产经营现状,以育苗生产“全程绿色化”为目标,从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角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聚焦政策导向

育苗产业“全程绿色化”是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的基础。积极聚焦育苗产业扶持政策,依托课题、专项资金,优化设施设备,提升产能,增强育苗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在生产环境和生产环节上的智能化。

规范生产标准

育苗产业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应加快其技术规程落地的速度和程度,对设施设备、操作规范、品质参数(苗龄、外观、指标)等提出标准,为育苗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助推育苗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创新销售模式

借助物联网技术,搭建B2C 线上销售平台,实现线上下单、线下生产,平台实时更新订单生产及物流信息[16]。设立常态化育苗生产直播间,将育苗生产过程直观全面地向公众开放,普及农业知识,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育苗产业综合效益。

提升科技含量

◆完善核心环节设备 引进高效机械设备

在育苗的关键生产环节上,组织科研力量对核心设备进行技术攻关、改进优化。育苗生长模型的建立是推进智慧化育苗的重要手段。将计算机、各类传感器(温度、湿度、风速、CO2浓度、光照等)及监控等设备长期渗透于育苗的生产过程中,收集幼苗在整个育苗中期的各项生长数据,育苗场所的环境数据,生产人员的生产动作。运用软件,对生长数据、环境数据、生产动作进行耦合分析,建立不同品种育苗数据生长模型,做到精准控温、调光、通风、灌溉施肥、打药等生产动作,形成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式。

◆建设物流运输系统 实现生产效能最大化

育苗场所需具备基质混合区、种子试验区、播种区、催芽室区、生长区、整理区、包装发货区等。工厂化育苗是各生产环节流程化、系统化、持续性作业的规模化体现。对各生产区间合理布局,设定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节点,利用电动轨道运行车、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皮带传输等运输设备建立内部物流系统,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管理的品质与效率,提升生产效能。

◆加强各方资源整合 实现共创共享共赢

育苗产业作为集约型产业,合理的资源整合是提质增效的有效方式,实现共创品牌效应、共享生产资源、共赢市场利润。对育苗区域科学规划、合理格局。分析市场育苗需求,设定中心育苗点,整合分散育苗点,对土地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等进行多重整合,增加生产茬口密度,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整合后的育苗中心依托原有的品牌效应,扩大规模,开拓销售渠道,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市场品牌。

◆积极优化生态环境 助推绿色农业发展

优化育苗产业的生态环境需处理好两大类农业垃圾。枯枝烂叶可通过有机肥处理设备转换成肥料。穴盘、包装箱、基质袋体量大且不可回收,污染隐患一直存在。利用微生物技术加快环保、可降解的新型材料研发,用于穴盘、包装箱、基质袋等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解决农业污染、节约农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总结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了解到上海地区现有的育苗中心多以半自动模式经营生产,走薄利多销的赢利模式,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者已经意识到劳动力紧缺、招工难的问题,但考虑到经济效益,就目前来说,不愿意打破已成定式的生产模式。同时,生产者也期待能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的机械设备代替劳动力。推进绿色农业、低碳农业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育苗产业作为集约型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大型的育苗中心应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育苗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工厂化种苗基质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4种不同配比基质对戈壁日光温室西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机插水稻育苗基质
金银花扦插育苗基质复配及验证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